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创作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文学的新启蒙时代相关毕业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学创作方面毕业论文网,关于文学的新启蒙时代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创作及文学及文学作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创作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对新的发展道路的思考,都呈现出一种目标明确、激扬向上的状态.进入九十年代后,这样的激情在不断地消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就是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和转化.这一转化带来了整个民族从价值观到生活方式,从社会结构到家庭构成,从利益分配到生产组织诸多领域的改变.在这样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中,迷茫与彷徨成为人们内心世界最突出的状态,过去曾经得到肯定的东西,现在必须改变,原来被抵制和反对的事物现在必须接受.而这样的变化根本不管个体的人是否愿意,即使你想抵制也不可能.事实上,在八十年代文学中的先锋文学已经表现出了这样的端倪,先锋文学既是对既有文学样式的反叛,也是时代心理的折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不能满足已有的表达方式,是对过去“模式”的革命,或者用更加温和的说法来说,是一种丰富和拓展.从其所传达的内容来看,则表现出了时代的迷茫,它反映的是在一个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剧烈的甚至是带有根本性的变革的时代,人们在情感与价值选择上的无所适从.这之后的文学呈现出两极状态,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出现了新写实小说、主旋律小说,另一方面是对人自身的关注,出现了极端个人化的写作.以张平、陆天明、周梅森等人为代表的创作继续关注社会现实的重大事件、重要主题,承续了宏大叙事的风格,由于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而刘震云、方方、池莉等人的创作则更加突出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个人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的生存状态.虽然也突出了“人”的意义和价值,但在这里,个人是软弱的,被动的,甚至是无奈的.他们虽然心存希望,并且也感受到了生活的温馨,但总的来说这些作品表现的是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被动适应而不是积极主动的选择.个人无法与社会抗争.与此不同的是,在另一些以“个人”为话题的作品中,“个人”成为了“绝对的”、“纯粹的”存在,这些作品基本不涉及社会生活,而是更加充分地流露出价值选择的混乱、个人情感的焦虑、存在价值的虚无,以及对现状的无奈和反叛.自恋、自我中心、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低俗情结等充斥其间,责任感、希望等美好的事物淡出.这些作品反映出在社会变革大潮中人的价值观的迷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意义与工具.在八十年代的创作中,文学存在的理由主要是要承担社会责任,它追求的是文学的意义.而在八十年代后的创作,甚至写作中,文学更多地表现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所谓对意义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学要承担社会责任,它要关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一点在新时期文学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表现得更加突出.尽管在八十年代后期出现了寻根文学,使文学关注的视角进入了文化的层面,但其所透露出来的责任感仍然是非常浓烈的,其主题是我们的社会如何更加合理完善,我们的生活如何更加美好幸福.即使是名为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作品,虽然从故事和情节的角度来看,有血泪般的控诉,有严酷的批判,但在作品的背后仍然蕴藏着巨大的希望和无限的期待,在控诉和批判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信念.它企图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存在是不合理的,是需要抛弃的;什么样的存在是合理的,需要我们去追求的.另一个方面,则表现出文学对人的情感和价值的关注.如果仅仅对社会表现出兴趣,那么就可能使文学蜕化为社会学的翻版和附庸,重要的是文学对人的情感、价值和意义的关注.虽然在新时期最初的创作中,都是以家庭和个人的遭遇作为叙述对象的,但作品的主旨还是指向社会.在八十年代的后半期,“人”的意义逐渐突显出来,社会事件逐渐退居“人”的背后.作品所表达的是人性的光辉、人在社会中的积极的选择和行动,人的情感的感召力和净化力.这两个方面或各有侧重,或融为一体,构成八十年代文学的主旋律,同时延续到九十年代,直至今天,成为新时期文学最为亮丽、最具有价值的表现.在八十年代后的文学中,这种对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依然继续着,并且从两个方面展现出来,一是直接切入重大的社会事件如改革问题、反腐问题、农民和农村的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对个人生活境遇的描写,其突出的特点是表现个人在强大的社会现实中的苦恼、努力.虽然这些作品很少涉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其表现的角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关注的是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情况下,个人的体验、思考和选择,它是对上述宏大叙述的生动补充.所谓新写实主义和底层小说比较突出地反映出这种追求.但是,这样的写作只是八十年代后文学创作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工具化”写作,也就是说,文学不再是表达社会意义的手段,而演变为实现某一功利目的的工具.比如是谋生的工具,要通过写作挣更多的稿费和版税,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是出名的工具,要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更快地进入“大腕”的行列;是占有话语权的工具,以对社会产生更多更大的影响.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就是追求对读者的刺激,或者起一个骇人耸听的名字,或者描写隐私、黑幕;或者自立山头,倡导“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或者撒娇装嫩,等等.这种工具性表达的另一种表现则是制造话题,如对某个问题的争论,甚至人身攻击;或者否定别人,如对有指标性意义的人物进行全盘否定.总的来说,就是通过种种方式使自己能够引人注目,产生效应.这种现象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生活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人们在守法的前提下,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是谬见.这是我们社会生活的进步.但与此同时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学界自身的浮躁和混乱.在中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历程中,从事文学的人们并没有比一般的民众高明,他们除了自身更加敏感而外,对文化的转型、社会的变革也有一个认识、适应的问题.他们不是超越历史的圣人,而是与历史同行的见证者.在这样的变革时代,一部分人仍然愿意做社会发展的引领者,他们关注人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现象进行批评、歌颂,企图维护自己认定的价值观.而另一部分人则在变革中出现了晕厥、缺氧的现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把握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些在人们看来非常极端的表现正是他们内心世界虚弱和恐惧的外在流露,是对市场化大潮无所适从的表现.
精英与大众.八十年代的创作基本上是精
关于文学创作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文学的新启蒙时代相关毕业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