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关于文学作品类论文范文集,与历史题材中的现代心态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学作品类毕业论文怎么写,关于历史题材中的现代心态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作品及人物形象及现代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作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中有若干严重与历史真实不符之处,究其原因,均是为了拔高曹操的形象,正如郭沫若自己所说,写《蔡文姬》就是为了“替曹操翻案”,然而,郭沫若为何要如此创作,这是与他自身经历分不开的.本文拟分析《蔡文姬》中的与其他文学作品差异甚大的曹操形象,从而来探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与郭沫若当时自身处境的关联.

关 键 词:《蔡文姬》 曹操 历史真实

郭沫若于1959年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是他晚期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高峰.《蔡文姬》中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才华盖世的蔡伯喈之女蔡文姬,可是,郭沫若自己却说过这样的话:“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人.在封建时代,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对剧本中的一个次要人物的塑造却成为剧作者创作的主要目的.由此可见,曹操这一人物形象在郭沫若的心目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在剧本中,郭沫若如何“替曹操翻案”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一、《蔡文姬》中的曹操形象及其历史定位

曹操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千百年以来,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难以盖棺定论.根据史料记载,曹操是一位足智多谋,有勇有识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为人谲诈,多疑、嗜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是他的做人信条,这些常常为后人所非议.大多数评论家都肯定曹操的才能而却非难其为人,将曹操称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种既褒又贬,寓贬于褒的说法还有很多种,司马光曾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而荀或舍魏武将谁事哉”这高度赞扬了曹操的才能,只有他才配做这个乱世英雄,可是司马光又说道:“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司马光对于曹操的评价,可谓是比较客观的.

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不论是戏剧还是小说,曹操的形象大多是反面的.在戏曲舞台上,曹操往往被塑造成大白脸,作为阴险奸诈的化身,而在流传甚广、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中,“一是以‘篡逆’视操,把曹魏排除在正统之外;二是以‘谲诈’绘操,巧演历史,充分揭露、渲染曹操诡谲奸诈、残忍少信及其无君之心的一面.”

而在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中,曹操则被描绘为一名心胸宽大、爱民如子、知错就改、以文治国、正直果敢的完美无缺的人物.固然史学家可以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像郭沫若这般如此彻底地“替曹操翻案”则实属少见.其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并不是“替曹操翻案”的第一人,早在他之前,章太炎就已质疑文学作品中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形象.再后又有鲁迅出来替曹操说话,在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但是,不论是章太炎还是鲁迅,恐怕都没有像郭沫若这样意志坚定、言辞激烈地“替曹操翻案”.

郭沫若替“替曹操翻案”,重塑曹操形象,与他创作《蔡文姬》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创作《蔡文姬》,时值1959年,这对于当时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具有政治身份的知识分子来说,是颇为敏感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是战战兢兢地生存着的,文化始终受到政治的约束.1957年对知识分子的致命一击,还有1958年的狂热跃进,这些都在1959年显示出其灾难性的后果来.郭沫若当时所处的时代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经济都处于一个转型和待调整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中.如何恰当地争取到话语权便成为知识分子需要思考的问题.经历了战争,经历了建国,经历了大跃进,经历了文革,郭沫若始终在政治界,在文化界占有一席之地,在政治文化和文人文化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不能不说,郭沫若有他自己的生存法则.

郭沫若为了重塑曹操的形象,甚至不惜篡改历史真实.纵观《蔡文姬》全剧,可以发现多处与历史真实不相符合的地方.作为一名出色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为什么会这样处理剧情,其原因还是逃脱不了曹操的干系,郭沫若太想“替曹操翻案”了.剧中有不少地方与历史真实出入较大的地方,这些是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作者特定心境的反映.

二、历史文化语境与艺术虚构

由于曹操形象在郭沫若心中所占据的独到的定位,相应的历史文化语境在剧本中出现了一定意义上的“重新抒写”,历史真实被相当程度的“艺术虚构”所取代.这一与历史真实相悖的艺术抒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董祀曾出使南匈奴吗

曹操之子曹丕在《蔡伯喈女赋序》中写道:“乃命使者周近持金璧于匈奴赎其女还.”可见,当初出使南匈奴接蔡文姬归汉的人只有周近一人,而在郭沫若的剧本《蔡文姬》中,却成了董祀与周近一

关于历史题材中的现代心态的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文学作品类论文范文集
起出使匈奴,董祀为正使者,而周近为副使者.郭沫若为什么要改动这一处的历史真实,在剧本中将董祀也安排出使匈奴呢蔡文姬当年被胡人所虏,在匈奴生活了整整十二年,她当然不了解在曹操的治理下,家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于是,董祀就成为一名带话者,毕竟周近在剧本中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他不可能与蔡文姬有深入而正直的交谈,而与蔡文姬青梅竹马长大的董祀就有足够的理由去告诉蔡文姬她不在的这十二年中,家乡在曹操的治理下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郭沫若让董祀出使南匈奴,除了让这一主要人物早点出场这一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借董祀之口,替曹操歌功颂德.

2.曹操为什么赎蔡文姬归汉

据《后汉书董祀妻传》中记载:“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由此可见,曹操之所以将蔡文姬赎回,则完全是出于和蔡文姬父亲蔡邕的私人交情,恐其无后,所以才花重金使文姬归汉.但是,在《蔡文姬》中,曹操之所以派遣使者将蔡文姬召回,原因是他需要才华横溢的蔡文姬来帮助编撰《续汉书》.这显然又与历史真实不相符.郭沫若之所以这样处理剧作,其目的显而易见,为了突出曹操惜才爱才,以文治国的品质.曹操是出于对国家对历史负责,才赎文姬归汉,而并没有像历史真实中的那样只是简单出于友情.郭沫若这样做,为的就是拔高曹操的形象.

3.曹操所处的时代是太平盛世吗

东汉末年政治极其腐败,其程度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皇族地主豪强强占土地,人民生活艰难,“生有终身之勤,死有露骨之忧.岁小不登,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崔实《政论》),“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以致后来爆发了著名的黄巾农民起义.可是,在郭沫若的《蔡文姬》中,郭沫若借董祀之口,道出一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景象,“曹丞相爱兵如命,视民如伤.他会用兵,但他与士卒同甘苦,他是不轻易用兵的.他在国内虽然年年打仗,但都是迫不得已.他锄豪强,抑兼并,济贫弱,兴屯田,使流离失所的农民又重新安定下来,使纷纷扰攘的天下又重新呈现出太平的景象”,“在曹丞相௚

1 2 3

关于文学作品类论文范文集,与历史题材中的现代心态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

论文汉语言文学

影视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好的学校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关于外国文学的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汉语言文学类论文

英语文学本科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答辩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

历史题材中的现代心态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