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类论文范文例文,与河间府衙复建工程考记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可持续发展类论文查重免费,关于河间府衙复建工程考记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可持续发展及文化产业及文化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可持续发展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府衙”一词,语出宋代吴自牧《梦粱录立春》:“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府衙是中国古代官员办理公事之地,是一个历史时期府衙文化的象征,也是一段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
历史上的“河间府衙”,与保定、济南、开封齐名“四大名府”,曾是历代京南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美誉.后几经战乱.年久失修.2010年起.河北省河间市“城镇三年大变样”工程,启动“河间府衙”复建工程,投资9000多万元在原址上重现文物原貌,整合历史资源,打造文化名城.继而,旅游业将成为河间经济发展领域中.继电线电缆、保温材料、汽车配件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之后的又一大特色文化品牌.
燕赵雄姿 古韵之都
河间古称瀛州,历史悠久,其名始于东周战国,距今有2700多年历史.地处畿南要地,历代曾在此置府、建州、设郡、立国.汉代许多帝王至亲在此做河间王,东汉张衡曾任河间相,汉博士毛苌曾在河间传授《诗经》,使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流传于世.
宋大观二年(1108年)改瀛州为河间府,自北宋置府以来,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称,相传宋代名臣包拯即做过瀛州知州.元至元二年(1265)改府为路,属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改河间路为河间府,属新设之河南分省.二年三月癸丑(1369年4月2日)河问府属北平行省.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2月1日),属京师.明末,河间府府治河问县(今河北省河间市)领县十;河间、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兴济、静海、宁津;州二景(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沧(领庆云、南皮、盐山三县).清末辖: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阜城(今河北省阜城县)、肃宁(今河北省肃宁县)、任丘(今河北省任丘市)、交河(今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宁津(今山东省宁津县)、吴桥(今河北省吴桥县)、故城(今河北省故城县故城镇)、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献县(今河北省献县)共10县;景州(今河北省景县)1散州.1913年废.明永乐与宣德年问,知府崔衍、李相继修建河间府.成化庚寅年间,知府贾忠重建.弘治初,知府谢文始大其规模,号为完美.河间府、县并存计804年.所以城内既设府衙,又设县衙.由于历朝历代均在此设立众多的官府机构,嘉靖癸未年间至万历己卯年间,知府牛大麟、袁轩冕、丁以忠、张问明、钱楷相继对河间府衙进行增修.堪称文物荟萃之土,人杰地灵之邦.
该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wenxue/030724884.html
据史书记载,府衙古迹坐北朝南,位于河北省河问市瀛州镇红牌楼街,即现在河间市二中处,共由四部分组成,总占地55800平方米(83.7亩),气势雄伟恢弘.府衙南面,是府门口街,原来是一条繁华整洁的街道,街两旁饭店商肆林立,街南口建有木牌坊一座,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是一座纯木制结构的建筑,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颇为壮观.当中主门,两侧耳门,可以南来北往,十分畅通.正门上方写“燕赵雄风”四个大字.府衙门前设一座高大照壁,高约2丈、宽约3丈有余,照壁两侧建有辕门,辕门外是甬道和牌坊,从辕门入为大门,大门两侧有雕琢精细、威武雄健的石狮一对,大门内有门房,迎面又方干旗斗两个,东西两侧有房舍,为隶卒居住,往里为仪门,东西分列吏舍,是掾吏办公的地方.门东有申明亭,凡有作奸犯科者书其名和罪于亭中以惩恶,门西有旌善亭,凡民间有孝子、顺子、义夫、节妇则书其名于亭中以扬善.仪门内为广庭甬道,沿甬道北上,有石台阶五级,上面建有大堂,原为府官审理案件之所.大堂正中高悬匾额――“宝堂”,为明朝严嵩所书.大堂前面立有戒石亭,碑石铭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大堂西侧悬挂一口钢铸巨钟,声闻40里,后被日本侵略军劫走,下落不明.大堂后面为穿堂,过了穿堂为二堂,一些机密案件在这里审理,不准民众旁听.二堂后是三堂,三堂是用来招待宾客之用.三堂后面便是内宅,内宅东西各建有厢房,是知府眷属居住的地方,西跨院为神祠和同知署,东跨院为土地祠和经历署.
