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语文学类论文范文资料,与新教文化与德语文学相关论文查重软件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德语文学类论文查重软件,关于新教文化与德语文学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德语文学及民间文学及牧师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德语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他们把对自然的情感、对黑夜的体验、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对家乡的热爱用文学语言记录下来,以此开辟了新的诗歌母题和形式.在英国,牧师阶层不仅凭借对古代语言的修养发现了《荷马史诗》和古希腊神话,而且还因为职业关系开辟了发掘整理民间文学的工作.牧师的牧灵工作要求他们必须深入民间,广泛接触各个阶层,这就为他们接触民间文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牧师们深厚的文学修养,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英国启蒙时期对凯尔特、威尔士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以及《莪相》的创作,很大程度归功于牧师阶层.古希腊和民间文学一经发现,便因其具有异教或日耳曼本土文化的特征,被英国启蒙新教市民拿来对抗法国天主教的、宫廷贵族的拉丁文化.而英国文学中产生的新的诗体和对古代及民间文学的重视又通过德语牧师身份的作家的接受,影响到德语启蒙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在舍夫勒宗教社会学和宗教文化研究基础上,路德教出身的哥廷根大学德语文学教授薛讷进一步从文本分析出发,分析和阐述了牧师身份作家作品对德语文学内部结构和具体语言形式的影响.比如他在《世俗化作为语言塑造的力量――德国牧师之子作品研究》一书前言中特别指出,牧师的存在和人格中都具有双重性,在现代市民社会中,牧师的双重存在和双重人格中不仅蕴藏了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而且也引发了其自身人格的分裂.“双重存在”是指牧师在精神生活和教养方面处于各阶层之首,但在经济收入上却几乎与小市民阶层平起平坐.这就势必造成精神追求与物质匮乏之间的紧张.“双重人格”是指牧师的职业要求他们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但他们又是凡人,无法摆脱凡人的弱点和缺陷.这就势必造成职业要求的人格完善与人性弱点之间的紧张.而牧师之子在享受家庭教育和领略田园诗意的同时,也要面对父亲以及家庭内部的紧张和冲突.敏感的儿子会因此感到自身人格的分裂和躁动不安,产生出逃和寻求解脱的愿望.此外,牧师之子还会在择业问题上与父亲产生冲突.牧师之子放弃神学和牧师职业、投身文学艺术是启蒙时期一个普遍现象.由此产生的父子矛盾不仅意味着对职业的选择,而且也意味着对信仰的抉择.儿子对父亲的叛逆同时意味着对神和信仰的背叛.父子矛盾在代沟背后隐藏着世界观、人生观的分歧.这些结构转换到文学作品,形成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常见的父子冲突的母题.文学作品中的父子矛盾也许并未直接指涉信仰问题,但均具备世界观的高度,它们通过父子在择业问题上的冲突,表现高雅的艺术(戏剧、音乐、绘画)与世俗的市民职业,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道德意识与人性弱点之间的张力.
根据薛讷的阐述,牧师身份的作家对德语文学最直接、最显著的贡献还在于具体的文学语言的形式.薛讷从文学解释学和文本分析出发,具体展示了德语《圣经》、宗教赞美诗和宗教文学中的主题、母题、思想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象征、比喻、修辞乃至格言警句等,如何伴随宗教世俗化,在牧师身份作家笔下转换为纯文学语言,也就是说,宗教语言如何在世俗化过程中成为建构德语纯文学语言的力量.在转换过程中,宗教思想和宗教语言通过牧师身份的作家转换到世俗文学中,使近现代德语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带有宗教的思维模式和语言力量.
由此可见,牧师身份的作家不仅贯穿了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末的德语文学,尤其担当了德语启蒙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新教对德语文学和德语文化的一项特殊贡献.了解新教与德语文学之间这层关系,了解启蒙时期牧师身份作家的现象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来龙去脉,对理解德语文学的思想和语言至关重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牧师身份的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他们在家庭、学校和大学神学专业所接受的宗教教育和宗教修养会不可避免地转换到文学作品中.并且,这种转换往往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文化记忆的流露,并不以作家本人的意识或信仰的转变而转变.宗教的主题、母题和语言转换到世俗文学后,其宗教意义淡化,但与此同时,文学语言也携带了宗教内涵,具有了宗教的意义和力量.文学作品中世俗的理念、思想和理想人物由此被赋予了宗教般神圣的维度.因此可以说,自启蒙文学开始德语文学就带有宗教的思想结构、语言特征和情感体验.尽管牧师身份的作家常常标榜自己对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叛逆,但对于今天的读者或来自异文化的读者来说,他们的思想仍具有明显的宗教文化特征.
关于德语文学类论文范文资料,与新教文化与德语文学相关论文查重软件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