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性文学类论文范文文献,与21世纪女性文学态势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女性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21世纪女性文学态势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女性文学及文学批评及女性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女性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女性文学发展态势与论争气象
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26--30日在哈尔滨召开.会议就学界所关心的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向提出了"21世纪女性文学发展态势"这一宏观研讨课题.目的是总结自'95世妇会以来女性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动女性文学研究向专业化学科化方向发展.针对"发展态势"这一主题分设了若干不同子题,各子题的论文汇集起来,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女性文学研究的壮观景象,与会者在交流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理论层次.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供了最新研究课题,来自不同立场、视域、层次的观点往往激起专家学者的交流欲望,会场产生了激烈的论争气象.在研讨会现场,自由发言经常比之论文宣读具有更为精粹的思想火花,更为真切的立场观点.
自'95世妇会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发展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铺盖而来,与中国"女性学"各学科各门类的崛起同声同气,呈现出蔚为壮观的景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女性文学.吴思敬在《开拓新世纪女性文学研究的新局面--第六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1995年第一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以来,"女性文学研究队伍壮大了,出现了许多年轻的新面孔.探讨问题的学术档次、提交论文的学术质量都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女性文学研究正出现一个后继有人的良性发展势头.参加研讨会的不仅有历届活跃在该领域中的著名专家学者刘思谦、盛英等人,还有河南大学、南开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多个院校由女性文学专业导师推荐的在读研究生.与以往研讨会谢绝在读研究生的惯例不同,本届研讨会更希望听到年轻的未来研究者的声音.南开大学在读博士生刘、王越的论文颇引与会者的关注.刘的《试论〈生死场〉"宏大叙事"背后的隐形文本》,从意义与文本两个层面对男性批评家所下的定论提出质疑,多数男性批评家将《生死场》视作"民族寓言",力图提升作品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维走向以男性批评标准为出发点,掩盖了"宏大叙事"表面之下的隐形女性写作文本的存在.刘认为,《生死场》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女性经验而非"抗战经验"的真实上.王越的《试论"金锁"质地--对张爱玲〈金锁记〉的女性主义思考》,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探讨了七巧悲剧命运的成因.指出所谓"金锁",所寓指的并非如一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黄金和情欲,同时还是对社会传统性别格局和父权制度的巧妙隐喻.刘、王越的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具体文本进行深入细致极具说服力的剖析,表现出成熟客观的女性主义批评立场.与此相近的研究,较为普遍地存在于青年研究者中间.如董丽敏的《论九十年代女性文本中的同性恋景观》、刘钊的《女性意识在女性散文中的衍进》、关涛的《女性新形象--第三类女性》、张宏薇的《苔丝与艾德娜:父权制度下的悲剧》、张华的《渐渐远去的"苍凉的手势"》等论文.在此次研讨会上,由文本出发而形成的部分研究成果昭示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成熟为一种批评方法,理性客观地跻身于林林总总的学术派别中.这种发展趋向,说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建设已渐深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也只有在对大量文本的发掘、梳理后才会走向成熟.
研讨会上关于"态势"问题在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那里得以阐释,其中包含着研讨会形成争论的几个热点问题--语境、性别身份(立场)、身体写作、人文关怀、两性对话等.
刘思谦认为,'95世妇会以来的女性文学发展态势,由热点、焦点走向边缘、由高潮走向平稳.对文学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正常态势,有利于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些女性文学的问题.她在《世纪之交女性文学的语境与写作姿态》中提出,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面临的语境有三种:一是政治权利对文学的控制并没消失,但形式上与"十七年"、"文革"有很大不同.二是市场经济指导下的商业化广告化话语.三是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机关等体制带来的机械的、量化考核评奖制度造成的经验化、适用化的扼杀生命创造力的话语.女性面临的男权话语语境也存在,但男权话语本身并不构成一种独立话语力量,而是渗透在上述三种语境中.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在三种语境的夹缝中生存.其写作姿态归结到一点,是在变化中不断寻找、调整自己的性别身份.性别身份的内涵是女性意识与个人意识的双重自觉,它既认同女人,又认同个人.后一个认同特别重要.这种姿态带来的是女性文学的三个变化:生活的日常化、历史的个人化、城市的女性化.边缘性是时代为女性留出的最好位置.不需要走到中心成为焦点、热点,那样可能失去女性文学之为女性文学的根本.
谭湘在她提交研讨会的《谭湘就女性话题答〈青春〉杂志记者问》中指出,"21世纪的中国女性文学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创作苗头,一些我称之为比较成熟的女性文本业已面世或正在酝酿之中.但女性写作从整体上来说无疑更时尚化了.传播手段更加先进,生活节奏更加快捷,人的生存压力加大,个人的精神空间日渐减少,人们的阅读口味变化多端,人们的行为方式更趋个性色彩,一批读者热心追求阅读的新奇和追求感官刺激,图书的版式和内容'小资'情调弥漫,淡淡的忧伤和放浪之野蛮,作家们中,一心要加入主流话语的,和任什么都'浑不吝'的诸种流派的分野等女性写作本身正经历着各式各样的诱惑和考验,形态日渐多元化、时尚化、快餐化、网络化,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可能不会占据大众阅读中心,甚至可能会进一步边缘化,但是,从我主观上我还是喜欢那些真正有意蕴的很有文学机理的作品,我一直为这样的作品感动和叫好;而且,如果像我这样爱好的人越来越多的话,真正优秀的女性文学的市场应当是越来越大."谈到女性文学写作与研究时的困惑,谭湘认为,"撇开自身的先天条件不说,仅从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理论体系本身,从历史的沿革说,女性是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话语体系的,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一些文字表达,譬如要求的文章表述的逻辑性,要求我们的文学作品所应当具有的种种品质,事实上都属于男性霸权文化的逻格斯范畴,包括一些词的词性,比如'史诗'、'英雄'、'阳刚'、'阴柔'等等,都是社会性别色彩很浓的带有某种性别定位和性别歧视的,而你如果企图不使用这些现成的文字,你几乎没法张口说话等我发现,我要么得用既有的文本范式去言说我的想法,要么我孤单地这样继续去尝试去写作却不一定获得那么多的掌声,要么我不说话选择'失语'--可那将更不是我之所情愿!所以,这种无以言述的尴尬,应当说是我从事女性写作研究中的最大的困惑,也部分制约了我在女性文学方面的深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而且,我注意到,我的众多的女性文学同道的姐妹们在这个问题上大多'绕道'走了,她们现在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性别、种族、阶层等等更为广泛的层面,作了一种平行的位移,我想这也许是当下摆脱窘境的途径之一."
林丹娅在《批评的
关于女性文学类论文范文文献,与21世纪女性文学态势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