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礼仪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中华礼仪文明与当代教育相关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西方礼仪相关论文网,关于中华礼仪文明与当代教育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西方礼仪及社会问题及中华礼仪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西方礼仪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行列,它的物质文明非常之高.可是它实际是一个“跛足的文明”,是“一条腿特别粗”――这是物质文明,它在精神上却是空虚的,迷信鬼神,道德缺位.历史一再证明,一个社会如果它的物质文明达不到应有的程度,这社会肯定要出问题,它没办法安定.但是,人不是吃饱了喝足了,就万事大吉了,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钱多得都没法用了,如果没有道德理性的引领,就会引发新的问题.大家知道,商纣王“酒池肉林”,男男女女“为长夜之饮”,他的首都叫“朝歌”,从晚上到天亮,通宵达旦地淫乐,怎么能不出问题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是,只有钱同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能够引发社会问题,只有钱同样会引发社会问题.我们今天的许多社会问题,不都是贫穷引起的,比如吃喝嫖赌、“包二奶”等,恰恰是钱太多又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引起的.所以,武王克商以后,周公总结商人亡国的原因,认为是纣王失德无道.这是前车之鉴,前面那辆车走得好好的,怎么就翻了要看看是怎么回事,不能再蹈它的覆辙.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周公制礼作乐,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做了许许多多的规定,出台的政策要人性化,要考虑到老百姓的感受.周公当时说,“无以水鉴,当于民鉴”,鉴是镜子,不要老拿水当镜子,要把老百姓的反应当作检查自己为政得失的一面镜子.周公制礼作乐是历史上的伟大进步,因为他不是以暴易暴――以一个新的暴政来取代旧的暴政,而是对国家机器进行了一次全新的“革命”.我们清华有一位很著名的学者,就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首的王国维先生,他说,周公制礼作乐的根本目的,是要“纳上下于一道德之团体”.周公的气魄,后面两千多年的列代帝王,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有人可能会问,制度里面怎么体现道德和人性我这里简单说一下.比方说,一个文明社会不能没有税收,我们要在北京建五环路、六环路、七环路,要建新机场,这钱从哪里来通过税收.税款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率要合适,税收低了,政府不够开支,收高了,老百姓没有办法活下去.所以,儒家主张税率不能超过十分之一,叫“什一之税”,超过了就是暴政.有经济史学家统计,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里,税率很少超过十分之一,恰恰相反,经常是十五税一、二十税一,年景最好的时候,三十税一都有,这体现执政的道德.
再举一例.古代传统政治理念,对犯错误的人,不能像商纣王那样用酷刑――动不动就砍手,动不动就杀头――不能不教而诛.强调先要教育,这人为何犯错误,你的教育到位了没有要是没有,就先教育他,让他改过自新.我们古代有一部经典叫《周礼》,里面讲到如何处理犯错误的人,可以说是相当人性化的.里面规定,如果犯罪的是老年人或者孩子,可以豁免.即使触犯了刑法,也要区分是过失犯罪,还是故意犯罪如果是过失犯罪,情有可原,加强教育,不必重罚.有些罪行不是特别严重,还没有到非要在身体上惩罚他的程度,则可以让他在公共场所的一块石头上站着,这叫“名誉刑”,过往的人会对他批评指责,让他感到脸面扫地,自己去反思,他的良知可能会被唤醒,然后引以为戒,不再重犯.这是不是很“人性化”
人跟自然的关系,也是通过“礼”规定下来的.大家可以看一下《礼记》里面的《月令》.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的天象是什么,物候又是如何,农事该如何安排,都有提示.里面特别提到人跟自然要和谐相处,春天了,不许打怀孕的兽,即使抓到也要放了,不要抓幼小的鸟,不要掏鸟窝,不能竭泽而渔,不要砍伐木材等那时候人口要比今天少得多,自然界的财富要比今天多得多,但是儒家已经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共存,不能滥杀滥捕、赶尽杀绝.这些理性的要求,都是用“礼”的形式规定下来,他教你怎么生活.
人和人之间也要通过“礼”来相处.人跟人为什么要互相尊重呢道理很简单,人跟畜生不一样,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离开了社会一天都活不下去.你看,我穿的衣服不是我自己做的,是服装厂的工人做的,每天吃的饭,米不是我种的,菜也不是我种的,是农民兄弟种的.我生活中哪一样东西离得开社会到今天,我们这个社会的分工越来越复杂,就像一部巨大严密的机器,谁也离不开谁,这就决定了人与人要亲密相处,不能互相争斗.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斗到最后六亲不认,天下大乱.古人很早就懂这个道理,《弟子规》里面有几句话把这个道理诠释得非常透彻:“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意思是说,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相处在同一块大地上,我们是同类,必须彼此相爱、互相尊重.所以《孝经》里面讲,“礼,敬而已矣.”尊重、尊敬、敬重,意思都一样,说一千道一万,都是表达一种敬意、一种尊重.我们人跟人只有互相尊重、礼尚往来(这个礼是礼貌之意,不是送礼),社会才是和谐的.离开了礼,尊重就无从谈起.
如今的青少年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不懂得尊重,在家里不尊重父母,到学校不尊重老师,到了社会上不尊重同事、不尊重领导,他不愿意尊重任何人,但是他要求所有人尊重他,这怎么可能呢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不是这样的,《礼记》上讲,“礼者,自卑而尊人”,这个“卑”不是“卑躬屈膝”,是“谦卑”.人际交往当中,我们历来强调要低调,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把对方放在一个受尊重的位置.“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负贩者”,就是挑着担子背着篓子做小买卖的人,即使是这样为生活所迫的弱势群体,也“必有尊也”,也有做人的尊严,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所以,中国文化提倡“我敬人人,人人敬我”,这是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平等.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说话要有敬和谦的分别,提到对方时,要用敬语,比方提到对方的父母,要叫“令尊”“令堂”,甚至叫“令尊大人”“令堂大人”,这是表达对对方长辈的尊重,提到自己或者自己一方的人,则要用谦语,称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我们问人家年龄、姓名,要说“贵庚”“贵姓”,别人问到自己,就不能用敬语了.总之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不足”的位置上,因为谦虚能让人进步,尊重对方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这是中国人立身处事的原则.
现在这种教育完全没有了,孩子说话没大没小,拍拍肩膀,问“你们家老爸怎么样,你们家老娘怎么样等”这个“老娘”是《水浒》里面强盗用的词语――“老娘今天下山了!”而我们今天拿这种话作交流,台湾来的人看到这种情形不敢相信的,包括日本人、韩国人,都会有这种反应.我们的礼仪古代传到日本、朝鲜,被他们吸收了,人家今天到我们这里来旅游,本以为我们比他们还要文雅得多,最后一看,大失所望,我们的民族形象受到了损害.
我们现在受西方近代思维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平等R
西方礼仪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中华礼仪文明与当代教育相关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