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档案馆相关论文范例,与文答辩工作进度安排表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档案馆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文答辩工作进度安排表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档案馆及数据库及档案工作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档案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松江档案信息
第2期
本期目录
【茸城杂忆】
⊙话说旧时的松江集邮/许旭初
【档案编研】
◆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江顾绣/姚建平
【兰台探索】
(关于建设松江区电子文件中心的构想/郑鸥
【工作动态】
区档案馆举行王寒碧民国日记捐赠仪式和义务征集员座谈会
茸城杂忆
话说旧时的松江集邮
·许旭初·
在清代,松江全县已形成了"铺递接力''的县内通信投递网.咸丰,同治以后,渐有"民信局"成立,办理商,民通信.至抗战前夕,在松江还留存三家"民信局",其中一家叫"信顺民信局",座落在岳庙口西侧,原泰山照相馆旧址附近,面北.另两家位其西侧,在今白龙潭弄口对过,原天山糖果店附近.三家均在抗战时关闭.
松江地区公办通信机构到今年已成立整整103周年.1903年初,松江先设邮政代办所,是年3月20日成立大清上海邮政总局松江支局,局址在今工人文化宫大门弄口西侧356号今"康拓眼镜"地方,初时邮局进门两旁竖有"肃静","回避"虎头木牌,俨如官衙.民国成立后,原址改称"松江府(县)邮局".1937抗战爆发,为避日机轰炸,局址曾迁至青松石玄坛(财神)庙里,而原址房屋全毁于战乱.至1938年9月恢复局务时,迁至原"塔桥"东首瞿宅大厅租为局址,解放后,在今人民南路新建局房营业至今.
世界上有了邮票也就有了集邮,据了解,约在1923——1924年时,在今普照路西侧前县体育场的地方,原是修建于1918年的县图书馆,当时二楼"阅览室"外走廊墙上挂有四只长镜框,框内装有各种中外邮票,这可能就是松江最早出现的集邮活动和邮展了(图书馆在抗战时期被日机炸毁,遗址在解放后辟建为老体育场,今已成为公房区).1935年时,在西渡小学(解放后改永丰小学)的一些小学生之间,已出现了集邮活动.由于无知和幼稚,仅仅是以"枚数多少,票形大小,图彩漂亮"分高低,一些古,稀珍邮,被这些"小手"从实寄封上硬撕而损坏不少.松江较早集邮的个人,当属邮政局的老信差张锦祥.他年轻时就进邮政局当信差,尽管当时规定邮政人员不准集邮,但他每日投送信件,日久生情,对信封上所贴邮票日益喜爱,于是就私下向收信人讨来收集,日积月累,到1960年左右退休前,已集到了数量可观的清代,民国邮票和一些外邮.不料,由于保管不慎,被他所住张寿里(在中山中路,东通百岁坊,西通白龙潭弄,长约仅20米左右,系汪伪松江第一任伪县长张受之为庆寿建造)的邻居孩子爬窗口过去偷窃一光,差一点把他气死.
松江最早出现的纪念邮戳可能要算19l8年的"徐(世昌)大总统就职纪念"邮戳了,其次也许是长方形的"继承胡(汉民)主席遗志等"纪念邮戳了.
松江最早的集邮社可要算爱好武术,被誉为"松江大力士"的李钟杰开设的了.他在抗日胜利后由沪返松,先与其表兄沈希麓(此人不出手汗,利于整理邮票)在城内杨家桥北堍西侧沈宅内合伙开设松江集邮社.不久后两人分手,由李独营,李先借在原妙严寺对过一家脚踏车行门面里,后改借到原泰山照相馆门面里放一张桌子设摊营业.1949年5月13日松江解放后,李停止设摊,回到今区政府原址东侧,中山路原164号(已拆去)自己家里营业.1947年,李受沪上影响又爱上了收集纸币,故李曾一度将"松江集邮社"改名为"松江邮币社",增加通信拍卖业务,每月一期,邮,钞皆有,并在《松江商报》上常刊广告(下图为刊于1948年12月31日《松江商报》上的广告),应该说李钟杰是松江较早宣传,提倡集邮,集币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人.李本人收藏的一部"中国省银行纸币集"品相全为上品,此集及其他邮品在1954年李过世前后,都被上海邮商收购而去.剩下邮票,纸币品相较差,但数量较多,除被松江爱好者零星购去少量外,其余全被李在无锡工作的女婿顾竹虹来松取去.除李,沈以外,解放前在松江再没有第三人经营过邮,币.后来松江虽有几处邮票交换点,但那都是在松江解放以后的事了,且为期都很短.
