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类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相关论文摘要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儿童文学类有关论文摘要怎么写,关于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儿童文学及寓言及译本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儿童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而吾华独否.人安有不群噪以攻我、联盟以排我者?余谓欲变法,先变例,例合则中西水乳矣.此救亡之道也.若摘为不经之谈,与儒术叛,则余不敢置喙矣”.纵观林纾的儿童文学翻译,这种带有鲜明的林纾个人色彩的中国化阐释正是其翻译的特色,也与他一贯持守的文学译介观相一致.1900年,林纾在《清议报》发表了《译林叙》,道明译书以开民智:“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这种翻译旨趣贯穿其译介实践中,在他此后译介的许多作品的序言、跋、例言中都一再有所体现.如在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序》(现译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所言:“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亦就其原书所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耳.”此外,他在《爱国二童子传·达旨》也中指出:“多译有益之书,以代弹词,为劝谕之助.”可见,林纾在《伊索寓言》中的“畏庐曰”是其振动爱国之志气的“畏庐实业”.林译本《伊索寓言》用文言翻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读者范围,不过该译本影响却很大.胡怀琛《中国寓言研究》中提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由林纾译本引发的寓言热:“我们说到中国寓言的复活,不得不说是受了《伊索寓言》的影响.这廿年中间,希腊的寓言,趁海舶到中国来了,长眠在深山古寺里的印度寓言,被人们唤醒了,沈埋在旧书堆里的中国古代的寓言,被人们扑去灰尘,从蠢鱼窝中挖出来了.真可谓盛极一时.”《伊索寓言》的启蒙价值还通过教科书的形式扩大影响,《伊索寓言》也成为学童的启蒙读物.孙毓修指出寓言“自教育大兴,以此颇合于儿童之性,可使不懈而几于道.教科书遂采用之.高文典册一变而成为妇孺皆知之书矣.古之专以寓言者著书,自成一子者,畴于希腊之伊索.”光绪庚子年(1900年)江南书局印行的学生课外读物《中西异闻益智录》,其卷十一共辑有19则寓言,基本为伊索寓言.光绪辛丑年(1901年)出版的教科书《蒙学课本》、光绪甲辰年(1904年)出版的教科书《绘图蒙学课本》及《启蒙课本初稿》等,都选入了中西寓言.在辛亥革命之后,《伊索寓言》被更多的教科书选用,其传播和影响也更为扩大.
三
五四时期是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诞生时期.在本土儿童文学较为贫弱的发生期,西方儿童文学经典的译介仍是建设儿童文学的重要路径.在鲁迅、周作人、郑振铎、夏丐尊、赵元任、梁实秋、戴望舒、陈伯吹等人的努力下,《爱的教育》《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潘·彼得》《柳林风声》《木偶奇遇记》等一大批经典作品译介出版,为本土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而且较之前两个阶段的译介,这一阶段的很多译本告别了转译、编译的传统,注重从原文进行译介,翻译主体出于“非文学”的意图而进行的过滤、增删等变异行为明显减少,整体上对原文本的忠实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译文的处理上更为贴近原文、尊重原文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传播在这个阶段更多地开始以“原貌”呈现,西方儿童文学异于中国文化、文学的异质性不再被简单粗暴地改造,而是开始得到更多的理解、欣赏和尊重.
《伊索寓言》作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依然备受译者的青睐,涌现出许多译本.这些译本十分看重《伊索寓言》适合儿童阅读的趣味性和文学性,并在译介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儿童读者的接受特点.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生文库》第一集收录的《伊索寓言》,该书的封面内容为龟兔赛跑,小兔子在长着蘑菇的树下酣睡,不远处乌龟正在奋力地爬行,充满了童趣.《世界少年文学丛刊》《新小学文库》等大型儿童丛书也都收录有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1955年周作人根据希腊文翻译的《伊索寓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后,《伊索寓言》的译介和传播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推进,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各种《伊索寓言》的全译本和节译、改编、改写英汉对照等版本多达近700种.这其中不乏许多翻译名家的手笔,如1981年罗念生、陈洪文、王焕生、冯文华合译的《伊索寓言》,1997年任溶溶的译本.这些版本大多是各地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明确以儿童读者为受众对象的版本,如任溶溶就说:“这次我重新翻译《伊索寓言》觉得很有意义,搜集了国际上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373篇,比国内其他版本多50余篇寓言,配上几十幅早期优秀的木刻插图.应该说是为广大读者和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版本.”
传教士开启的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之旅,是西方儿童文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落地生根、融入、影响、渗透到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进程的过程.在回溯西方儿童文学中国化的同时,不能回避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转换成中国本土儿童文学的立场,西方儿童文学中国化对中国儿童文学有着怎样的意义?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之旅是催生本土儿童文学诞生、滋养儿童文学发展、影响本土儿童文学审美品性生成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在西方儿童文学渐次进入中国大地、逐渐扩大影响甚至成长为“霸权”,并以西方儿童文学的内涵、分类来统摄儿童文学整体时,中国本土那些具有深刻的民族根基性的民间故事、武侠小说等的生存就岌岌可危了.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在吸收西方儿童文学滋养的过程中,对本土传统的资源并未给予充分的承继,致使很多历史上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如笔记小说、武侠小说、民间故事的式微.也就是说,那些滋生于中国文化语境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儿童文学遗存,以及与儿童文学特质相通的传统的中国文学形式并未能在现代儿童文学中强壮地延续下去.这一现象背后的深意在于,这些蕴含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丰富文学遗存失落之后,中国儿童文学如何寻觅能与西方儿童文学进行对话、抗争的异质的“底色”呢?而这也是探讨西方儿童文学中国化问题不可规避的另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项目编号11CWW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吴景明)
儿童文学类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相关论文摘要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