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图书馆方面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图书馆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图书馆及清华大学及研究院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图书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别无他屋可觅,只得暂行敷衍.校中事,弟提议必多购置书籍,然每岁仅能购万元,而预算亦尚未定.然在京校中已算第一有力矣.”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3月版,第413页迁居后,王国维即提出了“多购置书籍”之建议,这说明王氏虽对院长一职坚辞不就,但仍然参与了研究院之筹备工作.梁启超到任后,校长曹云祥特意设宴欢迎王国维和梁启超,并邀吴宓作陪.校长此前尝有意请王国维出任研究院院长,王氏以“院长须总理院中大小事宜”而坚辞不就,执意专任教授.赵元任、李济到校后,“校长宴请王国维、赵元任、李济于工字厅,PC及宓为陪,为欢迎赵、李二教授、讲师也.”《吴宓日记》三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页.PC即张彭春

在清华学校举行的第一次校务会议上,吴宓在会上提出研究院的经费预算及房舍问题,获通过,国学研究院之筹备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在商讨如何办好国学研究院时,教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王国维阐述了增置图书之重要意义,受到与会者赞同.要研究国朝学术,就要有足够之国学书籍,可当时清华学校图书馆所藏有关国学之书籍非常少.学校成立了国学书籍审查购置委员会,其职务为讨论决定购买国学书籍方针,调查本校图书馆所有国学书籍,并研究购买国学图书最廉最善之方法.经校务会议讨论决定,委员会主席为王国维,委员有图书馆主任吴汉章、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戴梦松、陈文波.王国维在审查了图书馆现存之书籍后,尝与吴宓和研究院助教赵万里多次进城去各家书店选购国学书籍.有一次,他们在琉璃厂各书肆中,寻访中土典籍,游览多家,为学校图书馆选购若干种,皆研究院目前开课所必须读者,如《十三经》、《二十四史》皆在购买中.王国维不负众望,的确为图书馆购买了相当多之经典名著.王氏自从日本回国后,十多年一直跻身遗老群,溥仪被驱出故宫后他惊恐不安,彷徨不知所措,自来清华以后,心情舒畅,颇觉惬意.吴宓对其在创建国学研究院之工作中如此热心投入,深有所感.并在9月13日之《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十时,至琉璃厂文友堂,晤王静安先生及赵万里君,为校中购书另有详账,共费二百二十四元五角六分.在簿玉堂及中华书局等处细行检阅.王先生请在青云阁玉壶春午饭,进果面.

下午,又在琉璃厂购书.四时,宓先乘人力车返校.

自京乘人力车返校,途中口占:

(一)宝马香车多贵游,追欢佳日聚芳俦.谁怜踽踽一孤士,阅世劳生有积愁.

(二)何必寻山事远游,秋郊如画静无俦.风和日丽林峦爽,略洗填胸一段愁.

(三)无补此身沧海游,终伤学道寡朋俦.依依回首十年事,少壮何来如许愁《吴宓日记》三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1页.三首诗复见《吴宓诗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版,第134页

稍后,吴宓复在《清华周刊》之一段《补白》中写道:“悲观自悲观,但不可因悲观而厌世.”“悲观而能积极作事之人,比乐观而能积极作事之人,犹为可佩.古今名哲,大都亦悲亦乐,且悲且乐,不悲不乐.”《清华周刊》第355期,1925年10月16日,第22页吴宓的这段《补白》绝不会是“无的放矢”,这实际上是对王氏一心投入工作之由衷赞佩,复是对王氏之深切厚望.

大师对大师之理解,并不停留在某种表面;关键在于会心――心与心之交融,灵魂与灵魂之相融.在他们之间,似乎天然即存在某种思想契约,一经相遇,便可溶化.难怪吴宓非常敬佩王国维博大精深之学识,他尝谓:“王先生古史及文字考证之学冠绝一世.余独羡先生早年文学、哲学论著;以其受西洋思想影响,故能发人之所未发.”《空轩诗话》第143页

陈寅恪是于1926年7月7日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报到的,他于1925年12月18日归国,本来当时即刻报到,但因父亲生病在家需要照料,直到第二年暑期开学时方始到国学研究院授课.当陈寅恪来报到时,吴宓已辞去国学研究院主任的职务.关于吴宓辞职之原因,其女儿吴学昭在《吴宓与陈寅恪》一书中有如下记载:“1926年3月,父亲因对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发展方向,与清华教务长张仲述等意见不合,以‘宗旨无定,计划难行’,在向校务会议提出《研究院发展计划书》的同时,向校长提出辞去研究院主任的请求.父亲辞职被批准后,国学研究院主任职务由曹云祥校长‘兼理’了一个多月,后由新任教务长梅贻琦‘兼管研究院事务’.”第33页陈寅恪于1926年7月7日抵达北京后,即感身体不适,复返回南方一趟,至8月25日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学时才来授课.据吴学昭记述,1926年7月7日下午1时左右,吴宓接,知陈寅恪已抵京,乃乘人力车进城;下午5时许,吴宓至西河沿新宾旅馆访陈寅恪,告以清华种种情形.这是吴宓与陈寅恪自1921年6月在哈佛大学分别以后的第一次相见,两人又高兴又感慨.吴宓当即赋诗一首,赠陈寅恪先生,诗的题目是《赋赠陈寅恪》.全诗云:


