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关于议论方面论文范文集,与唐诗形象化理艺术赏析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议论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唐诗形象化理艺术赏析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议论及诗人及形象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议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关 键 词:形象化缘事写景比喻对比咏史

摘 要:本文用分类举例的方法,分析了唐诗中形象化说理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即缘事以说理、借景以蕴理、比喻以寓理、对比以现理、咏史以寄理,为我们阅读、了解、欣赏唐诗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借鉴.

诗以抒情为主,但未尝不能说理.可是诗歌毕竟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形象化的艺术,形象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叙事说理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有限的篇幅内和严格的格律下,通过形象说理,在形象中议论,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难点,也是唐代诗歌力压别代、超拔脱俗的一个优点,许多唐诗不仅敢于议论说理,而且以形象的鲜明、哲理的深邃、语句的精美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和警句.那么,在唐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们是如何运用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呢?

一、缘事以说理

和抽象的议论相比,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因事、就事、借事来说理,往往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也更容易令人信服,为人接受.在唐诗中,就有一些诗作,用写景来带动叙事,缘事而形象说理,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例如张旭的《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写春光明媚之时,在风景优美的山中,和朋友一起游玩.正在兴头,天色忽然有点阴暗,客人怕下雨,急着要回去了.要劝说客人打消回去的念头,就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来解除他的顾虑.诗人巧妙地借助形象,运用诗句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纵然天气晴明,毫无雨意,但要继续攀登,山势越来越高,云气越来越厚,浓厚的云气同样也会沾湿衣服,这和细雨又有什么分别呢?诗中是在说理,但却用具体的自然景色及其变化来进行议论,表现出鲜明的形象性.

又如杜甫的《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诗表面上称赞平叛将军花敬定家歌舞之盛,世间少有,暗中则讽刺其居功自傲,生活奢侈:像这种乐曲只应该天上才有,人间哪能听到几次呢?也就暗示这位将军的享受,简直和帝王差不多.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既是非法的,又是非礼的.诗人对此加以讽刺,而这讽刺之意却以赞叹之词出之,可谓用意深而达意婉.此种讽刺手法同样是就事说理、以事明理,形象鲜明.

在唐诗中还有一些作品,借用一些典故来表明作者的看法,抒写作者的感慨.因为典故所记都是过去存在过的一些人、事,内涵丰富,以之来议论说理,往往形象鲜明、言简意赅、含蓄委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要表达对现今将领的不满,但这种对边事的感慨议论是引用飞将军李广这个典故来表达的.诗人设想,假使李广在今天还活着那就绝不会让胡马度过阴山,边境就会平安无事,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了.这里是用一种想象中的美妙来反衬现实中的缺陷.诗以假设之辞,表赞赏之意,充满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景慕之情,则对现今将领的无能之批判,不言自明.这种讽刺可谓“微而显”“婉而成章”,用典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二、借景以蕴理

在唐诗中不仅有表达某种具体看法的就事说理,还有很多因景生情、即景说理、情理相融的说理,这种理往往突破了诗本身的意义范畴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登上鹳雀楼,瞩目四望:远眺中条,有落日熔金、暮云璧合之状;俯视黄河,有奔腾跳掷、一泻千里之势.在这浑灏苍茫之境中,诗人面对祖国壮丽的山河,以无比的激情昂首唱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既有为祖国山川雄伟而自豪的激动,也有站高望远这一哲理的深邃.它给我们无穷的遐想、无限的憧憬,鼓舞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全诗旨意虽然重在哲理,但景与情、情与理熔铸为一、浑若天衣,毫无斧凿痕迹,既生动自然,又引人入胜.这种寓理于景、融理于情的写法,正是唐诗形象化之一端,正是唐诗的魅力所在.

