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衙门相关论文范例,与成都老街与旧衙门(上)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衙门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成都老街与旧衙门(上)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衙门及总督及提督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衙门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成都历来是四川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它大大小小数百条街巷中,旧时以代表各种权力机关的官府衙门命名的街道就有数十条之多.从清帝逊位民国建立以来的几十年里,虽然这些衙门早已随着帝制的推翻而不复存在,但由于长期民间相沿成习,它原来的名称依附着那些老街保留了下来,这些街道街名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便成了这座文化名城最生动的历史见证.
总督衙门与督院街
今天四川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督院街,明代的“巡抚都察院”就设在这里.最初,巡抚只是奉命巡视安抚某地的特遣差使,后来才改成为地方专任的长官.清代的巡抚,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及民政等,权力很大.顺治时,四川巡抚高民瞻在今督院街设立了巡抚官署.乾隆年间,四川裁去了巡抚,只设总督,这里又成为民间称为总督衙门(别称“制台衙门”)的所在地.街名“督院”,就是由“总督”和“都察院”简并而来.入民国后,四川督军署、四川省长公署、四川省政府都设在这里.成都解放初,四川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以及川西行政公署和后来的四川省人民政府,也先后设立在这个地方.
在四川近代史上,督院街是一条全省闻名的街道.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路权给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四川人民因此掀起“保路运动”.就在这条街上的督院门前,时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悍然下令开枪射杀请愿群众,从而导致全省同志军起义,终于迎来了四川的独立,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无独有偶,事隔半个世纪的1949年4月9日,学生游行队伍高举着“反饥饿、反内战”大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当学生走到这条街上时,遭到了时任省府主席的王陵基的镇压,反动派的皮鞭和刺刀指向了手无寸铁的学生群众,酿成了轰动全国的“四九血案”.这是对蒋家王朝敲起的丧钟,就在这年的岁末,成都解放了.
就在总督衙门对面,清初曾建有一座名为“祈水庙”的小庙.康熙时,它被改建为卫戍抚院的督标营营务处.民国初,这里成为军队的营房.在20世纪20年代,地方军阀又在这里设立了军警团联合办事处.民国17年(1928年)成都“二一六惨案”中,袁诗荛等14位烈士就义前一直被关押在这个地方.此处解放后成了四川省民政厅的所在地.
今督院街东口到龙王庙街口一带,过去人们都称之为“院门口”.当时这里是个出售鲜蔬、鱼、肉的沿街市场.以“韩包子”著名的“玉隆园”面食店就开设在这一地段.与督院有关的街道还有督院西辕门外的走马街.据说因为此街拐弯处便是总督衙门,晋见总督的官员来往经此都得下马徒行,故名“走马”.在今新开街与盐道街相接的南府街,也是因为它的位置居督府之南而得名.
百年沧桑,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过去煊赫一时威风凛凛的总督衙门以及杀气腾腾的军警团联合办事处全都销声匿迹了,只有̶
关于衙门相关论文范例
左右拱护的藩臬两司
清代官制,在一省权力最高的地方长官督抚之下,还有作为其左右拱护的两位高级官员,一是布政使,一是按察使.他们的衙门分别称为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俗称藩司或藩台;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狱,俗称臬司或臬台.藩臬两司在官级上是平行的,但藩司却在总督下位居首席.清制,凡总督因事出缺,新督尚未到任时,例由藩台代摄总督职权,称为“护院”.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总督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当时即由藩台王人文任护理总督直到新督赵尔丰上任.
四川的布政使衙门设在成都城东今名藩署街的地方.入民国后,因在布政司衙前空坝新开了一条华兴东街,使这条街显得十分狭窄,而当时衙前这个空坝却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清人吴好山咏成都的竹枝词有云:“布政衙前全扯谎,人山人海是江湖.”(成都方言称这种三教九流江湖骗子聚集的场所为“扯谎坝”)可见当初这里人气旺盛的热闹景况.
