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伤痕文学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伤痕文学创作的美学特征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伤痕文学有关论文查重免费,关于伤痕文学创作的美学特征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伤痕文学及社会发展及参考文献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伤痕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伤痕文学是文革结束后的一个特殊的文学流派,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它忠实地反映了“受伤的一代”的心声,在作品中抒发了埋藏在人民心底已久的悲愤与狂喜.伤痕文学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本文以张贤亮的作品为例,透过其小说结构所显示出来的理性思考和内在感情心理的离合关系,阐明其小说丰富的美学内涵.


写伤痕文学论文的方法
播放:29520次 评论:5614人

关 键 词:伤痕文学;张贤亮;美学;特征

文学是一门艺术,它是人对于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有学者认为,没有物质的生存方式,文学与人是相互不能摆脱和逃避的,这也意味着文学与社会与人类的文化、文明相互不能摆脱.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离不开文化.“在文化的存在方式里,文学无疑是与人联系最紧密的方式之一.它同音乐、美术、建筑等一样,直接与人最深层的思想、感情、个性、气质等连接在一起.”正是由于文学与人的这种关系,它才可能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中永不衰竭.可以说,这是文学永恒魅力的根本所在.而特定时期的文学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伤痕文学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带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烙印.伤痕文学的作家在人民群众中找到了点燃自己心灵的火种,高擎时代的旗帜,写下大批反映“受伤的一代”思想的作品.正是这个时代的印痕拨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弦,作品中的主人公才在人们心目中引起了空前的反响,那个时期的各个阶层、各种文化背景、各年龄层次的人都是伤痕文学的忠实读者.对中国的文学史而言,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伤痕文学并非神圣,作为刚刚从禁锢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固有缺陷,但它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美学特质却是应该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的.


这篇论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472686.html

一、伤痕文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文革时期以及文革结束后的社会发展无疑是伤痕文学产生的最大背景.有些学者认为伤痕文学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它是时代变化的产物.本文对此不敢苟同,文革的性质政府定性为一场内乱,其实不然,它是对于人民民主权利和人性的肆意践踏,众多的人们(包括知识分子)在忠实的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的同时,却要忍受来自于其强加于已的莫须有的屈辱,由此在人们心中造成彷徨、苦闷、犹豫、不解等等,文革中所经历的苦难,所引起的思索,就成为整个一个时代的心声,而伤痕文学应运而生.自“伤痕文学”第一人卢新华的《伤痕》一文发表后,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1979年)《牧马人》(1980)、郑义的《枫》(1979)、张贤亮的《灵与肉》(1981)、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1981)、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0)、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1981)等等一系列的伤痕文学纷纷面世,带给当时的人们一股别样的思想冲击.

1976年文革结束,国家面临着百业待新,面对着新时期的曙光,众多文学作者的反应是积极的.他们不回避文革时的问题,不怕揭露生活中的矛盾,伤痕文学作品均以反映特定历史阶段源于政治谬误导致的个人的不幸遭遇、以及表现个人内心的情感创伤为主要内容,表现荒谬的“文革”政治对国民精神的愚弄、理性被放逐的现实,表现个人的追求、理想被极端的政治所吞噬,表现最基本的人伦情感――爱情、亲情被荒谬的政治扭曲的痛苦的情绪记忆.但与此同时又坚信一切会更好,明天必定是光明的,这一点表现在许多伤痕文学的结尾处.对于一个倍受蹂恁的知识分子群体来说,在那时还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思想实属不易.而中国广大的读者,正是从阅读中找到了自己坚强的理由和赖以维持这份坚强的信心.这也正是伤痕文学的时代价值之所在.

二、对于人性原始美的深刻挖掘

文革与其说是一场内乱,不如说是对于人性的完全否定.因此,张贤亮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提倡人性的质朴美,呼唤人类美好道德的回归.在他创作的作品中,我们也会隐约看到他的人生经历.早在1957年,张贤亮21岁的时候,在《延河》发表了抒情长诗《大风歌》.不料,长诗的发表非但没有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条件,而是带给他可怕的厄运.他被错划为右派.从此,他开始了从1958年到1967年的艰苦的体力劳动.在长期的体力劳动中,他经历了肉体和心灵的交替变化,他“被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内心承受了常人无法体会的痛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活的信心,他说,“劳动人民给我的抚慰,祖国自然山川给我的熏陶,体力劳动给我的锻炼,始终像暗洞中的钟乳石上滴下的水珠,一滴一滴地滋润着我的心田,我正是凭粉这些才幸存下来的”,“而孤独悲凉的心,对那一闪即逝的沮情,对那若即若离的同情,对那似晦似明的怜悯,感受却特别敏锐,长期在底层生活,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种种来自劳动人民的温情、同情和怜悯,以及劳动者粗犷的原始的内心美”正是在底层的十八年,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刻的体味.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更加成熟,开始理性思考人生,开始寻找活下去的理由.最终他找到了,小说《灵与肉》就是他生活信心的源泉.《灵与肉》讲述了20世纪50―70年代的政治风暴中,知识青年许灵均因家庭出身被打成右派,一度沮丧绝望,后来在农场牧民和妻子的帮扶鼓舞下,最终重塑自我、感悟人生的故事.这是一个饱含酸楚血泪、无可奈何而又不乏温馨甜蜜、光明灿烂的励志故事,它肯定了知识分子在人生重厄下直面困苦、艰难生存的毅力和勇气,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与劳动人民的鱼水结合,赞美了祁连山下牧民们的纯朴热情品质和宽厚善良胸怀.

在小说《灵与肉》中,有这样一段对“棕色马”的描写:

他看见一匹棕色马掀动着肥厚的嘴唇在他头边寻找槽底的稻粒.一会儿,棕色马也发现了他.但它并不惊惧,反而侧过头来用湿漉漉的鼻子嗅他的头,用软乎乎的嘴唇擦他的脸.这种抚慰使他的心颤抖了.他突然抱着长长的、瘦骨嶙峋的马头痛哭失声,把眼泪抹在它棕色的鬃毛上.

这一段描写令许多读者为之动容,试想一下,一个被错划成“右派”的人,无依无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直到他绝望的时候,“棕色马”却给了他温暖,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本文作者认为,这一段其实是作者在控诉,在拷问: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哪去了?人性美哪去了?人还不如一匹马吗?

其实,人们的那原始的美德并没有丢,作者在以下对于妻子秀芝,农场牧民的描述就在宣扬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将《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人》的谢晋导演最能体会这样一种感情.影片的开头就是《敕勒川》音乐或曲子在影片中不时地响起,给整部影片营造了一种辽阔、悠远、苍茫的意境,形成了一种让人向往的淳朴、浑厚与亲切的氛围.秀芝送许灵均去北京一直送到了县城,看着汽车远去,她背起儿子在汽车扬起的尘土中追赶着汽车;丈夫归来,她又背起儿子奔向最亲爱的人.当许灵均被宣布成

1 2

伤痕文学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伤痕文学创作的美学特征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

文学杂志投稿邮箱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文学方向题目

自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论文答辩

函授汉语言文学专业

英国文学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学校排名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成人高考汉语言文学

伤痕文学创作的美学特征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