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的外国文学史建构之困境:对1917-1950年代文学史观再考察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文学史论文范文,文学史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的外国文学史建构之困境:对1917-1950年代文学史观再考察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史及文学及著述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中国文学系与外国语文学系改为文学系(设中国文学组、外国文学组)与语言学系(东方语言组、印欧语言组)”,在他看来,“大学文法两学院绝大多数系所设的课程包括本国的与外国的两种学问:如哲学系讲中国哲学,也讲西洋哲学,政治学系讲中国政治制度和思想,也讲欧美政治制度和思想,但现在并没有一个大学把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或把中国政治学和西洋政治学分为两系的.这便是说,绝大多数文法学院的系是依学科的性质分类的.唯一的例外是文学语言,仍依国别,分为中国文学系与外国文学两系”.闻一多的建议大大提高了外国文学在大学相关科系中的地位,即与中国文学平等,同为“文学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该提议得到朱自清、冯至、王力、浦江清等一致赞许:冯至1947年在《独立评论》(4月28日)发文《关于调整大学中文外文二系机构的一点意见》称:“哲学系讲中国哲学,也讲西方哲学;政治学系讲中国政治制度和思想,也讲欧美政治制度和思想.学政治的,有中英文功底就不难研究政治了,学哲学的就不那么简单,只懂中文和英文是不够的.语言学系和文学系就更不同了,无论研究哪一种语言或哪国文学,都需要第一步能读懂那种文字.”这些连同盛澄华教授《试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的途径》(《周论》第l卷第6期,1948年12月)之主张,普遍强调文学研究的外语重要性,即国语和外语对中文/外文学系学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中/外文系学生在文学上汇通是必要的.而办学条件与西南联大同样艰苦的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除同有坚持民族认同和努力进取之外,在外国文学课程设置上与西南联大亦有颇多相似处.自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宣言》到1941年6月修改章程,也开设“世界文学名著选读”课.开讲人中,最著名的属周立波:去延安之前,在上海就研读过马列和苏联文论,通过英文翻译了《被开垦的处女地》(1936)等,在鲁艺讲授托尔斯泰研究和欧美文学名著,颇受学员喜爱――授课不得不从小教室转到大教室,再又移到大操场.此外,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著名翻译家曹葆华(1906-1978),1939年来延安后在鲁艺开设英文班,讲授惠特曼《草叶集》和菲尔丁《汤姆琼斯》等作品;著名作家沙汀(1904-1992)曾在鲁艺讲授果戈理,经由英文翻译《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的周扬和长期旅居苏俄的文学系主任萧三(1896-1983)等讲授苏俄文学等.到1941年,鲁艺已初具大学雏形――显示出正规化和专业化特点,如各系必修“西洋近代史”、“外文(俄/英/法)”和“艺术论”等公共课,文学系则必修“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理论名著选读”、“翻译”等,期间鲁艺云集了除这些人之外,还有何其芳、陈荒 煤、严文井、张庚、田方、冼星海、吕骥、贺绿汀、王朝文、华君武等优秀人才,茅盾于1941年6-9月曾受邀前来讲学,艾青、丁玲、高长虹、萧军等也应邀来此演讲.对这种重建大学性的改革,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罗迈(李维汉)还代表中央发表了肯定性意见.只是整风运动,使这些大学性先被批评为“关门提高”、后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直至大学性被改造成工农速成中学性,“世界文学名著选读”课从切实的文本选讲演变成文学史概论,远离了学术性和外语的要求.
