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设计论文范例,与专科电气自动化课程沈阳相关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课程设计论文格式,关于专科电气自动化课程沈阳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课程设计及传感器及实验教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934;备齐全,学生仅仅是操作开关,记录数据,最后按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报告模式写实验报告,这种实验完全是验证性的,有时还是一种演示性的实验,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针对以上特点,2006年由孔令宇主持的校级科研课题《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综合实验台的开发》将虚拟仪器技术引入传感器实验教学,既提升了实验设备的水平,又大大节约了学校更新实验设备所需的投资,而且通过综合性实验为提高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行优势互补,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教学模式.我们在假期开展顶岗实习,效果显着.近三年,已全面地建立了一批稳定的,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陆续参加等单位承接的小型设计工作.使学生工作能力,协调能力,设计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为了跟上技术的进步,我们不定期地请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来学校为学生介绍先进的设备的使用方法,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知识,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节省了教学经费的大量投入,实现了经济,高效的办学效果.同时为了加强与社会和生产第一线的联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创造机会让教师下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实践,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到目前为止,送到生产单位锻炼,参加技术培训人.企业也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实行对外技术服务.老师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产品.从0年开始,学校竞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目前掀起了我院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潮.2-2-1理论课教学内容2-2-1-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
我院开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专业,其学生来源于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我们根据高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和生员情况,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所需要的,掌握工业中常用的各种传感器技术,测量技术,综合应用技术等内容,具备高职学生岗位所需要的"实务"能力的高素质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用仪器,能够能够
检
测
技
术
的
基
础
模
块
第1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1.1测量方法及检测系统的组成
1.2误差的基本概念
3
掌握一般检测系统的组成框图.
第2章传感器的基本概念2.1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2.2传感器的分类2.3传感器的基本特性2.4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及其发展2.5传感器的正确选用
4
掌握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及其动静态特性指标.
常
用
传
感
器
模
块
第3章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3.1电阻式传感器3.2电容式传感器3.3电感式传感器3.4压电式传感器3.5霍尔传感器3.6热敏传感器
15
掌握各种测量几何量的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测量转换电路,熟悉几何量测控所需传感器的应用和选用
新
型
传
感
器
模
块
第4章数字式传感器4.1光栅数字式传感器4.2磁栅数字式传感器4.3感应同步器4.4编码器
7
了解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第5章新型传感器5.1仿生传感器5.2光纤传感器5.3微型传感器5.4集成传感器5.5新型传感器研发的重点领域
5
了解各种新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传
感
器
与
检
测
系
统
模
块
第6章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信号处理技术6.1电桥电路6.2信号的放大与隔离6.3信号的变换
5
重点掌握检测系统的信号放大与变换电路的处理技术.
第7章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干扰抑制技术7.1噪声干扰的形成7.2硬件抗干扰技术7.3软件抗干扰技术
3
熟悉检测系统的各种干扰拟制技术.
计
算
机
控
制
系
统
模
块
第8章典型非电参量的测试方法8.1应变的测量8.2力及压力的测量8.3位移的测量8.4振动的测量8.5流量的测量
7
熟悉掌握各种测量几何量的测试方法和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第9章计算机控制测试系统9.1数据采集系统9.2典型的数据采集系统9.3虚拟仪器
3
了解传感器与计算机的接口技术.
2-2-1-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分为检测技术基础模块,常用传感器模块,新型传感器模块,传感器与检测系统模块,计算机控制系统模块共五大模块,其各模块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下:
检测技术的基础模块
重点:
误差及精度的分析和计算,
传感器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难点: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3,解决办法:
上课时将现场仪表与校验仪表的实测值作比较,以讨论的形式得到计算结果,再用多媒体演示对照.
二,常用传感器模块
1,重点:
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电感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压电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热敏性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难点
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
3,解决办法:
上课时将与章节对应的传感器带到课堂,请学生参照电路图接线,通电调试,并加上被测量,用仪器测量输出信号,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新型传感器模块
1,重点:
感应同步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编码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仿生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微型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抗干扰技术和综合应用,
难点:
仿生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
微型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
抗干扰技术和综合应用,
3,解决办法
影响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是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气干扰,以及系统结构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制造工艺和外部环境条件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放电噪声,高频振荡噪声,浪涌噪声.干扰源产生的干扰是通过耦合通道对微机测控系统发生电磁干扰作用,噪声的传递几乎都是通过导线或者通过空间和大地传递的.电容耦合方式电磁感应耦合方式辐射耦合方式影响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是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气干扰,以及系统结构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制造工艺和外部环境条件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放电噪声,高频振荡噪声,浪涌噪声.干扰源产生的干扰是通过耦合通道对微机测控系统发生电磁干扰作用,噪声的传递几乎都是通过导线或者通过空间和大地传递的.电容耦合方式电磁感应耦合方式辐射耦合方式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信号调理电路及传感器与微机接口技术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应用基础,并初步具有检测和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本2-2-2实践(实训)课教学内容2-2-2-1课程目标及设计思想
1,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信号调理电路及传感器与微机接口技术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应用基础,并初步具有检测和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本课程教师指导方法常规实验教学(学时)
2,综合性创新型实验(学时)提高性实验设计,选做内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实验训练(学时)
具体包括:根据给定设计要求,确定检测系统的初步方案,选择传感器,设计信号放大调理电路(要求利用protel绘制的相关原理电路及PCB板电路),设计与微机的接口电路(要求提供原理电路图).通过设计,使学生受到如何进行检测系统方案设计的初步训练,并初步具有检测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为今后测控系统的设计,研制打下基础.
2,教研组根据教学要求,精心编写并正式出版了本课程实验教材《传感器实验教程》.教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适应了实验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3,结合校级科研课题,自行研制了基于虚拟技术的传感器虚拟仪器实验仪,改进了实验方法,提升了实验水平,完成了综合性实验,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4,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之中有:在生产一线应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开放性实验,网络教学
关于课程设计论文范例,与专科电气自动化课程沈阳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