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音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字同音”的历史功绩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国音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字同音”的历史功绩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国音及字典及学术性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国音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从汉字音入手尝试改革
中文汉字五千年前就产生了,但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更因缺乏一个皇帝提出要“字同音”的规定,所以虽有几万个汉字产生并运用,但许多字的读音却各地不同.汉明的“反切”注音方法,能分析一个字音为两个简单音素,但还是借用不同汉字来代表的音素,并没有创造出代表声音的符号.到后来,又细化到将反切上的字归纳成36个“字母”(这是模仿印度的“梵文字母”),但还是借字表音,难以说推广全民族的字同音.
机遇从海外传来.17-19世纪来华的外国人为了了解中国,自然先从学习语言文字开始.17世纪初利玛窦就进行拉丁文与中文的对译,19世纪初的英国人马礼逊编纂了《华英字典》.外国人在学习中基本掌握住中文的形、音、义各方面特点,把经过他们加工的、容易与西文对应的中文语法表述方法传给了中国人.改革家梁启超在1896年著文日:
等吾师南海康长素先生,以小儿初学语之声为天下所同,取其十六音以为母,自发凡例,属女公子编纂之,等窃私喜此后吾中土文字,于文质两统可不偏废,文与言合,而读书识字之智民可以日多矣.(梁启超:“沈氏音书序”,转引自《清末文字改革文集》,1958年9月1版,P8)
他的号召和朝廷的批示,引来一批先行者的尝试努力,如1900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方案等.一些地方学堂,开始试用各种学习汉字音的新方法.这是中国近代改革开放的早期尝试,从汉字音入手的尝试,很自然,也必然,可以说至今未断.
名词“国音”重现
古汉语中就有“国音”一词,早在晋朝翻译佛经中,就出现“外国音”、“众国音”词组.在南朝谢庄写的《鹦鹉赋》中有“审国音于寰中,达方音于裔表”(见扫叶公司古典文献库).
1913年,“国音”被突然高度使用,北洋政府教育部积极参与,成立“读音统一会”.与会的代表观点可分成三派:偏旁派、符号派、罗马字派.其所用的观念,以吴稚晖在1908年提出的见解为代表: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国音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学术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35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参考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参考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等盖文字有二职:一为志别,一为记音;中国文字志别之功用本完,所少者,记音之一事.等最要者,当先刊字典一册,即如日本所翻印之中国字典;字付音训于其旁,凡小学读本及通俗之书报,莫不如上文所云,增付切音字之音训.等(吴稚晖:《书“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后》,发表于1908年7月25日,引自《吴稚晖学术论著》,梁冰弦编,上海合作出版社1926年1月再版,P328)
会上讨论定音的方法,也是吴稚晖提出来的:
附注字典,其道甚简.等特设一三个月之短会,延十八省所谓能谈“之乎者也”之名士,每省数人,每天到会半日,书记将字典揭开唱曰:“一”,候大家议定官音,当注何音;又唱曰:“丁”,又候大家议定当注何音.每日注三四百字,有如“庭”音既定,则“廷亭停”可不复多议,故三月内必可讫事.决议之际,苟无十死不通之经学大师在内,不将古音等横插无谓之问题,似解决亦无所难.等(吴稚晖:《书
国音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1913年5月7日大会决议:“国音字典改名为国音汇编.”因为“国定字音,关系重大,本部须斟酌尽善,始能颁布施行,与私家传布者不同”.(转引自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商务印书馆1933年12月1版,P26)所以暂不用“字典”而用“汇编”.但用“国音”一词来作为大家努力目标是一致同意的,并且也审议注定6500多个字的“国音”,也就让清末年间的方案融汇到一起.当年底王璞先生受命将这些字编辑的《国音检字》出版,该书体例是同音字的汇编,汉英图书馆发行.书前有姚华、蔡璋的序言.
“国音字典”的缘由
《国音字典》由吴稚晖在1918年首先在上海起草.其将原先审定的6500多字(以清朝李光地的《音韵阐微》为基础选定),再增添6000余字,以及科学新字等增600余字,共13000余字.并且按照《康熙字典》部首排列,定名为《国音字典》.吴先生当年到北京,邀钱玄同、黎锦熙等人共商,两夕而定,交由商务印书馆在1919年9月出版.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到20世纪初才有了对汉字的统一定音,汉字初步同音,标音也用统一的字符.
《国音字典》一出版,立即由南京高师教授张一士引发“京国问题大纷争”,争的焦点是读者的标准问题.“京音派”主张标准是北京本地人,而“国音派”则倾向1913年的“国音汇编草”.双方争论激烈,1920年12月,由“国语统一筹备会”指定的“国音字典校订专员”钱玄同、黎锦熙等人专职研究商定,刊布“修正国音字典之说明”及“字音校勘记”,再由教育总长范源廉以部训令形式公布.1921年6月出版订正的《校改国音字典》,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方案在实用中,问题多多.
1923年的国语统一会第五次大会上,一些学者又提出各种修正案,并且指定27人为“增修校正国音字典会会员”.1926年12月,12册的增修国音字典稿大致完成.由于经费等各种问题,这本第三次的“增修”本没有正式出版.
1928年成立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中设立“增修国音字典股”,来执行具体“增字”与“改音”的任务,编成油印本7大册,成为《国语同音字典》的初稿.1932年编成《国音常用字汇》,由教育部公布.
在“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普通辞典股”做主任的汪怡先生,除了在1937年编辑出版《国语辞典》外,抗日战争期间,还拥有该处积累的300万张文字卡片.于是他将前述第三次的《增修》本稿本,重新调整,督导同人,连编带注,继续订补,终于在1949年8月出版第五次的《国音字典》,收录12230余个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前印作黎锦熙主编).
当年主要参与者黎锦熙先生曾有评论道:
过去的国音字典,等无论三次已出版公布的和一次仅成稿的,等就体裁方面说,都应该叫做“国字音典”,而不必叫做“国音字典”,因为“字典”是要有注解的,等这部民三十七年“国音字典”的名称,等才算是真正的“字典”了.(黎锦熙:《新部首索引国音字典》序,商务印书馆1949年8月1版,P9-10)
《国音字典》类的语言工具书
“国音”是当时专用的新名词,是以国家名义商定的新概念,并且是要与注音字母等合用定音,因此各个民办出版社开始在书中,共同摆出官方色彩.除说明该“国音”的来龙去脉以外,还普遍在例言中详细列举使用方法和状况.例言后还附有1918年和1919年,由教育部长傅增湘署名的部令75号和32号的全文,即注音字母表.(《校改国音字典》“例言”,商务印书馆1921年6月1版,P1-24)该书目录还是完全按照《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也分12卷排列.
另外,一种新形式的语
国音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字同音”的历史功绩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