西南联大和鲁艺这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学文本的能力、促使教师在研究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的做法,与当时和后来的西方大学很流行的新批评阅读,遥相呼应.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Vadimir Nabokov,1899-1927),1948年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副教授、1952年受聘哈佛大学讲师(1958年离职),讲授英、俄、法、德等文学大师的创作和英译俄罗斯文学课,短短几年讲授笔记,而不是系统的文学史工作《文学讲稿》和《俄罗斯文学讲稿》,成就了他小说家之外的文学研究家的声望.对此,在散文《固执己见》(Strong opinions,1973)中他解释说,“我设法向学生提供有关文学的准确信息:关于细节及其如此这般地组合是怎样产生情感火花的,没了它们,一本书就没有了生命.就此而言,总体的思想不重要.谁都能看得出托尔斯泰对通奸的态度,但要想欣
文学史方面论文范文集
很可惜,这些能意外地与国际学术潮流并行不悖的文学史著述和文学现象理解的现象,先是因为战争局势紧张、后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改造所影响,没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三、
在外国文学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这种冲击波至今仍有余音.原本是专业性的外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文学史观高度意识形态化,并且用体制化方式处理学术问题――借用苏联体制改造中国大学.但是,苏联延续帝俄时代借鉴日耳曼大学体制,尤其是其教研室制度,如语言文学系设有外国文学教研室,负责开设外国文学史基础课和系列选修课(苏联解体以后这种学科制度继续保留着),有效保证苏俄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业性――借助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联合高校编纂出高水平的《世界文学史》,这是高校外国文学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参考教材,而不是高校任意编写缺乏专业性的教程.例如,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耗时近20年(1976-1994)著述8卷本《世界文学史》,其知识之丰富、体系之完备令人钦佩:任何章节的作者都是该领域杰出专家,如科学院院士M.阿列科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著名法国文学和西欧戏剧专家c,莫库利斯基教授、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文学研究专家A.斯米尔诺夫合作该套文学史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卷(1978年初版、1987年再版),从而使之在中世纪文学的文献运用、史料处理、体例安排等方面,以及对世俗文学、民间文学创作等研究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样,对欧洲诸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研究,包括史料考据和对文学发展的认知,至今也是被广为承认的.而这种重视史料和文献运用的治外国文学史传统延至今天,如1990年代后期莫斯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五卷本《外国文学史》便如此.当然,苏联《世界文学史》立论和写作方式上有其不足,如对中世纪态度严厉、对文艺复兴则极为赞赏、基督教对欧洲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未得到应有重视等,但比起苏联人著述的任何版本《苏联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著述要严肃得多,亦更有学术价值.
在中国学习苏联的情势中,学术界学习苏联建构外国文学史方法,则是题中应有之义.遗憾的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大学盛行的意识形态写作,在文学史研究领域,它不是正视苏联的世界文学史著述方法,而是照抄苏联人的苏联文学史――把苏联对自身文学史的意识形态写作,当作中国的外国文学史标准,结果是普遍缺乏苏联《世界文学史》的史料功夫,却有其文学现象判断的意识形态不足.这种情形,在当时及此后所出现的一系列外国文学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组编《外国文学参考资料》(高教出版社,1958-1959)、周煦良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1964)、石璞(1907-)著《外国文学》讲义(四川大学中文系,1957-1958)、中国人民大学文学教研室编《西洋文学选读》(1958)等,有着这个时代明显的印记;与强调文学作品细读的吕叔湘编注《西洋文学名著选读》(上海开明书店,1950)相比,这些教材既缺乏“文学”的历史性,又少了文学“历史”的研究深度.