辛亥革命后,府衙照壁南面绘制了孙中山先生像,北面写有《礼记大同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是为大同”一段文字.后历经战乱,年久失修.木质牌匾于1963年修整街道时被拆除.府衙门前的一对石狮及府衙理刑厅碑均被保存在河间市文化局.
河间旧时古建奇多,虽然遗存很少,但历史文化积淀很深,终归是古城旧都之文化典范.2009年府衙遗址被河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诗经之乡文化圣土
众所周知,提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文化的发源地,人们自然追溯到冀中古城文化圣土――沧州河间.每当捧读、翻阅《诗经》文献,人们又会不觉仰慕毛苌在河间“诗经村”播讲《诗经》的盛景.
诗经村位于河间县西九吉乡古洋河畔,距河问市城北约三十里,简称西村.古往今来,流传若许多动人的传说.诗经村又名“三十里铺”,村落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交通便利.村内有毛公书院、毛公祠遗址,曾是一座气势恢弘的文化建筑群落,是为了纪念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博士毛苌先生所修建的.村东有一处胜景――黄龙湾,其后古洋河顺势蜿蜒,景色奇秀.如今黄龙湾已是良田,仔细望去,正中如脊背般微微隆起,踏到隆起处又感觉平坦无比.“平中一突,最为奇也”.风水先生称,沙龙眠卧,得水而活,久会腾飞.民国代总统冯国璋遂将其祖宅与墓地移至借以荫庇子孙.
公元前6世纪,中国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历经秦代“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得以流传并沿用至今.由毛苌和其叔叔毛亨所研究、传授的《诗经》,被人们尊称为“毛诗”.可谓中华文学的光辉起点,被誉为诗歌之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传,《诗经》经过孔子删定之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毛亨(俗称大毛公),毛亨又传给其弟子毛苌(俗称小毛公).毛亨死后,毛苌流落到河间郡崇德里(今名三十里铺).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代,包括《诗经》在内的诸多儒家典籍被焚毁.但是,由于《诗经》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士人普遍熟悉,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
秦灭汉兴,西汉景帝刘启封刘德为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曾在河间城北设立“君子馆”(今河间市君子馆村)招徕四方贤士学者,讲学传播,毛苌便是其中一人.毛苌承其家传研究《诗经》,不仅诵其诗,而且能逐篇解义,深得刘德宠爱,封为博士,命他开馆讲博学.传授诗经.从此,毛苌在河间的君子馆、诗经村、三十里铺三处讲学传经,传习弟子,河间由此被誉为“诗经村”“君子馆村”.当时,书籍所剩无几,全国能讲解《诗经》的只有鲁申公、齐辕固生、韩婴、毛苌这四家.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相传今文诗学内容有误,魏晋以后逐渐衰亡.鲁诗亡于西晋,齐诗魏代亦亡.韩诗无传人.到南宋,三家废.唯有毛诗“最得其精”,尊为“六义宗工”,日渐兴盛,并为官家承认,被尊为儒家经典.
至东汉时,马融著《毛诗之诂训》,郑玄为之笺注,使毛诗更得广传于世,并沿用至今.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都是源自河间毛诗一派的传本.明礼部尚书李时《毛公书院记》载“毛公者,汉儒毛苌也.献王征公为博士.公善为讲说,演绎其义,号为毛诗.卒葬河问城北三十里”.后人为了纪念诗祖毛苌,在毛公卒葬的三十里铺修建了毛公祠及毛公书院.据记载,1932年,毛公祠、毛公书院依然保存完好.毛公墓“文革”期间被毁,河间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重建.现为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公学院的照片现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文物研究室,可让今人一睹当年毛公祠的风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由此,河间自古就被誉为“诗经发源地”,也是名符其实的中华文学发源地.
诗经村的祖祖辈辈都以生活在“毛诗”故里而深感自豪,在一代一代人的口口相传中,留下了许多毛公、《诗经》与诗经村的故事,也为这里的乡亲们打开了文化的启蒙之门.
自毛公在诗经村一带传授《诗经》起,村民们就与诗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诗香弥漫,书声朗朗,绵延至今从未中断.村民冯振江介绍:“毛公在世时,我们村以诗书传家.我们虽然都是庄稼人,但都是愿意让孩子上学读书,一直就是这样.”2002年春天,以冯振江等为代表的十几位诗经村村民,还自发地组织起来学诗
可持续发展类论文范文例文
可持续发展类论文范文例文,与河间府衙复建工程考记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