青少年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因为天真纯洁,活泼好动.记得在1943年左右,松江县中一些初中生,功课之余在学生会中爱好文艺的同学带动下,大家集资办起了一份自己的文艺刊物《青声》(后改名《新声》),不定期,32开,由当时松江县最大的印刷厂——妙严寺内的成章印刷所铅印,每期每册约50面左右,印好后分发给集资的同学阅读.办了刊物,当然要同学们大家来写稿,本来除了寒,暑假和星期天,大家天天上学见面,写好了稿子,可以当面交给分工编辑的同学,可不知哪位活泼好动的同学提出:我们再来自办邮局,稿件,刊物都由自办邮局来邮寄,当然也可以(限量)互寄信件.于是,仍由学生会发动在同学中招收"志愿者",然后成立"松江县中学生邮局",并设计了一种"邮票":高约2.5厘米,宽约2厘米,是请街上刻字店里刻的木质戳子,用红或蓝色印台手工盖在白纸上分剪而成.每个同学每学期免费获赠数枚,寄稿件,刊物,信件时在信封上贴上一枚,投入信箱(挂于学校走廊),即由志愿学生中分工邮局局务的学生负责一天两次开信箱收取,分拣,登记(无日戳)后分发给各线路志愿投递学生签收,在下午放学后两天内负责送到信封上所列地址,交收件人签收(形同挂号信).
笔者当时正在县中求学,曾亲历其事,本来还保存着一二枚这种"邮票",可一下子找不到,只能凭记忆绘成附图,希望当年老同学见到此文时,费神去找一找,看看还有没有这种"文物邮票",并请对此回忆加以指正或补充,以求更符合历史事实.
松江县中学生自办文艺刊物和学生邮局,前后约办了两个学期,随着对此"发烧"骨干学生的初中毕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刊物,邮局也一一停止活动.
1946年,松江有位青年姓许名力求,出身书香门第,父母早故,家庭清贫,为人耿直,中学后靠自学提高.是年4月一次去上海市中心路过四川路桥邮政总局时,无意中随众多群众步人参观.当走过一间挂有"集邮台"牌子的房间时,见里面挂了好些镜架,装的全是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邮票,于是走进去细看,原来都是中华邮政在抗战前后印发的各种普,纪,航,欠,包,军,储新邮票,这是邮政总局为宣传,提倡集邮活动而刚在南京(当时首都),上海两市总局特设的"集邮台".作为全国两个试点之一,邮票全按面值出售,由于当时物价飞涨,币制贬值严重,数年前印发的新邮至今仍按面值出售,简直便宜到底了.于是他就全部各买了一套,营业员就认为来了个"发烧友",要求留下通信地址,说以后会经常印发新到邮票目录,可免费寄来.还可办理邮购,所购邮票又可免费挂号寄来,服务优惠周到之至.不料,从这一天,他不经意间跨进集邮门口起,就此开始了持续至今60年的邮龄.他能至今不染烟,酒,牌,从而增强体质,延长寿命.这部应归功于集邮之益.
次年承亲友介绍,力求进入丁松江县商会工作.不久,县商会应广大商民要求,为减少受人敲诈,剥削,要求创办一份商民自己的日报《松江商报》,领导研究决定将他调入"商报社"工作,由于敬业,清正,不久即接任了编辑工作.这是晚上忙,白天闲的工作,就此给了他玩集邮更充分的时间,也就引来了商会同事老戴的关注.原来年长12岁的老戴是位集邮前辈,自幼在沪外商洋行习业时,经常接触中外来邮而早爱上集邮,又通外语.从此,力求单干有了伙伴,且为长者,前辈,因此得益不少,兴趣大增,之后影响扩大,又增加了老杨,老陈,小盛,小吴等跟进爱上集邮.同好多了,兴趣大了,就想成立一个自己的组织——茸城集邮研究会,以便互教互学.于是就在当时松江五家报上多次刊出征求会员启事,由力求积极进行筹备.他常为同好出力,义务跑腿,到市区愚园路从苏州迁沪的五洲邮票社及"市总局集邮台"等处购买邮票,邮册等.某次偶尔经过浙江中路479号,见门口挂有"近代邮学研究社"牌子,进去参观了几次,拜识了社长兼《近代邮刊》主编钟笑炉先生.先生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力求后来得以登堂人室,上楼进入先生办公室拜阅了他的个人邮册.钟师自此成了力求的集邮老师,此后每去市区必去拜访,求教,师生之谊保持20年左右,真是获益匪浅.1951年8月24日,沪上集邮界前辈44人发起筹组成立全国性的"中国集邮会",力求承钟师提携被列入发起人之一(见《近代邮刊》1951年总70期).
之后,力求又一面动员大家撰写集邮文章,"利用编辑职权"借《松江商报》副刊版刊发会刊多期,与此同时,力求还应地下党举办的"松江学习图书馆"负责人老友赵兰(赵
关于档案馆相关论文范例,与文答辩工作进度安排表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