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文学类论文例文,与民国国语课本与儿童文学相关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类论文格式,关于民国国语课本与儿童文学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儿童文学及文学创作及教育界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儿童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932年,叶圣陶编写、丰子恺书写并绘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出版.这套构思新颖、文图有机结合的教科书一经推出,就广受教育界赞誉和儿童读者的欢迎,曾先后印行40余版次.1940年代末,还分别改名为《幼童国语读本》、《少年国语读本》修订出版.1949年之后,凝聚编绘者创见与智慧、在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的《开明国语课本》逐渐淡出教科书的历史舞台.直到2005年“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系列的出版,这套尘封已久的老课本才与《商务国语教科书》和《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一道再次展现了当年教科书的风姿.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套精心编著的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的影响和意义似乎更多停留于民国时期.
除却其教科书的定位,《开明国语课本》还有另一层极为重要但却不被人关注的意义,就是其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价值.遗憾的是,《开明国语课本》作为教科书的巨大成功遮蔽了其作为儿童文学的价值,以致这些丰富的文本长期被排除在儿童文学之外,缺少必要的整理和研究的关注.为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首先是发现《开明国语课本》作为儿童文学文本的价值,挖掘其被教科书的光环所遮蔽的文学性,考察课本作为儿童文学的“正名”过程,其次是对《开明国语课本》作为儿童文学典范意义的审视,从改编问题、教科书的儿童文学化等方面探讨国语教科书与儿童文学研究的联系,并由此反思当下儿童文学研究视野构建中的问题.
一《开明国语课本》作为儿童文学的“正名”
教科书的编撰能否纳入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活动,课本中的作品是否可视为儿童文学作品这些疑问从教科书出版的1930年代就开始,并一直延续到当下.
《开明国语课本》编撰出版前后,张天翼的童话《大林和小林》在《北斗》杂志连载①并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被认为是“取了和《稻草人》完全不同的崭新的样相”②.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对叶圣陶创作状态的质疑:“五四运动以后不久出现的《稻草人》,不但在叶氏个人,对于当时整个新文学运动也应该是一部有意义的作品等可惜的是,那以后不但叶氏个人没有从这个成绩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很少看到其他的致力儿童文学的作者.这个现象一直继续到《大林和小林》底出现.”③仔细品味这段话,不难发现胡风对叶圣陶儿童文学创作状态的些许喟叹.姑且不论《大林和小林》的成就,仅就叶圣陶的创作而言,事实是否如胡风质疑的那样没有新成绩呢
的确,当时的叶圣陶正全情投入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在一九三二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这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等在这里提出来,希望能引起有关同志的注意.”④可见,叶圣陶明确而坚定地将教科书的编撰视为儿童文学活动,而且是一件比较大的工作.同时,时隔近半个世纪的这番话也可算是对当年儿童文学创作状态的一种“辩解”和对时人质疑的回应吧.不难想象要在一年之中创编四百来篇作品是何等繁重而浩大的工程,编撰者的勤奋及其甘为儿童奉献的殷切之意溢于言表.
作为一名认定“文艺家对于儿童文艺更不可不努力”并强力呼吁:“为最可宝爱的后来者着想,为将来的世界着想,赶紧创作适于儿童的文艺品,总该列为重要事件之一.”⑤的儿童文学创作者,是否真的满足于《稻草人》的成绩而止步不前了呢问题的关键有二,其一在于作家的真实创作状态,其二在于评论者的评判标准与视角.
作为一部顺应教科书儿童文学化趋势的教材,在编辑要旨中,叶圣陶明确强调了《开明国语课本》的文学性:“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会.与社会、自然、艺术等科企图作充分的联络,但本身仍然是文学的.”“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⑥可见,在叶圣陶看来,这套课本所秉持的仍是“五四”时期所开创的“儿童本位论”文学创作传统.
那么,这些兢兢业业编写的文字能够经受艺术上的检验而名正言顺地进入儿童文学的殿堂吗这就需要对这些徜徉在儿童文学殿堂之外的作品进行“正名”.儿童文学概念界定的核心不外乎三条:其一是为儿童创作的,其二是作品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迥异于成人文学的特质,其三,作品适合儿童接受.如果以这三条来考量《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不难发现其精心描摹的童真、童趣且诗意隽永的孩童世界完全可以毫无愧色地立足于儿童文学的殿堂.如童趣盎然的《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而问答体的《小猫姓什么》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呈现孩童的天真与好奇:“小猫姓什么,你知道吗小猫姓小.怎么知道他姓小大家都叫他小白小白,他不是姓小吗不对,不对,小白两个字是他的名字.那么他姓什么我也不知道.”再如《绿衣邮差上门来》中对信件的生动描绘:“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可见,这些遵循儿童本位论的创作原则、适应儿童审美接受需求且为儿童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完全能够经受儿童文学概念和艺术品质的检验.因此,评论界对叶圣陶创作状态的质疑就成为一种“误读”,而徜徉在儿童文学殿堂之外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散文、童话、诗歌、歌谣等作品,完全应该给予“正名”并纳入叶圣陶儿童文学创作历程.
需要指出的是,在《开明国语课本》作为儿童文学的“正名”过程中,更为关键的仍是研究者的评判标准与视角问题.因为早在1980年,叶圣陶就将《开明国语课本》的编撰活动视为重要的儿童文学活动,并期待引起有关同志的注意.而在1984年,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选的《叶圣陶集》第四卷收录了《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中部分歌谣、散文以及对现成的童话、寓言、小说、民间故事等进行再创作的8篇作品.2005年,叶小沫参与编选的《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收录了《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中作品达92篇:儿童生活故事13篇、童话16篇、散文22篇、小说1篇、诗歌17篇、小话剧5篇、再创作的作品18篇⑦.但无论是叶圣陶的期待还是其后人的出版行为,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叶圣陶儿童文学研究的视线依然集中于《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如何才能有效地使这些作品进入儿童文学研究视野,深入体认其文本价值,还原其在叶圣陶儿童文学创作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正名之后的思索儿童文学研究视野之建构
叶圣陶晚年对《开
关于儿童文学类论文例文,与民国国语课本与儿童文学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