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群体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歌词的群体性相关毕业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群体方面毕业论文网,关于歌词的群体性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群体及意识及艺术作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群体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性.群体意识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而然.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因各种联系、各种因由,以不同的形式自觉不自觉地组成一定的群体,所以“群体意识”实际是一种社会意识.这种群体可大可小,可长久可短暂,大至一个阶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中至一种行业,一个部门,一种年龄段,一个地域;小至一种特殊经历,一种心态,一种心境等.比如杨模写的《庄稼人》,就是说的中国农民的一种普遍心态,刘钦明的《筑路工人青春美》反映的是一种职业群众的意识,而郭峰等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所写的就是全人类的群体意识了.

歌词的这种群体意识性,很近似于文艺创作的类型说.所谓“类型说”是一种专门强调人物共性的创作理论,主张按照某一类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或者某一类性格特征来区分人物的类型,描写人物形象.

当然,歌词中出现的类型也应当是经过选择集中的,“类型”的特征必须鲜明突出,具有相当代表性.尤其要写出某一类人在特定环境下与众不同的典型心态.比如,在无数歌唱祖国的歌曲中,《我的中国心》(黄词)能够独树一帜,就因为它准确地揭示了大批海外游子爱国心理:外形虽变(洋装在身)心不变,一时的疏远(多年未亲近)不等于不爱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这些年他们同祖国之间虽远犹近的关系.

强调歌词的群体意识决不意味着词只有共性,泯灭个性,词作者只是消极被动的“代言人”.恰恰相反,任何艺术创作丧失个性便失去生命,必然沦入公式化、概念化.艺术家描写任何对象都必须通过他的心灵活动,或多或少地溶进他个人的情感体验,艾青说:“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⑧他还说:“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也必须糅合在个人的痛苦与欢乐中.”⑨歌词创作也是如此,歌词中群体意识与词作家的自我意识应当力求统一,使二者互相包容,融合为一.具体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群体意识之中包括作者自我意识在内,“大我”之中含“小我”.不管以“我们”还是以“我”形式出现的歌颂“大我”之情的作品,都属此类,作者自我的声音完全溶合在群体之中.二是“小我”之外通“大我”,即虽以“自我”的形式出现抒写个人之情,实际上它早已超出了个人意识范围,而代表了某一群体.例如《爱的传说》(张名河词):

(男)什么怨言你都不说/别以为我不懂你的寂寞/从没见你流过眼泪/别以为我忘了爱的承诺

(女)什么艰辛你都尝过/不是我不理解你的生活/无数梦中同你相握/醒来后只留下爱的传说等

词中双方的忠贞表白,感应圈就相当宽泛,它似乎是写长久分离的军旅夫妻,但它也适用于忙于事业、无暇顾及爱情的男性,适用于默默担起重任、备尝相思之苦的女性,适用于各种各样“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情侣.

歌词中还有一类是以作者个人发议论的方式来表现群体意识,它可以通过角色身份来表现,也可以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方式.前者如乔羽为影片《杜十娘》所写的插曲,基本上都是借托杜十娘的心理、口吻,唱她的经历、遭遇,然而,它决不仅仅是杜十娘个人的感叹,而是代表了像杜十娘一类美丽善良却受尽欺凌、侮辱的受害女子的共同心声;后者如乔羽的《说聊斋》、《说溥仪》等,看似词人个人见解,其实是代表人民群众一致的观点.

在歌词中作者的主体意识同群体意识有时可能产生某种分歧或偏离,这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极其重要.歌词创作不像诗歌纯出于作者主观意愿,有时难免有一些“遵命”之作,或受人之托,或应人所请,或为承受某项使命,这时,作者的“自我”意识可能同歌词要求的群体意识有所出入,甚至有所悖忤.倘若二者矛盾剧烈,无法调和,最好婉辞推却,因为言不由衷的违心之言是很难产生优秀作品的.当今不少出于功利目的应命而写的歌词(如广告词、企业歌之类),往往缺少真情和生气,审美价值不高,究其根本仍是缺少作者的个性和灵气.倘若主体意识同群体意识并无冲突,只是互相隔膜、缺少沟通,这时,主体意识应当向群体意识做出一定让步.一方面尽量淡化主体意识,使它隐蔽于群体意识之后,另一方面应当努力向群体意识靠拢,主动去熟悉它、理解它,设身处地地去代其立言.这很近似于戏剧创作中为角色写唱词,处处从角色的身份着想,而忘却自己.正如李渔所言:“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10}比如,青年词人写老年人之“黄昏恋”,城市作者揣摹农家少女的心思,汉族作家描写少数民族风情等当然,即便如此,设身处地的基点仍是作者自我,是从作者的“我”出发去揣想它人心理.因此,在表现这类群体意识时,仍会留下作者自我的印记.

值得注意的倒是另一种情况,即作者的主体意识过于强烈,远远超越于群体意识之上,个性大于共性.这类歌词大多属于作者的切身体验,激情冲动,是一种难以压抑的创作欲的迸发,它同“遵命”、“受托”无关,是出自于心底的真情发泄,这种创作心态很近似于诗人.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词家冷静自省,用理性来审视自己的个体意识同群体意识有无沟通之处,能否引起某些群体的关注,这是判断一首歌词能否产生社会效应的重要标志.例如郑智化的《水手》:

苦涩的沙吹痛脸庞的感觉/像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哭泣/永远难忘记/年少的我喜欢渐渐地忽略了父亲母亲和故乡的消息/如今的我一个人在海边/卷起裤管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在受人欺负的时候总是听见水手说/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等

这首词分明带有某些自传色彩,仿佛能看见作者坎坷的人生足迹,主体意识十分鲜明.但《水手》所讲的“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分明又道出一种不屈拼搏的人生真谛,发人深思,具有一定群体性,故而仍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倘说《水手》的主体性侧重于一种独特的人生经历,那么王健之《心影》则属于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

藏一颗别样的心在心里边/谨慎地不让谁发现/人前给一个成熟的脸/为的是让大伙心安等

不难发现,这种敏感、自尊、内向的女性心态,个性色彩十分浓烈,有作者本人独特的风格烙印.不过,“人到中年惊回首,岁月蹉跎情未酬.”这类女性心态在当今时代仍有它一定的代表性,故金波曾称“她的歌词既是她自己,又非她自己.”

就艺术创作的整体而言,主体意识突破群体意识是艺术发展进步的标志.只是对歌词而言,它的步履相对要缓慢沉重,因为归根结蒂,歌词不可能完全摆脱群体意识.歌词过于向诗靠拢,乃至完全等同于诗(其标志之一是群体意识的消失),其谱曲传唱的可能性必然会大大

1 2 3

群体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歌词的群体性相关毕业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

汉语言文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现当代文学硕士

当代文学论文题目

如何自学汉语言文学

现代文学鉴赏论文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

自考专业 汉语言文学

英文学期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科科目

歌词的群体性(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