本篇论文url:http://www.sxsky.net/wenxue/030685030.html

经年瀛海盼音尘,握手犹思异国春.独步羡君成绝学,低头愧我逐庸人.冲天逸鹤依云表,堕溷残英怨水滨.灿灿池荷开正好,名园合与寄吟身.《吴宓诗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版,第143页

此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吴宓对当时人事纷争之厌恶,未能畅其志而离开国学院之心境.吴宓尝将此诗寄陈寅恪之老友刘永济一阅,刘氏来信相劝.据1926年9月5日《雨僧日记》:“近得刘宏度永济函云:‘奉乎年,诵新诗殊幽怨.人生乱世,而欲有所作为,安得不低头,安得不堕溷惟望以文史自娱,以天命自遣,不消极亦不过于急进.庶有曲肱饮水之乐,而无时时不遇之悲也’.下略.又云‘平日学道读书,满

关于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的开题报告范文
图书馆方面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拟临事不至所措.乃一旦小小吉凶之事,即足以夺其素养,可见知行一致之难.’均可为座右铭也.”《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35页吴宓当时之心绪,由此可见一斑.第二天,即7月8日,吴宓复至新宾旅馆,与陈寅恪合乘汽车回校.当时吴宓住在清华工字厅之西客厅,陈寅恪返校时与吴宓住在一起;后来吴宓复介绍陈寅恪与著名史学大师陈援庵先生见面.吴学昭记述道:“七月中旬,寅恪伯父小病,父亲为之护理等当时正值暑假,寅恪伯父病愈后回南方家中调养.开学前不久再来清华.”《吴宓与陈寅恪》第36页

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的第二年,即1927年,这一年陈寅恪已经38岁,仍单身一人,住清华园工字厅.正是这一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三,清华园一位声名显赫之导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排云殿之昆明湖中,终年50岁.关于王氏自沉,迄今已近80年矣,自沉之具体原因仍是个谜,尚无定论,而谈王氏自沉之文章不计其数,因本文不讨论王氏自沉,故不赘述.王氏自沉后,检查人员从口袋中翻出一份遗书,封面上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纸已湿透,唯字完好.遗书内容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522页

遗书中“书籍可托陈、吴”,指陈寅恪和吴宓.陈寅恪尝先后写有七律《挽王静安先生》与《王观堂先生挽词》,还写一挽联.挽联是:“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诗集附唐诗存》,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5月版,第180页吴宓也撰一挽联:“离官犹是前朝,主辱臣忧,汩罗异代沉屈子.浩劫正逢此日,人亡国瘁,海宇同声哭郑君.”《吴宓与陈寅恪》第43页王国维之丧事举行得十分隆重,于6月16日在北平下斜街全浙会馆举行了悼祭,共收得哀挽诗联几百幅,许多诗联皆将王氏比作屈子.8月14日,家人遵死者遗命,将其安葬于清华园东二里西柳村七间房之愿,清华校长曹云祥为首数十人相送.9月20日,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学,梁启超手持鲜花,率部分师生至王氏墓前拜奠,并发表著名的《墓前演说》,声泪俱下.梁启超在演说中盛赞王国维的治学精神与治学方法,高度评价了王氏的学术成就.王氏殁后,各方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报刊报道推测失实者颇多.为此,吴宓于6月5日上午写信给北京《顺天时报》总编辑,详述王氏死前情形,意在改正其新闻之错误.并附录王氏遗嘱全文,此函件邮寄去,次日即刊出.在王国维自沉一周年前后的1928年,清华研究院的《国学论丛》和吴宓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学衡》杂志等刊物,皆刊行了“王静安先生纪念专号”,皆对王氏一生及学术活动予以了极高评价,此处不赘.两年后的1929年6月,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于王氏逝世两周年祭日,在清华园内集资建造了一块纪念碑,恭请陈寅恪撰写碑铭;由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拟式,永为纪念.

(责任编辑北隐)

1 2 3

图书馆方面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

文学本科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 留学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

幼儿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

辽大自考汉语言文学

外国文学 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

吴宓与清华国学院(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