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方面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图书馆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图书馆及清华大学及研究院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图书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从1928年7月2日至1934年1月1日,吴宓在《大公报》兼职编辑主持《文艺副刊》总共不足五年半时间.他自己在副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主要是《罗色蒂诞生百年纪念》、《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年纪念》、《论诗之创作》、《诗韵问题之我见》、《吴芳吉传》等.期间,正值“九一八”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与“八一三”淞沪会战.他非常关注国内时局之变化,遂利用文艺副刊这块阵地,为宣传抗日救亡而作出努力,搜集和发表了不少抗战方面的作品,也发表了他自己对抗战文艺作品方面的批评.如常燕生的《翁将军歌》,吴宓对此诗大加赞赏.因为吴宓不善于写经验之外的作品,故此一时期他没有留下直接写时事方面之诗作.他还在文艺副刊上开辟了白话文学方面的栏目,约请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朱自清主持,由此团结、联络了不少文坛大腕,如沈从文、萧乾、林徽因等.吴宓还写了《茅盾著长篇小说〈子夜〉》一文,对《子夜》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并对茅盾运用与提炼口语化的文学语言表达了由衷之钦佩.可见,吴氏尝批评反对的只是粗俗、卑劣之口语,对精炼、准确、意境深远之口语仍表示深深的敬佩之情.后来吴宓尝用白话文写过一篇《徐志摩与雪莱》的文章,发表在林语堂主编的《宇宙风》杂志1936年第12期上.徐志摩遇难后,吴宓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悼念文字与诗作.徐氏之追悼会吴氏亦前往参加,在追悼会后吴宓写了一首《挽徐志摩君》之诗作.全诗云:
牛津花国几经巡,檀德雪莱仰素因.殉道殉情完世业,依新依旧共诗神.曾逢琼岛鸳鸯社,忍忆开山火焰尘.万
古云霄留片影,欢愉潇洒性灵真.见《吴宓诗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版,第261页
据吴宓注,该诗发表在1931年12月14日《大公报文学副刊》上,对徐志摩给予了非常高之评价.在徐志摩逝世三周年时,吴宓又写了一首《再挽徐志摩》的诗:“君亡三载我犹存,异道同悲付世论.碎骨红颜知己泪,呕心集卷爪泥痕.名山路险轻孤注,情海冤深甚覆盆.离合是非都不省,明星灿灿远天繁.”《吴宓诗集》,第287页在1935年12月,吴宓发表了著名的组诗《忏情诗三十八首》,其中第五首开篇说:“卓志奇情慕雪莱,鸳湖艳侣未同陪.”《吴宓诗集》,第291页前句说的是徐氏羡慕雪莱,因为雪莱具有“卓志奇情”之品格,敢于离经叛道,离婚追求更美好之幸福;后句说的是吴氏自己艳羡徐氏,因徐氏最终得到了陆小曼而自己至死没有得到毛彦文.吴宓之所以非常关注徐志摩,主要是因为徐志摩的诗人身份,反复将徐志摩与雪莱相提并论,并不是此二人之诗的美学特征相似,而是二人之情感经历相似,二人皆敢于离弃前妻,追求新爱,终获成功;当然,吴宓同样是暗将自己与徐志摩、雪莱相比,自己离开陈心一前妻去追毛彦文,从中国追到欧洲复返回中国,终告失败.所以,吴宓在悼念徐志摩的文章中说:“我哭志摩便是哭我自己,”“大家哀悼志摩,我便更要哀悼我自己”转引自北塔著《情痴诗僧吴宓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07页可见,吴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来是借徐志摩之诗人身份,在诉说自己之感情身世.无论如何,吴宓在《大公报文学副刊》兼职虽说只有五年多时间,但在他整个人生的学术履历表上,却是不能不填写的一页.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图书馆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自考论文、自考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7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资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资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让我们再看看吴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关系.