总之,这时期与其后的外国文学史研究和教学同整个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一样,并未按国际学术进展去重建文学史,而是为解决内部的拨乱反正问题,试图以人文主义替代其他观念和理论,对人文主义作为欧洲近六个世纪以来的社会潮流所发生的危机茫然无知,人文主义演变为人类中心论和人类理性至上论,为19世纪末以来欧洲和俄国知识界所诟病,且对人文主义认知的如此变化,影响到对历史的判断,也改变了文学史编纂的原则――要求恢复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期间中国学界对文学史重建,不同于20世纪初挣脱实证主义藩篱的法国文学史建构,在当时的文学史家朗松(Gustave Lanson,1857-1934)《文学史方法》(1910)看来,文学是对社会、政治、宗教意识等现象的形象化说明,文学史写作就是为了澄清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作品中的问题,让读者认识历史、社会与文化等,同时强调文学以审美形式表达对社会和人的问题的理解.而中国的文学史重建,并未注意到用中国人的意识建构独特的外 国文学史,因为连《中国文学史》(包括古代和现当代文学)重建也难以体察出汉语文本所表达的中华民族身分及相随而至的民族认同问题,虽然国际学术界在一战结束后就热衷于研究民族国家语言文学史的特质问题;同样,期间著述的具体国别文学史,中国少有用全球发展的视野透视对象国的文学发展,不会把它置于全球文学结构中查考,也就很难准确描述清楚任何一国的文学史独特性,这也就出现了学术界混淆中国文学或英国文学或其他国家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学普遍性之关系的情况.至于对“世界文学”的建构,也是没有在充分考察世界大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和前景的背景下进行,少有人从国际学界文学史编纂实践中领悟到真正从跨语言和跨民族国家的文学经验中建构相对完整的世界文学史方法,更不可能创建中国视野的“世界文学史”,有效解决世界文学的起源、发展动力、文学史分期、基本范畴等问题,使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外,1950年代外国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还背离了现代中国已经形成的文学史研究和教学的资源、传统.我们知道,冯至作为德国文学专家,1935年在海德堡大学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自然与精神的类比:诺瓦利斯的文体原则》已对德国浪漫派问题做了深入研究,1940年代他发表过多篇关于歌德及其《浮士德》研究的力作,可是这些重要研究成果基本上未进入后来中国学者研究外国文学史的视野.远不只是冯至的研究成果没有转化为文学史学科建设的资源,各种版本的《外国文学史》同样没有从朱光潜、罗念生和罗大冈等人的杰出研究中受益.不单如此,还抛弃了胡适的科学实证和历史还原的文学史研究原则、注重考辨源流和逐层揭示历史之面目的方法,甚至许多人批评胡适之《(红楼梦)考证》(1921)充满着资产阶级观点(实际上,作者在此曾声称,“我在这篇文章里,处处想撇开一切衔入的成见;处处存一个搜求证据的目的;处处尊重证据,让证据做向导,引我到相当的结论上去”,大胆“假设”须辅以“小心求证”).更为遗憾的是,严重忽视了鲁迅治文学史的研究遗产:鲁迅称其《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12月及次年6月)是研究“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在《致台静农》(1932年8
文学史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的外国文学史建构之困境:对1917-1950年代文学史观再考察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史论文
事《外国文学史》,《20世纪西。外国论文下载网站报名摘要,被在国外举行的本学。外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翻译硕士沿成果,具有较强的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要求具有较。
外国文学作品论文
国现当代文学史知识和相应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以及文艺理论知识;掌握查阅各种文献资。外国文学的论文题目各有关学校体分类如下: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哲学,理论经济,应。
有关外国文学的论文
语学院专着论文2002-9-3000bww002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形态研究冯宪光四。外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翻译硕士沿成果,具有较强的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专。
外国文学毕业论文
外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翻译硕士沿成果,具有较强的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知识和相应的中。
外国文学论文
外国文学的论文题目高考方文学专题》,《20世纪西方小说研究》,《外国文学名着赏析》4门课程的教学工作.1915学时2007-01~,2016-07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
外国文学的论文
外国文学的论文题目高考方文学专题》,《20世纪西方小说研究》,《外国文学名着赏析》4门课程的教学工作.1915学时2007-01~,2016-07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
论素养;具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知识和相应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以及文艺理论知识;掌握查阅各种文献资。外国文学的论文题目各有关学校体分类如下: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
关于外国文学的论文
学和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知识和相应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以及文艺理论知识;掌握查阅各种文献资。外国文学论文题。
外国文学 毕业论文
外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翻译硕士沿成果,具有较强的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知识和相应的中。
外国文学 论文
外国文学的论文题目高考方文学专题》,《20世纪西方小说研究》,《外国文学名着赏析》4门课程的教学工作.1915学时2007-01~,2016-07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