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绿色建筑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绿色建筑及绿色施工及建筑材料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绿色建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舒适感,当超过极限值时,长时间停留还会引发高比例人群的生理不适直至中暑.4.1.11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乔木量≥3株/100m2绿地面积.
植物的栽植应能体现地方特色.
4.1.12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4.1.13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荫.场地透水指标符合以下规定:
透水率>,0.5×(1-建筑覆盖率)
透水率:开发后基地透水面积÷基地总面积
增强地面透水能力,可缓解城市及住区气温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小气候,增加场地雨水与地下水涵养,改善生态环境及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补充地下水量,减少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面下陷,减轻排水系统负荷,以及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量,改善排水状况.-
优选项
4.1.14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如利用地下空间作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库或储藏室等用途.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节约用地的主要措施之一.
应注意的是,利用地下空间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如地下水位的高低等),处理好地下室人口与地面的有机联系,通风,防火及防渗漏等问题.
4.2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4.2.1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的优劣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是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最主要的内容.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主要是指外墙,屋顶,地面的传热系数,外窗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窗墙面积比,建筑体形系数.
4.2.2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含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应符合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
对于用电驱动的集中空调系统,冷源(主要指冷水机组和单元式空调机)的能耗是空调系统能耗的主体,因此,冷源的能源效率对节省能源至关重要.性能系数,能效比是反映冷源能源效率的主要指标之一,为此,将冷源的性能系数,能效比作为必须达标的项目.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于2004年8月23日发布了国家标准《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6等三个产品的强制性国家能效标准,规定2005年3月1日实施.-
4.2.3设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采取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
如果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机组向住宅供热(冷),这会涉及用户支付采暖,空调费用问题.作为收费服务项目,用户能自主调节室温是必须的,因此应该设置室温可由用户自主调节的装置,然而,收费与用户使用的热(冷)量多少有关联,作为收费的一个主要依据,计量用户用热(冷)量的相关测量装置和制定费用分摊的计算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项
4.2.4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住宅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面积比,窗户的遮阳措施不仅影响住宅的外在质量,同时也影响住宅的通风,采光和节能等方面的内在质量.
4.2.5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如选用高效节能电梯.集中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集中空调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输送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需要对所有用能系统和设备进行节能设计和选择.
4.2.6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含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比国家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高一个等级.
4.2.7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和高效灯具,并采取其它节能控制措施,其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在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的照明系统.
需要对所有用能系统和设备进行节能设计和选择.
4.2.8设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采用能量回收系统(装置).
设置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如设置集中新风和排风的系统,由于采暖空调区域(或房间)排风中所含的能量十分可观,在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集中加以回收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
4.2.9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根据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情况,比较成熟的是太阳能热利用,即应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生活热水,采暖等,以及应用地热能直接采暖,或者应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采暖和空调.
条文中提出的5%可以用以下指标来判断:(1)如果小区中有25%的住户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住户大部分生活热水,判定满足该条文要求,或(2)小区中有25%的住户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判定满足该条文要求,或(3)小区中50%的住户采用地热水直接采暖,判定满足该条文要求.
优选项
4.2.10采暖和(或)空调能耗不高于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4.2.11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0%.
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控制项
4.3.1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考虑传统与非传统水源的利用.
对住宅建筑,除涉及到室内水资源利用,给水排水系统外,还涉及到室外雨,污水的排放,再生水利用以及绿化,景观用水等与城市宏观水环境直接相关的问题.结合城市水环境专项规划以及当地水资源状况,考虑建筑周边环境,对建筑水环境进行统筹规划,是建设绿色住宅建筑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前应结合区域的给水排水,水资源,气候特点等客观环境状况对建筑水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4.3.2设置完善的供水系统,水质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且水压稳定,可靠.
4.3.3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采用建筑自身优质杂排水,杂排水作为再生水源的,实施分质排水.
4.3.4用水分户,分用途设置计量仪表,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为避免管网漏损,可采取以下措施:
小区管网漏失水量包括:室内卫生器具漏水量,屋顶水箱漏水量和管网漏水量.
4.3.5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
本着"节流为先"的原则,
可选用以下节水器具:
1节水龙头:加气节水龙头,陶瓷阀芯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等,
2坐便器:压力流防臭,压力流冲击式6L直排便器,3L/6L两挡节水型虹吸式排水坐便器,6L以下直排式节水型坐便器或感粤式节水型坐便器,缺水地区可选用带洗手水龙头的水箱坐便器,极度缺水地区可试用无水真空抽吸坐便器,
3节水淋浴器:水温调节器,节水型淋浴喷嘴等,
4节水型电器:节水洗衣机,洗碗机等.
另外采用给水系统减压限流措施也能取得可观的节水效果,如使得生活给水系统入户管表前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
一般项
4.3.6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
4.3.7绿化用水,景观用水等非饮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4.3.8绿化灌溉采取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高效灌溉方式.
绿化灌溉鼓励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鼓励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为增加雨水渗透量和减少灌溉量,对绿地来说,鼓励选用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的渗透性排水管,采用再生水作为绿化用水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易形成气溶胶的喷灌方式.
4.3.9在缺水地区,优先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附近没有集中再生水厂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对年平均降雨量在800mm以上的多雨但缺水地区,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住区地形,地貌等特点,除采取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外,还应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处理,储存,利用等配套设施,对屋顶雨水和其他非渗透地面地表径流雨水进行收集,利用.
雨水处理方案及技术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雨水单独处理宜采用渗水槽系统,渗水槽内宜装填砾石或其他滤料,南方气候适宜地区可选用氧化塘,人工湿地等自然净化系统,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等,选用本地生的一些水生植物或挺水类植物.
4.3.10在降雨量大的缺水地区,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处理及利用方案.
4.3.11使
绿色建筑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