1925年初,吴宓应聘到清华学校任教,校长曹云祥请他出任研究院筹备主任,并增聘其为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吴宓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17年赴美留学,初进弗吉尼亚大学,后转入哈佛大学,攻研哲学,并获得硕士学位.与吴宓同在哈佛大学留学的还有陈寅恪和汤用彤.因此三人学业成绩超群,被誉为哈佛三杰.吴宓于1921年回国,任东南大学教席;1924年,吴复至东北大学,致力于西方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仍兼《学衡》杂志主编.清华学校看重吴氏学识渊博,酷爱中土优秀典籍,以及吴氏会通中西,乃聘其回母校担当此任.关于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之目的与宗旨,除研究院章程中阐发的“学问者,一无穷之事业也.其在人类,则与人类相终始;在国民,则与一国相终始;在个人,则与其一生相终始”之外,吴宓专门写了《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一文,吴宓认为,设立研究院大致分三层:(一)值兹新旧递嬗之际,国人对于西方文化,宜有精深之研究,然后可以采择适当,融化无碍;(二)中国固有文化之各方面(如政治、经济、哲理学),须有通彻之了解,然后于今日国计民生,种种重要问题,方可迎刃而解,措置咸宜;(三)为达上言之二目的,必须有高深学术机关,为大学毕业及学问已有根柢者进修之地,且不必远赴欧美,多耗资财,所学且与国情隔阂.此乃设院之初意.(载《清华周刊》第351期,1925年9月18日,1~2页)可见,创办国学研究院,实乃形势发展所迫,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是中西文化之大碰撞,为了适应,以达到中西融会,必须要通过对“中国固有文化”之精深研究,来予以文化再造,达到继承、发展和弘扬之目的.吴宓历来重视中西会通,故,越是提倡向西方学习,就越是要重视中土文化之研究;通过对中西文化兼容并包,精深研究,使之在交融中再造中华文明.后来,吴宓在出版《吴宓诗集》时,专门翻译了法国诗人解尼埃之《创造》诗第一八一至一八四行的诗句,以明其志,并将此诗句放在诗集之首页.此诗写道:
采撷远古之花兮,以酿造吾人之蜜;为描画吾侪之感想兮,借古人之色泽;就古人之诗火兮,吾侪之烈炬可以引燃;用新来之俊思兮,成古体之佳篇.(《吴宓诗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版,首页)
以上之诗句,已经非常明白地表达了吴宓的学术文化思想.他研究中西文化,乃是为了“酿造吾人之蜜,”为了引燃“吾侪之烈炬”.这些,皆可视为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的主导思想.
校长曹云祥初欲仿照美国大学研究院之办法,商之于胡适,并聘请胡适担任筹备大学顾问.胡适之很谦虚地说:“非第一流学者,不配作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蓝文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载《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79页胡适之坚辞不就,认为美国研究院制度不尽适应于中国,遂建议曹云祥校长应采用中国宋元以来书院的导师制,并吸取外国大学的研究生院的学位论文的专题研究法.曹云祥似乎接受了胡适之的意见,因曹氏毕竟是业内人士,精通教育与学术.曹云祥1881~1937,字庆五,浙江嘉兴人.190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留校任助教,曾在江苏、浙江任过中学校长,1907年公费赴美留学,1914年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进行研究,不久出任中国驻英使馆秘书,1919年任职北洋政府外交部,1921年任中国驻丹麦使馆一等秘书,同年回国任外交部秘书兼清华学校董事会董事.自此,曹氏将清华“改大”与设研究院事一直挂在心上,不辞辛劳,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1925年2月,国学研究院筹备处即开始办公.吴宓拿着曹云祥校长之聘书,到北京城内织染局10号王国维住处,去商聘大师来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事.其实,在此前的1924年12月8日,胡适先陪同曹云祥校长拜访了王国维.第二天,曹云祥在致胡适之信中写道:“昨承偕访王静庵先生,晤谈之后,曷胜钦佩.敝校拟添设研究院,即请王君为该院院长.兹将致王君一函并聘书送请察阅如蒙同意,即请转致,并恳玉成是荷.”沈卫威:《胡适周围》,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致信甫三日,校长曹云祥于12月11日复致胡适一信,约王国维与胡适同至清华聚餐.由于曹氏求贤心切,在未与胡适、王国维协商妥当之情况下,便按本校聘教员之惯例,给王国维送上了校方统一印制之印刷品聘书.事后,曹氏
图书馆方面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