与藩署相接,是清代四川全省财赋银两集中储存保管的库房,它就是俗称的“藩库”.库址即今藩库街,民国时在其旧址上创办了大成中学.解放后,大成中学与华阳县中合并为成都三中,今该校校址即清代藩库旧地.清宣统三年十月十八日,保路运动中发生了“成都兵变”,当时的绿营巡防军纵火焚烧街面房屋,将藩库金银洗劫一空,沿街的住户也大多遭到乱兵的抢劫.后来在成都的方言中,对巨细无遗地公开拿走他人财物的行为称之为“打起发”,其源即出于此.
在藩库的背面,至今尚有一条街叫“布后”街,就是因其位于布政使司后面而得名.这条并不起眼的小街,在成都还很有些名气,原因是这里有一家“肴器俱精”的餐馆――荣乐园,它曾经使这条小街数十年来一直散发着美食的芳香.
四川按察使司(又称臬台衙门)原址在今春熙南路至春熙东路一带.民国13年(1924年),川军将领杨森在四川督理任中新修春熙路时,臬台衙门的旧址被最后拆毁.此前,这里已经是五方杂处的民居.清末这一带曾是一个商贸繁忙的地方.清人定晋岩樵叟曾有竹枝词写道:“按察司前绸缎店,最繁华是北打金(衙门以东地段).”入民国后,由于历年的军阀混战,这里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自从将这里新修成春熙路以后,它又逐渐成为成都人心目中最繁华的地带.至今,当人们走在这熙来壤往的春熙路上时,还有多少人能道出它曾有过的兴衰呢?
在臬台衙门的东侧,原有一座羁押人犯的监狱.据说,在清光绪年间,以反帝闻名的大足起义首领余栋臣及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被俘后都曾经关押在这里.民国时,这里是四川省财政厅所在.它的具体位置即今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
学道衙门与学道街
在清代的官制中,总督的僚属里,“提学道”是一个位置较为特殊的官员.说它“特殊”,是因为它的本官是以翰林出身人员担任,称为“学政”,享受的是钦差官的待遇而与督抚平行.但在一省之内,它同时又是督抚的属员,一切有关考课、教化、文物以及学术方面的事,重大的都必须与督抚会衔后方可办理,不得因其有钦差的身份而擅专.
提学道,即提督学道,简称为“学道”.它的官署名称是提学使司,民间习称为学道衙门,四川学道的署址就在今学道街上.
在清代,成都府所属州、县的文童,县考中试后来到成都参加府考,考棚就设在学道衙门的西侧.入民国后衙门撤废,在其原址改办高等工业专门学堂,后来的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通志馆都设在这个地方.解放后,川西文教厅以及后来的教育厅都设在这个旧址上,其地即今高考招生委员会四川办事处机构所在.
这条街东起走马街,西抵卧龙桥街,全长不过300米,但它却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除历来政府的有关文教机构多设在本街外,从清末到民国的数十年间,就在这条街上曾开设过多家印制和销售木刻古籍的书铺.其中有名的,如清同治光绪年间太原人王述斋在此创办的志古堂.它所印售的古籍,均由专家负责校勘,号称精审,得到许多学者文士的交口赞誉.清末民初,崇尚国学的尊经书院、存古学堂、国学专门学堂等先后兴办,这里书铺的刻书迅速繁荣起来.当时铅印书籍已开始由省外传来,经营此类书册的二酉山房、点石斋等书店也相继在本街设立了销售店面,尊经、锦江两书院的木刻文献古籍,也在本街开设了经销门市部.
在书肆带动下,本街又先后开设了制造和销售笔墨文具的多家店铺,知名的如“天元堂”毛笔庄、“式如金”墨铺等.因此,本街成了旧日成都读书人常来常往的文化一条街.
清代设在成都的教育机构及其官员,除主管全省文教的学道外,府学官员设有教授,县学官员设有教谕,另外还设有辅助府州县教学的训导.这些官员都只有本官一人,无属员.清末成都府学署的署址设在文庙前街,成都县的教谕署设在学署街,华阳县的教谕署设在今石室巷.尽管有į
关于衙门相关论文范例,与成都老街与旧衙门(上)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