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绿色建筑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绿色建筑及绿色施工及建筑材料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绿色建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形成贯通的孔隙网,因而具有透水效果.(1)透水混凝土的制备
(2)透水混凝土的施工
(3)透水混凝土养护,维护
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解读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2006年的时候,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正式问世
2016年初的时候,开始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是:应全部满足本标准中控制项要求.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二)编制原则
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②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③体现过程控制.
④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⑤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标准简介
1)节地与室外环境,
2)节能与能源利用,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室内环境质量,
6)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四)标准的内容
1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术语
2.0.1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
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Thi(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8:00~18:00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2.0.3可再生能源
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
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可再利用材料
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可再循环材料
3基本规定
3.1基本要求
3.1.1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3.1.2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3.1.3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3.1.4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
基本规定,这也是我们使用绿色评价标准中间最关键的--
第二条里面对评价时间做了规定--
第三条是对做绿色建筑,如果要评绿色建筑--
第四条就是过程控制的要求--
3.2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所需基础数据较为缺乏,例如我国各种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数据,C02排放量,各种不同植被和树种的CO2固定量等缺少相应的数据库,这就使得定量评价的标准难以科学地确定.
3.2.2绿色建筑的评价原则上以住宅或公共建筑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评价单栋住宅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住宅所处住区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住宅建筑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共有76项,其中控制项27项,一般项40项,优选项9项.公共建筑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共83项,其中控制项26项,一般项43项,优选项14项.除控制项应全部满足外,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还应满足表中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要求.
3.2.3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3.2.4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应为全部满足本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确定.
3.2.5本标准中定性条款的评价结论为通过或不通过,对有多项要求的条款,各项要求均满足要求时方能评为通过.定量条款的要求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认定.
4住宅建筑
4.1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4.1.1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绿色建筑建设地点的确定,是决定绿色建筑外部大环境是否安全的重要前提.本条主要对绿色建筑的选址和危险源的避让提出要求.
众所周知,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建筑场地会造成毁灭性破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设计图纸和日照模拟分析报告.
4.1.2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为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后的住宅日照标准均"不得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4.1.3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乡土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种植乡土植物可确保植物的存活,减少病虫害,能有效降低维护费用.
4.1.4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人.
"绿地率"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我国居住区规划实践,当绿地率达30%时可达较好的空间环境效果.该指标经综合分析居住区建筑层数,密度,房屋间距的相关指标及可行性后确定.
公共绿地应满足日照环境要求: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以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
一般项
4.1.5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或在废弃场地上进行建设,若为已被污染的废弃地,需要对污染土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4.1.6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相关规定,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九类设施.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保证居民居住生活品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条提出相应要求,其主要意义在于:---
4.1.7住区内部及附近无污染散发源.
4.1.8住区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环境噪声是绿色住宅的评价重点之一.根据不同类别的居住区,要求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使之符合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中对于不同类别住宅区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对于交通干线两侧的住宅建筑,需要在临街外窗和围护结构等方面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以及运行后的现场测试报告.
4.1.9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
"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住区而言,由于受规划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空调排热,交通排热及炊事排热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也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
热岛强度的特征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8:00~18:00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以1.5℃作为控制值,是基于多年来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夏季气温状况的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4.1.10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近年来,再生风和二次风环境问题逐渐凸现.
夏季,过渡季自然通风对于建筑节能十分重要,此外,还涉及室外环境的舒适度问题.夏季大型室外场所恶劣的热环境,不仅会影响人的
绿色建筑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