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人以极大的热情赞扬了古原草顽强再生的力量.一场野火虽然可以使秋草枯萎化为灰烬,但待到来年春情催动,它又会生发出一片葱绿.在烈火中毁灭,在烈火中再生,这是野草的性格,也是野草的风流.诗人在讴歌这种自我新生的风流时,流露出奋发向上的人生追求,因而诗句显得意气风发、不可遏止.浓郁的诗意、动人的韵味,从而赋予此联流传千古的生命力.整首诗都是围绕着“古原草”来构思,句句写景,在突现野草坚韧性格的同时,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形象是鲜明的,说理是自然的,也是深刻的.

诗贵含蓄,在诗中着重写景,而将道理暗寓其中,则其欲说之理有余不尽,含蕴无穷,耐人寻味,反较直接议论更为有力.如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中通过对古原夕照晚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时光的怜惜之情和无可奈何的心境,蕴藉着生活的哲理.在夕阳的余辉下,美丽的大自然、美好的人间,即将在夜幕中淹没了.这怎能不让人顾盼留连、悲从中来呢?诗人只为热爱这美好的晚景,却又无法将它长久留住,更无法抗拒夜幕的来临,因而增添出一怀愁绪,发出好景无常、良辰易逝的惋叹.诗人从大自然的兴衰相继的现象之中,领悟出世间万物盛极必衰的道理,油然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留恋惋惜之情.永恒的事实,深刻的物理,竟蕴于十字之中,这正是此诗“理”之所在.

三、比喻以寓理

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加强形象,是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歌也不例外.唐诗中就有许多新鲜、奇特的比喻,形象而巧妙地进行了议论说理.如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写出塞远征的士兵们的思想感情.远征士兵们在荒凉的境遇中,忽然听到了羌笛的声音,而羌笛所吹,又是《折杨柳》一曲,怀乡之感油然而生.但诗人却没有就此停止,而是代征夫们进一步设想:羌笛又何必吹出这种“愁杀行客儿”的乐曲呢?折柳赠别,是当时风俗,所以看到杨柳,就想到离别,而由于怨离别,所以连杨柳也怨恨起来,以致在笛声中透露了这种感情.可是,如果想到再往前走,出了玉门关,气候就更冷了,虽有春风,而不能吹到关外,也许连杨柳也不会发青了,那就连折柳赠别也不可能,吹笛怨别也就更属徒然了.此诗除了表达思乡之情,还有对最高统治者不恤士卒的沉痛谴责.将士们不仅要忍受长期离家的思乡之痛,还要承受被弃蛮荒、无人顾及的冷遇,真可谓心比天寒.这种谴责就是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比兴形象出之,因而这种议论显得委婉细致、含义深刻,情感更强烈,风格也更悲壮苍凉.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更是妙用比喻、寄托深远的典范,其一云: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而为佳节.

谁知林蹊者,闻风坐相悦.


该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509314.html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中歌咏春兰的枝叶纷披、秋桂的芳华皎洁.林中之人,闻其香而爱赏、而采摘,但草木自有芳洁之本性,并不倚美人之采摘、欣赏而身价倍增.全诗通首采用比兴手法,借春兰秋桂高洁的品质,来比喻自己不同流合污、坚持政治理想的节操;以兰桂不因无人采摘而失去其芳洁的本性,来比喻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志趣,特别是最后两句,不仅是托物寓意,而且托物言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志士仁人的志坚行芳、英名伟业,是他们操守自持、自我奋斗得来的,是他们本性使之然,不是“大树底下好乘凉”、靠外在力量、靠别人吹出来推出来的,正像作者在另一首《感遇》诗里称赞丹橘的那样,“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因而被后来无数节守自持、孤芳自赏的君子贤才津津乐道.所借之物,何其鲜明;所寄之慨,何其悠远;所寓之理,何其遥深.全诗用比十分贴切,因而诗歌鲜明突出.同样运用比喻、以物喻理的作品还有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Ӎ

1 2 3

关于议论方面论文范文集,与唐诗形象化理艺术赏析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

文学硕士论文题目

如何自学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

文学鉴赏论文

文学类毕业论文提纲

关于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

当代文学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类论文

女性文学研究论文

唐诗形象化理艺术赏析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