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艺美学类论文例文,与《周易》文艺美学的当代意义相关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艺美学类论文怎么写,关于《周易》文艺美学的当代意义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艺美学及中国美学及文艺理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艺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中总结说:“‘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之潜质,同时也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审美文化精神之发展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④(二)审美的最高表现:大和
《周易》之“乾卦”《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刘纲纪在《〈周易〉与美学》中阐释说:“《周易》认为美在生命之中,生命即美,而这种美的最高表现即‘大和’(‘大’读为‘太’).因为只有在‘大和’的状态下,生命才能获得最顺畅、最理想的发展.以‘和’为美,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很重要而古老的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关于美的核心思想.”⑤
(三)审美思维方式:直观意象思维
与西方的思维方式相比较,中国人的思维活动之借助于意象这一点特别明显.《周易》中的直观意象思维方式所用的符号,主要是卦画和卦爻,这一基本的符号逐渐衍生出一些复杂的符号,这些图形代表着一些广泛使用的宇宙论模式或本体论模式,是中国思想史上颇具权威性的标志物.宗白华对《周易》卦象符号的解读极富美学意蕴,他说:“象即中国形而上之道也.象具有丰富之内涵意义(立象以尽意),于是所制之器,亦能尽意,意义丰富,价值多方.宗教的、道德的、审美的、实用的溶于一象.”对《周易》之“数”的分析,也紧扣审美特性论析,指出数是生成的、变化的、象征意味的,又是流动的、意义性的、价值性的,他说:“中国之数,遂成为生命变化妙理之‘象’矣.”⑥象与数的组合形成的是一个生生不息、具体可感的审美世界.
(四)审美体验过程:直觉体悟
《系辞上传》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里所说的“无思无为”、“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都属于直觉体悟.直觉体悟本质上是一种超越一般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观方式,是一种不经过逻辑分析而能直接洞察事物本质、蕴含的思维过程.正如蒲震元所说:“它是一种建立在物感论基础上的、在实践中彻悟真理的思维方式,一种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的艺术思维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直觉,也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一种在感物兴怀中得到神超理得的方式,一种在澄怀味象的同时进行澄怀观道的方式,一种融潜显思维为一炉、包涵感性直觉、理性直觉并以妙悟为最佳形态的思维方式.”⑦
(五)审美观照方式:俯仰往还
《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宗白华从《周易•,系辞》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发现了中国艺术家的观照法,即“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种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于1949年所写的《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宗白华认为“所看到的不是一个透视的焦点,所采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立场,所画出来的是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即:《易经》所说的“无往不复,天地迹也”⑧.
(六)美的生成之动力: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系辞下传》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王振复阐释说:“《易传》所论‘阴阳’,已是一对偶范畴,其间富于哲理美蕴,其智慧底蕴已从指天时地理,发展为专指男女两性,并由这男女两性而上升为哲学、美学意义上事物两极的对立互补范畴”,“自从‘阴阳’这一对偶范畴概念和观念进入《周易》审美文化视域,它就将始为人‘生’、继而是人生的审美世界条理化了.”⑨《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讲的是事物变化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这种规律也就是美之动力和规律.(“阳刚”和“阴柔”还是中国化的一对美学范畴)
以上概述的六点所反映出的中国美学迥异于西方美学的独特性,也许可以看成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展开平等对话的主要“异质性”⑩.
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下,中国文艺学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西方化的道路.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照搬了前苏联文艺理论的建构模式,理论背景仍然为西方话语,中国文艺思想元素依然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空前活跃起来,文艺理论的探讨也逐步深入.当代文艺理论家为了构建适应当代中国文艺活动实际的文艺理论体系,除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视对中国古代诗论、文论、画论、乐论、书论等文艺思想的整理和吸收外,还大量引入20世纪初以来西方的各种文艺思想.新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50-70年代的社会-历史-政治模式阶段、80-90年代的审美反映模式阶段到当下文化批评模式阶段.针对如此状态,曹顺庆先生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助西方的一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的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B11为此,学界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论题.
上世纪上半叶,现当代文艺理论家对《周易》的研究侧重于寻找《周易》与文学的联系,如探讨《周易》中的叙事故事、传说、古诗歌谣等.80-90年代以来,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学人对《周易》文艺思想的阐发,在建构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学术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下从五个方面归纳当代学者从《周易》所揭示出的可以充实当代文艺理论的观点、范畴及命题.
(一)文艺的起源:观物取象
《系辞上传》的“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与《系辞下传》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对“观物取象”的经典型描述,这里的“象”虽然是指卦象,但是,从其取象之源来说,与文学艺术提炼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极其类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周易》的创制,作为‘人文肇始’的象征,对于认识与把
关于文艺美学类论文例文,与《周易》文艺美学的当代意义相关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