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批评类论文范例,与文学:批评与学术的乖谬相关论文的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学批评类论文的格式,关于文学:批评与学术的乖谬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批评及文学评论及现当代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批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摘 要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而言,学术的规范性建设似乎还欠火候,这不仅影响了相关研究成果水平的提高,而且也部分地造成了这类研究门槛较低、学风粗糙的现况.造成这样的状况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未能从理论上和学术上区分文学批评和文学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其中较为深层的原因.从理论上对两者作区分并非没有可能,关键是要解决

关于文学批评类论文范例
关 键 词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学术认知学术自觉
作者朱寿桐,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研究,逐步脱离了意识形态的规约与限制,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学术队伍,积累了丰硕辉煌的学术成果.在巨大成就的背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乃至于文学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存在相当多的理论问题需要反思,其中包括如何界定和区分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学术研究这样的问题.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学研究,但与文学史的研究、文学规律的探询和文学理论的探讨等等并不是一回事,后者一般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而前者则属于文学评论.也许有人会说,有必要做这样的区分吗?能分得那么清楚吗?后一个疑问恰恰切中问题的要害: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文学批评(文学评论)的区别,确实很难截然区分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区分的必要.对于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来说,在理论上明确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分别,哪怕有这样的意识,无论对于建构学术研究的某种规范,还是对于增强文学批评的活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
到目前为止,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而言,学术的规范性建设似乎还欠火候,这不仅影响了相关研究成果水平的提高,而且也部分地造成了这类研究门槛较低、学风粗糙的状况.造成这样的状况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未能从理论上和学术上区分文学批评和文学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其中一个较为深层的原因.从学术评价、学术推介到学术管理、学术生产等各个环节普遍忽略这样的区分,导致文学的学术研究失去了相对于文学批评的规范性,文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呈现出批评化、评论化的趋向,同时也导致文学批评和文学评论在学术化、经院化的做作处理中失去自身的活力和灵性.这是文学研究体例上型类的混杂,有必要加以克服,以促进文学研究有序、健康地发展.
诚然,在实际的学术操作中明确区分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学术研究并不容易,但中国文学研究界面临的情境恰恰是,人们从来没有试图做这样的区分,反而通过学术权力主导着这两种型类的混杂.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高学术刊物叫做《文学评论》,其命名尽管体现着某种历史的、政治的无奈,但却在权威性的暗示中模糊甚至抹煞了文学的学术研究与一般文学批评的界限,同时也有力地阻止了区分两者的努力.这样的定位使得该刊发表的文章――尤其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也常常是型类混杂:文本论析的评论文章可以与文学史论述的学术论文同时出现,并且在各类学术评价中取得同样的份额,全然不顾两种类型的文章从学术定位到投入的工作量的巨大差异.国内各个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学术成果统计,理所当然地对这两种类别的文章不加区分、一视同仁,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文学研究类学术评价的严重失衡,既不利于文学的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发展,也不利于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文学的学术研究成果需要具有一定内涵的学术传统,具有相当实力的学术习惯,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文本体式.这些方面都会与文学批评的自由和个性化的鼓励拉开相当的距离.文学的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区分当然不仅仅体现在微观的基点上,其实从研究者的学术构思,治学理路,包括材料的准备,资料的厚实度、可信度,理论的厚重度,论证方式的严密度等等各方面来看,文学的学术研究都远远高过文学批评.由于文学的学术研究需要尽可能多的迫近对象的本真与本质,其学术结论的严肃性甚至学术表述过程与方法的严整、严密,都成为必须加以考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文学批评可以含糊其辞的史料史实,在学术表述中则必须言之凿凿,一般文学批评可以概略表述的内容,在学术表述中必须精确无误.当然,一般文学批评中充满感性甚至情绪色彩的词语,在学术表述中则应三缄其口.
这就是说,文学批评可以任凭批评家的聪明才智尽情地发挥,而文学的学术研究则须在一定的学术规范制约下谨慎从事;前者像文学创作一样需要足够的天才与悟性,而且也往往只需要这样的天才与悟性,后者作为学术操作的内容,则需要充分的学术训练和理论功底,还需要对于文学史料和文学规律的熟悉以及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于是,文学批评家可以凭借天分和漂亮的表述能力进入角色,而可能不必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但文学的学术研究者则必须经过足够的学术训练和充分的学术规范培养,对于他们来说,在学术认知和学术传统上的训练有素远远比个人的聪明才智以及灵性感悟重要得多.
对于文学批评、文学评论和文学的学术研究文本的型类混杂现象不试图加以克服,放任自流,乃是文学研究界对于上述辨别的必要性认识不清的缘故.人们习惯于模糊两者之间的差异,这样的模糊非常吻合于社会的世故,同时也非常投合于学术投机者的心理.文学研究界的事实情形是,常常有一些毫无学术训练的人凭借着文学评论的“写文章功夫”,登堂入室,俨然跻身于文学的学术研究者之列,然后以那种连三脚猫都不如的“学术”,培养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指导学术论文,甚至还参与掌管国家级文学博士评估之类的权力.这样的情形怎可能指望严格尊崇学术规范?从个人来说,这固然属于缺少自知之明,而就文学研究界而言,则是放弃了区分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文学批评的理论环境造成的怪胎.这样的怪胎继续存在甚至大行其道,则文学的学术研究势必沿着低水平低层次的评论化甚至是读后感式的文章路数走下去,至少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其恶劣的风气难受遏制.
当然,文学批评和文学评论本身从来就不应是低水平低档次的,出色的文学批评充满着批评家的聪明和感悟,充满着富于激情的笔墨并给人以灵性的享乐或精神的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所需要的天才和悟性超过文学的学术研究,对于普通读者的重要性也大大超过后者.文学批评更富有创造力,更需要才力和悟性,它应能引领读者的灵魂,向一个更加美好、完善的方位进行文学伸展运动.甚至,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大可以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让人从中感到一种美、一种抒情.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就是这样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学批评专著,文笔非常优美,加上中文翻译的精彩表达,使它成为一种完美的批评文本.洋洋六巨册,它几乎就不是在批评,而是作者自我灵魂的一种自语和对话,使批评家借助于10世纪文学现象在做审美的深呼吸运动,充满了文学的情感.如在谈到英国感伤主义作家缪塞的时候,他几乎是流着眼泪在诉说:“那时候的天才,他被由来自他自己内心的苦闷压扁了,我们就再也找不到苦闷的灵魂,因为他们脸上都擦了玫瑰制的胭脂.”评论家这时已经进入了角色,他是在和作家对话,他自己也在对话中坦露自己的心灵,在塑造自己的形象与灵魂,评论者实际上已经成了名
关于文学批评类论文范例,与文学:批评与学术的乖谬相关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