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方面论文范文,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文世界文学”相关论文下载
本论文是一篇华文文学方面论文下载,关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文世界文学”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华文文学及文学艺术及文学创作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华文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么地方,也完全可以写他的温州、杭州、广州什么的――想象力应该比互连网要快得多!莫言当时还说,要对自己的创作充满信心.“既然对自己的创作充满信心,自然也就不存在‘无根’的问题.”⑦事实上,到了今天,许多出色的华文作家已经摆脱了那种“无根”的感觉.他们早已不是於梨华、聂华苓、白先勇那个“无根的一代”了.他们的作品在题材立意上已经逐渐摆脱了游子思乡、生存压力和文化冲突的窠臼,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超越地域超越国家超越种族的人性关怀、普世价值上,并已逐步开花结果.记得2003年8月,笔者也作为一员的“海外作家访华团”在中国大陆参观访问的时候,一路上也对如何为世界华文文学定位等问题交换意见.这个话题我们在第一站广州时也与国内的同行讨论过,在最后一站北京时甚至向有关官员反映过,并得到极好的响应.8月29日,时任中新社社长刘泽彭先生在钓鱼台宴请访华团时,热情洋溢地说:中国人移民外国,过去被认为是抛弃祖国,很不光彩,这个看法完全是错误的,中国人到外国发展正是表现中国人的开拓精神,这是大好的事情,越发展越好,越发展越应该鼓励赞扬!这当然也应该包括华文文学创作.
到了今天全球化的时代,显然,过去一百多年来海外华人传统的、正宗的、不容置疑的“落叶归根”的思想意识现在已经发生了几乎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改变,因为他们的生存状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应,过去华文作家在作品中所流露所倾诉的那种情凄凄悲切切难以自拔的“游子意识”,现在已经明显地与时代与当今天下大势脱节,事实上也已经在今天有分量的作品中退位.现在不管是海外华人生存之道还是世界华文文学发展之道都应该是――而且已经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世界各国华文作家如何“落地生根”?要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这些都是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题目.我在不少华文作家的作品中,也已经看到了一些香花硕果,包括一种拒绝狭窄守旧、追寻广阔拓展的情怀与美感.这里我倒想起一位华文文学研究权威.他谈到美国华文作家时,认为他们为中国人而写,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与中国文学就没有太大的差异了”.⑧这个“无差异”论太离谱了!抱着这样的观点与态度来“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真是天晓得!一位美国的评论家就说,他这个结论完全是谬论.从另一方面说,有志向有抱负的海外华文作家,亦需要调动一切文学技巧并以自身思想情操所达到的高度,写出和中国“国内”的文学艺术有所“差异”的更为杰出的作品,为世界华文文学添砖加瓦,做出贡献.
四、单向回归还是多元升华?发展世界华文文学需要处理好它与中国传统的关系
讲到这里,自然要涉及关于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这些人们已经讨论了很多而且还在讨论研究的问题.笔者今天之所以要谈这些问题,还因为有论者这样描述现今世界华文文学的状况:“正当中国某些标榜先锋的作家和学者热衷于在西方文化中淘金的时候,海外华文文学却正在悄悄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构思到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⑨还说:“这种潮流还刚刚兴起,但很快就会变成一股热潮.”⑩
笔者觉得这不啻是一厢情愿的天方夜谭!了解世界华文文学历史和现状的人都可以证明: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一股总体性的“热潮”或“潮流”,特别是在所谓“正当中国某些标榜先锋的作家和学者热衷于在西方文化中淘金的时候”.这种以回归传统与否作为着眼点的论述肯定会歪曲整个华文文学世界丰富多彩的面貌,特别是当审视的范围也包括这几年引起相当注意的所谓“新海外文学”或“新移民文学”的时候.
关于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周策纵教授生前提出“双重传统”的观念.所谓双重传统是指“中国文学传统”和“本土文学传统”.他认为,各地华文文学一定是融合这两个传统而发展的,即使在个别实例上可能有不同的偏重,但不能有偏废.{11}钟玲教授也指出,一个好的作家作品会吸收、熔铸多元的文化传统,因为在现实中没有一种文化是完全单一的,任何人所处的社会不时都在进行多元文化的整合,有的是受外来的文化冲击,有的是社会中本土文化各支脉产生相互影响而有消长.作家的作品必定反映这些多元文化之变化.另一方面,有思想的作家必然会对他当时社会的各文化传统作选择、作整合、作融合.{12}
不少作家也从他们各自文学创作实践中总结出可贵的经验.如白先勇有一句话讲得很清楚,在处理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与西方美学西方文学的关系时,应该是“将传统融入现代,以现代检视传统”.{13}哈金则说得很形象:“抵达远比回归更有意义.”{14}这句话所深含的意义当然不只在具体的生活选择上,更体现在文学精神层面上.高行健关于传统则这样说:“谁不在遗产中生活?包括我们的语言,没有传统文化哪来的你?问题在于怎样做出新东西丰富它,这才有意思.”{15}这真是一句画龙点睛的话:做出“新东西”来丰富传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才有意思”.笔者也和新加坡诗人学者王润华教授交换过意见,谈到有论者以他和淡莹的例子来说明所谓的背叛和回归.他们许多作品非常优秀,如评论所说,富有禅理神韵.但是,如果因此说他们的诗是传统的,还不如说是现代的,或者说既古典又现代,是传统与现代的融汇.他们的诗作并不存在回归不回归传统的问题.优秀的东西一般都有某种超越性.
其实,所有的传统,都是当代的传统;所有的传统,都不是单纯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其本身就像一条和时间一起不断推进不断壮大的河流.比如说,我们说“传统”当然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以现代的眼光所看到的几千年来发展到今天的传统,大大超越了例如汉朝人或清朝人当时所讲的发展到汉朝或清朝的传统.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也在更新,包括传统本身的内涵和人们对传统的认识和应用.在这个检视过程中我们会以现代文明的标准发现传统中哪些是糟粕应该抛弃和批判,哪些是精华可以继承和发扬.这包括对某些论者最热衷于倡导的儒学儒教的态度.再进一步说,即便我们接受了自己文化传统中那些精华也还是不够的,同时我们也要借鉴学习其它文化中那些优秀的东西.所以,应该说,无论从创作实际或是理论取向来看,整个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都不是单向回归而是多元升华,这里面甚至还会出现一个从母文化过渡到异质文化的过程――东西方两类文化在不断碰撞、交融和互补中产生变异,激发出“第三类文化”的鲜活生命力.而这正是当今世界各地华文作家为了建构华文文学世界应有地位正在作出的努力.
五、创意动力的泉源:边缘性与流亡话语
本文开头第一节论述华文文学世界多元文学中心问题时说过,某个“中心”相对另一个“中心”大可能是“边缘”.相对于(或站在)中国这个大中心来说,散布于世界各地华文文学多元中心都可以说是或远或近的边缘.有论者说,一提边缘,就给人一种屈辱的感觉,一种从属的感觉,一种被挤压的感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但是,相反,许多学者、作家、文化人,对“边缘性”有完全
华文文学方面论文范文,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文世界文学”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