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类文学论文提纲,关于苏曼殊印度文学译介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这篇翻译文学论文范文属于世界文学史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翻译文学类毕业论文题目,与苏曼殊印度文学译介相关文学论文提纲。适合翻译文学及文学作品及比较文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翻译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令人欣喜的是,苏曼殊的以上3个愿望都由后来的翻译者实现了.当代中印文化交流研究的著名学者季羡林翻译了戏剧《沙恭达罗》,于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1](注:《沙恭达罗》最早的译本是现代戏剧家焦菊隐翻译的第四幕和第五幕,以《失去的戒指》为名登载于1925年《京报•,文学周刊》;王哲武译自法文的本子《沙恭达娜》连载于《国闻周刊》第6卷.最早的单行本是1933年由世界书局(上海)出版的王维克译本;1936年广东汕头市第一小学校出版部出版了朱名区根据世界语编译的戏剧《莎恭达罗》;卢冀野把《沙恭达罗》改为南曲《孔雀女金环重圆记》,1945年由重庆正中书局出版,1947年再版;王衍孔根据法文本的译本也于1947年由广州知用中学图书馆发行;糜文开根据英文本的译本《莎昆妲罗》1950年由台湾仝右出版社出版.但是这些译本都没有季羡林译本影响大.)同时出版的还有著名诗人、翻译家金克木翻译的长诗《云使》.在文革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季羡林又将《罗摩衍那》译成中文,并写了《“罗摩衍那”初探》(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罗摩衍那》译本在1994年获得了国内图书出版的最高奖――首届“国家图书奖”.可见上世纪初的苏曼殊所具有的大家眼光.
晚清以降,中国思想文化界迫切地“别求新声于异邦”,对西洋文化―文学的译介蔚成大观,而苏曼殊把引进的对象定位于印度文化与文学,首先关涉到清末民初文化引进高潮中文化定位和文化选择的问题.苏曼殊之“逃禅”如果含有外铄而非皈依之披缁,也有些性近于禅、蕴之有素的意思,而当他接触了深奥的佛义,这时真正是“缘学入佛”.他胸怀“佛日再晖”之志,深感佛学真髓已经凋敝,在《梵文典•,自序》中他提出自己著述的目的:“非谓佛刹圆音,尽于斯著,然沟通华梵,当自此始.但愿法界有情,同圆种智.”他在佛学追求上既不同于“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之道德”[12]的实用主义的佛学救国,也不同于小乘佛教的李叔同的个人修为,也并非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普度众生”.他主观上想把佛学作为一种学问,作为文化工程的一部分,客观上佛学又是他心灵的休憩地――从佛学进入印度文化、印度文学成为他反抗平庸的人生追求,印度文化已内化为苏曼殊生命内在结构的一部分.在东西文明的比较研究中,苏曼殊企图为世界文明寻根溯源,他说:“印度为哲学文物渊源,俯视希腊,诚后进耳.”他欣赏印度文章,认为“梵汉字体,俱甚茂盛,而梵文八转十罗,微妙傀琦,斯梵章所以为天书也”.苏曼殊认为印度古典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灿烂的部分,“文词简丽相俱者,莫若梵文,汉文次之,欧洲番书,瞠乎后矣.”[8:240]在一派欢呼西学的当口,苏曼殊能够指出这样一种文化图式无疑是需要学术勇气的.
作为一个对古老的东方文明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刻认知的现代知识分子,究竟是印度文化的哪些部分吸引了苏曼殊是严格意义上的佛教文化吗综观曼殊一生的翻译和创作,可以发现真正让他投入情感和精力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文化,而是微妙瑰奇的印度文学.苏曼殊精通梵语,深究内典,但所译佛教经典与乔悉磨、章太炎、刘师培等师友的期待极不相称,却一直在译介印度文学中品位高迈、堪称“经典”的诗歌和戏剧,由此我们毫不迟疑地断言:即便主观上苏曼殊多么渴望成为在佛学方面深有造诣的学者,他终究是以文学家的审美观进入印度文化空间,并成就了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
苏曼殊在翻译中特别注重原文的审美价值,他明确提出自己的翻译主张是“按文切理、语无增饰,陈义悱恻、事词相称”.[13:302]这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一是翻译理论对“必关正教”的批评,二是译本选择有文学价值的原作,三是译笔对译文语言文学性近乎偏执.和梁启超、严复等对诗教传统的严守迥然相异,苏曼殊在评《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两篇叙事诗时对玄奘的选译标准颇有微词,说:“考二诗之作,在吾震旦商时,此土向无译本;惟《华严经》偶述其名称,谓出马鸡菩萨手.文固旷劫难逢,衲以奘公当日,以其无关正教,因弗之译,与《赖吒和罗》,俱作《广陵散》耳.”[14]苏对印度纯文学的崇拜,除了身在佛门与不少印度高僧有密切往来、潜心佛学深知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所致之偏爱外,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印度文学优美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学想象、浪漫的艺术情调、浓艳的爱情故事、缠绵的感情表达合乎苏曼殊的艺术审美观,也正是印度文学的这些艺术特征潜移默化,参与了苏曼殊的艺术观建构,培养了苏曼殊的审美情趣.“中国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是印度的文学影响的产儿”,[15:216]苏曼殊以后创作的小说《断鸿零雁记》和诗歌等在美学风格上即深受印度文学的影响,又反过来形塑了郁达夫、田汉、陶晶孙、倪贻德、陈翔鹤、白采、王以仁等抒情群体的审美观念,推动了五四“自叙传”浪漫抒情文学的历史生成.
