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文学批评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当代文学和批评的七个话题(上)相关毕业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批评方面有关毕业论文网,关于当代文学和批评的七个话题(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批评及批评及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批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奖起来.

主:这就是被现场的人情世故的空气捆绑,动弹不得.世故人情左右批评的力量岂可小觑!早就有人批评过“研讨会现象”,但大大小小的研讨会还是照开不误.有朋友劝大家别参加研讨会,因为媒体不关心甚至也听不懂认真的批评,“他们是来收集关 键 词批评的”.某些批评家知道什么样的“关 键 词”适合报道,就专门量身度制,从容批发.一场研讨会下来,媒体上出现的只有那些预先准备或当场发挥的堂皇而抓人的“关 键 词”,别的发言等于白费唾沫.组织者(书商、出版机构或其他赞助者)也并不真希望批评家在研讨会上讨论问题,他们只是把批评家的名字作为符号拿来用一下,在媒体上亮个相,能够哄骗读者就够了.

客:这位朋友够刻薄!研讨会并非都如此,但批评仅有的一点真诚和锐气,在某些“研讨会”上也确乎消磨殆尽.“研讨会”之外的批评文章又怎样呢?

主:我写过一篇杂感,认为现在许多书评和评论都是书商的帮闲(姑且把其他出版机构或赞助者也归为用书来赚钱的书商一类),帮助书商引诱与恫吓读者:快来买某某人的书啊,这书前所未有的好(诱惑);如若不买,后果可怕(恫吓)!所谓“文化”(包括文学)只是被商人及其帮闲们拿来诱惑与恫吓读者的口号.普通读者生活在文化诱惑或文化恫吓的时代,诱惑、恫吓、绑架读者为书商及其帮闲们制造的垃圾文化买单,就成了文化研究、文化批评、文学批评的主要功能.这当然是极端的人情世故.

客:刚才提到“中国批评”.全世界都有的“文学批评”在中国还有其“特色”?“中国批评”的特色就是特别在乎“人情世故”?

主:可以这么说.这现象太普遍,大家熟视无睹,认为不具有“学术性”,也就没人理会.正因为如此,“人情世故”才从无意识层面制约着“中国批评”,现在是重新将它提升至意识层面加以审视的时候了.我说“重新”,因为先贤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曹丕《典论论文》是“建安时代”专门论述文学批评的纲领性文章,开宗明义就讲“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将这个最具“人情世故”的敏感话题当作讨论文学的切入点,目的并非让人陷入“人情世故”的泥塘,而是要将此作为“论文”之前首需克服的难关,叫人“免于斯累”,看到高远之境,就是他所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至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客:关于“文人相轻”,鲁迅晚年也一论再论,至于“七论”,把曹丕提出的这个题目做得更细更深,透彻地解析了这一现象中的“世故三味”.鲁迅的目的也是想撩开“文人相轻”这层面纱,将文学真正的价值剥离出来.

主:“人情世故”当然不止于“文人相轻”,大凡和文学超越的精神追求相反的所有世俗算计都可以归入,可以说是批评中一切反文学和非文学因素的集合.

客:“人情世故”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对当代批评有决定性影响?

主:某些“学院批评”追求学术产量和所谓客观、公正、深刻、全面乃至摩登的学术性,文章有意无意写得过于“学术化”,而又并无真学术,只是故作学术状,令读者和同行看不懂,或不愿看,这也是对话热情丧失的原因.但这说来话长,等会儿有机会专门再谈一谈.

客:好,等会再谈“学院批评”.现在我感兴趣的是,你为何这么看重对话?不对话,或自说自话,难道就不是批评了?

主:我觉得是“人情世故”之外,与“中国批评”最有关系的,就是这个“对话”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因为太讲究人情世故,就必然丧失真诚对话的热情.

客:怎么讲?

主:批评的生命在于发现问题,并在发现问题之后明确地表明立场,像鲁迅所说,“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恰如赫尔库勒斯(Hercules)的紧抱了巨人安太乌斯(Antaeus)一样,因为要折断他的肋骨”;或者借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令人想到生活”,而非让人回避生活,超然物外,而这就必然有对话,有争鸣,有争吵.只有在广泛、真诚、激烈的对话、争鸣和争吵中,批评的质量才能提升.古人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是这个道理.追求此中乐趣,人情世故的苦心经营必然导致的杌陧也就可以回避.批评家为人情世故拖累,找不到对话者、对手和“敌人”,缺乏关注对方的兴趣,语调平缓、冷漠、匀速而海量地布道、演绎或自说自话,必然缺乏生气,失去批评的本意,也缺乏批评应有的快感.

客:谁在批评中扭住“敌人”不放呢?

主:优秀的批评家都有自己的“敌人”.最近看刘绪源《今文渊源》,他说鲁迅杂文最大的特点是为“敌人”而写,总有一种紧张感,“言之有物”,“气韵生动”.这说法很平凡,也很精彩.“敌人”不一定非得是仇家、对手.国民劣根性,是非真伪美丑善恶界线的泯灭,作家创作或读者欣赏中的某些误区,如果也算是“敌人”,那么批评家缺乏这样的“敌人”,就不可能“气韵生动”.失去对立面,根本就没有做批评的必要.可惜许多批评就是没有“敌人”、麻木不仁、可写可不写的文章,越聚越多,怎能不令人气闷!

二批评要顶住学术或伪学术的压力

客:你认为今天需要怎样的批评?

主:这问题太大,我只能根据自己的观察略微讲一点.近三十年来批评和文学一样经历了从热闹到冷寂的转变.批评家抱怨不被尊重,关心文学的人士抱怨批评缺席.两种说法不管谁对谁错,都指向同一事实,就是批评在社会生活中失去了以前曾经扮演过的重要角色.从前太关心批评也值得分析,不一定是好事,但现在要说的是另一回事:当下似乎不是关注批评、鼓励批评的时代了,许多文章有批评之名,并无批评之实.

客:在不鼓励、也不关注批评的时代,批评还有出路吗?

主:事在人为,出路总归有.就批评本身来说,恐怕要优先考虑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变职能.

客:你指的是什么?

主:以往批评无所不能:懂行的文学史研究者、敏锐的艺术鉴赏家、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这都可以为批评家所囊括,所有领域的知识都集中运用于对文学现象的评骘,批评家往往也是社会舆论的制造者与引导者,甚至是社会变革的急先锋.

客:现在不是还有一些批评家在继续追求这种大气象的批评吗?

主:这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近现代之交涌现的那种学术思想巨人如严复、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鲁迅、胡适、郭沫若等日渐稀少,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知识谱系日渐纷繁,欲求弥伦群言、定于一是,反而有堆砌废话、迷失本心、“本根剥丧”(鲁迅语)的危险,而且很容易远离文学,远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远离眼前可见的现实,徒作架空之谈.一些原本从批评出身௚

1 2 3 4 5

文学批评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当代文学和批评的七个话题(上)相关毕业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

英语论文 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中学语文学科论文

英语文学论文摘要

水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研究方法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中西比较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doc下载 下载当代文学和批评的七个话题(上)(3)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