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关于世界文学方面论文例文,与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接受与反思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世界文学方面毕业论文格式,关于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接受与反思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世界文学及文艺理论及外国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世界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中国对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译介始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翻译了他的全部小说,对他的关注也从学术研究领域扩及到大众传媒领域.本文通过对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中国半个世纪间译介与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其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接受特点,并反思存在的问题.

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接受与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世界文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本篇论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wenxue/0309963.html

关 键 词:罗伯-格里耶中国译介与接受反思

阿兰罗伯-格里耶是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新小说派”领袖人物,其小说创作和理论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对罗伯-格里耶的介绍,此后罗伯-格里耶在中国不断受到重视,迄今为止已经翻译了他的全部小说,他的作品被写进我国教科书,进入了大学课堂.

梳理和分析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译介与研究,既可厘清我国学界不同时期对其接受的不同特点,也可发现对其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将有益于我国对罗伯-格里耶的深入研究及其研究空间的进一步拓展.

一、中国对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译介

20世纪60年代中国拉开了翻译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序幕.“最初罗伯-格里耶的名字被译为‘阿兰罗比-格利赖’,出现于《世界文学》1961年11月号一条名为‘新小说派’的特色的补白中”{1}.1961年底《世界文学》《文艺报》等刊物纷纷发表介绍新小说的专稿,罗伯-格里耶的理论文章开始被译成中文,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70年代末.

这一时期中国对罗伯-格里耶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当时的研究受意识形态的制约,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二是当时的研究基本是对新小说粗线条的介绍,常常是将罗伯-格里耶的介绍与对新小说的介绍混杂在一起.

20世纪70―8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翻译介绍罗伯-格里耶的第一次热潮.《外国文艺》1979年率先登载了《橡皮》选段;197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内部发行”方式出版了《窥视者》;1981年出版的《橡皮》印数多达15万册.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中国对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译介真正开始.这一时期的出版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对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译介与研究也存在两个特点.一是对罗伯-格里耶作品循序渐进的刊登与出版,从作品选段到作品全本,从单一作品到多部作品,从小说到文艺理论,从少量试印到大量发行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地译介;二是这一时期是整个中国接受国外先进思想的蓬勃时期,国内开始对欧美甚至东欧、拉美文学的集中翻译,并开始梳理西方文学流派、文艺理论,因此对法国文学的译介也属于这场西方文艺思想潮流中的一部分,这时中国出现翻译罗伯-格里耶的第一次高潮也就不足为奇了.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进入了阿兰罗伯-格里耶翻译的高潮期,出现翻译、重译、重版其作品的第二次热潮.除了多家出版社对其主要作品的翻译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以及2001年出版的《快照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与《反复》,这些系列丛书的出版使得中国读者终于看到一个完整的罗伯-格里耶.

这一时期中国对阿兰罗伯-格里耶的翻译有三个特点.首先,完成了对罗伯-格里耶全部作品的翻译,补全了其中后期作品及其自传体小说翻译的空白;其次,出现了对罗伯-格里耶文学理论著作的翻译;最后,对罗伯-格里耶妻子所写的《新娘日记》的出版,说明中国对罗伯-格里耶作品的热情已经扩展到与他相关的其他作家与作品.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五十年间中国对罗伯-格里耶文学与理论著作的翻译有了很大发展,译介速度有了大幅提高,但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翻译其作品的时间与作品在法国出版的时间间隔不断缩小,这背后有中法文化对外交流政策的助力,也与中国新成长起来的翻译队伍有关.中国对罗伯-格里耶的接受已走进普通读者的视野,罗伯-格里耶也成为中国对法国当代小说认知的新标杆.

二、中国对阿兰罗伯-格里耶的研究

伴随着中国对罗伯-格里耶三个阶段的不同译介,中国对罗伯-格里耶的研究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文章大多是对国外学者新小说评论的翻译,它们基本描述了“新小说派”的文学倾向,粗略提到罗伯-格里耶的写作特点和文学思想,但大体还是会带上“某某主义”的帽子.尽管当时的学术研究受意识形态影响,但它们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些文章及时地传递了有关罗伯-格里耶的信息,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颇为中肯的意见,如柳鸣九和朱虹说:“他真正强调的,并不是物质的客观性,而只是强调物与人之间没有关系,是物对人的所谓‘中立性’和‘陌生性’.”{2}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随着第一次翻译热潮的出现,我国罗伯-格里耶研究也产生了第一批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首先是以译介为主.这一时期国内关于罗伯-格里耶的文章共16篇,其中介绍性文章居多.尽管这些文章相对缺乏独立见解,但它们为学者提供了基本素材与背景知识,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将“新小说派”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当时国内正处于评介西方现代派的热潮之中,虽然多数文章是从“新小说派”的整体风格与文学主张为切入点,但只要涉及新小说就必然会提到“新小说教皇”{3}罗伯-格里耶.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中国对罗伯-格里耶的研究无论从成果的数量上,还是成果的质量上都达到了鼎盛时期,相关论文从1990至1999年的40余篇猛增到2000至2013年的140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有33篇,硕博士论文20余篇,此外还有6部专著问世.这一时期的研究有四个特点:第一,研究视角多样、特点鲜明.这其中既有对罗伯-格里耶其人与作品的总体介绍,也有对其具体作品的细读与批评,既包括对其小说创作理念与文学观的探讨,也包括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第二,研究方法多元化.这一时期除了运用社会批评方法外,还有用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符号学、叙事学等批评范式的研究成果;第三,研究队伍扩大,成果多呈系列化.除前十年从事罗伯-格里耶研究的一批学者如柳鸣九、吴岳添等继续在这里耕耘外,还出现了相当多的新人.他们系统地研究罗伯-格里耶并产生了一批系列论文,如“晁召行10篇研究罗伯-格里耶的作品及创作特色的论文、张唯嘉10篇研究罗伯-格里耶小说理论及作品的论文以及张佑周5篇研究罗伯-格里耶早期代表作的论文等”{4};第四,研究从单纯的学术领域扩展到大众传媒领域.除了法语类、文学类专业学术期刊的论文发表外,对罗伯-格里耶&

1 2

关于世界文学方面论文例文,与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接受与反思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文学毕业论文提纲

比较文学硕士论文

语文学科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提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

中大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本科 汉语言文学

自考专科汉语言文学

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中国的接受与反思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