长期以来,学界以“五四”启蒙立场为正宗的文学史范式以“西方”为话语指归,相对忽略了东方灿烂瑰丽的文化遗产;把对拜伦等所谓摩罗诗人的推介归入历史现代性范畴,充分肯定苏曼殊的西方诗歌翻译,遮蔽了他对印度文学的译介之功
翻译文学类论文范文文献
这篇论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wenxue/sjwxs/401401.html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鲁迅.破恶声论[A].鲁迅全集(第1卷)[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Ramon Woon(翁聆雨)、Irvingy(罗郁正)合撰的Poets and Poetry of Chinas Last Empire文中,以严复、林纾、苏曼殊为清末三大翻译专家.持此论者还有罗大鹏的文章.见马以君.苏曼殊文集•,序[A]. 注第41条,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4]苏曼殊.梵文典•,自序[A].汪树东、龙红莲选编.苏曼殊作品精选[Z].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5]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二)[Z].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1985.
[6]袁荻涌.苏曼殊与印度文学[J].贵州文史丛刊,2002,(4).
[7]苏曼殊.1909年5月29日(巳酉四月十一日日本)与刘三书[A].苏曼殊全集(一)[C].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1985.
[8]苏曼殊.文学因缘•,自序[A].汪树东、龙红莲选编.苏曼殊作品精选[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9]苏曼殊.燕子龛随笔[A].苏曼殊全集(二)[Z].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1985.
[10]苏曼殊.潮音•,自序(柳无忌译)[A].苏曼殊全集(四)[Z].
[11]参考季羡林.《沙恭达罗》译本新序[A].沙恭达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王向远.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3).
[12]章太炎.建立宗教论[A].刘梦溪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C].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
[13]苏曼殊.拜伦诗选•,自序[A].马以君编.苏曼殊文集[Z].花城出版社,1991.
[14]苏曼殊.复罗弼•,庄湘[A].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一)[Z].
[15]胡适.佛教的翻译文学[A].胡适作品集[Z].台北:远流出版社,1986.
翻译文学类文学论文提纲,关于苏曼殊印度文学译介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参考文献:
鲁迅文学论文
课。日本文学论文题目新生看过来与叔本华,苏曼殊小说中的"自我"形象,苏曼殊小说与郁达夫小说,通俗小说的兴起,早期言情小说的时代特点,鲁迅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观,《摩罗诗力说》中的欧洲浪。
通俗文学论文
及选题,本文档由.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日本文学论文题目新生看过来与叔本华,苏曼殊小说中的"自我"形象,苏曼殊小说与郁达夫小。
浪漫主义文学论文
况,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本书是专为普通髙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日本文学论文题目新生看过来与叔本华,苏曼殊小说中的"自我"形象,苏曼殊小说与郁达夫小说,通俗小。
苏宁o2o电子商务模式
个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开始,通过其与b2c网上商城,银行之间的联络和沟通,以及b2c网上商城的经营者因为存货不足,登录b2b交。苏宁易购网络营销现状与发展务(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网。
印度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资料新闻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3)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
现当代文学论文
艺作品朗诵周璇人文学院7808000249普通话训练与指导苏琳人文学院7908001869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选读钱亚玲人文学院8。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名性别毕业学校专业学历学位语文黄飞燕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外国语学院08001859文艺作品朗诵周璇人文学院7808000249普通话训练与指导苏琳人。
有关当代文学的论文
告外国语学院08001859文艺作品朗诵周璇人文学院7808000249普通话训练与指导苏琳人文学院7908001869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选读钱亚玲人文学院80。2016级中国现当代文。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
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管理中国软科学2016,(2)。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招生,语言文学论文题目全国苏的"怀想天空",湖南的"诗意的生活",安徽的"提篮春光看妈妈"等等.这样的作。
文学论著
文学概论,文学概论一《文学概论一》,第一部分学习过程评价考核大纲,学习过程评价的本课程的性质及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