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专业硕士学位基本数据表,专业学位硕士就业栏目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
本论文是一篇公共管理有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关于专业硕士学位基本数据表,专业学位硕士就业栏目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公共管理及社会实践及经济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公共管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0;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MPA学位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克服以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弊端.本篇论文网址 http://www.sxsky.net/xie/070390127.html
摘自《中国MPA》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7-300-03843/G.814关于下发《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2016-12-19)
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促进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顺利发展,切实保证培养质量,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修订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意,现将该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下发至各单位,请认真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修订本单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于2016年3月31日前报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附件:1,《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附件1: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立的.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二,招生类型及报考资格
招生类型分为"全日制"和"在职攻读"两类,"全日制"学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在职攻读"学生通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招收.
报考资格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当年有关文件为准.一般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三年(含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入学的学生可以选择"脱产"或"非脱产"方式进行学习.具体学习方式,可以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学习年限为2至4年."非脱产"学习年限一般不少于2.5年.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学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核心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四方面基本模块.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7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社会实践为2学分.课程学习中,每个学分学习时间不少于16课时.
1.核心课是学生必修课程."核心课程目录"共列12门课,其中,"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和"外国语"为学位教育必设课程,"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是本专业必设核心课程,其他核心课程,由各培养院校从"核心课程目录"中选择开设.
核心课程目录
序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建议最低学分1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学位教育必设22外国语学位教育必设23公共管理专业必设34公共政策分析专业必设25政治学选设26公共经济学选设37宪法与行政法选设28非营利组织管理选设29公共伦理选设210社会研究方法选设211电子政务选设212公文写作选设22.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公共管理学科范畴,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公共管理事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自行设计和设置.
3.社会实践时间为三个月.社会实践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结束后,学生须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对于社会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由各培养院校自行制定,总体上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素养和能力.各培养院校应安排缺乏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到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机构进行社会实践.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公共管理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 大学生适用: | 本科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7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资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资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五,师资队伍
各培养院校应逐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即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
专职教师队伍是指本校编制内的全职教师.担任核心课的教师应为专职教师,并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每门核心课程原则上配备至少2名教师,同一名教师原则上不应作为不同核心课程的核心成员.兼职教师队伍要在专业方向课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专业方向学生培养的兼职教师原则上应不少于专业方向师资队伍的三分之一.各培养院校应选聘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中高层领导干部担任兼职教师,并且确保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各个专业方向必须有明确的师资团队承担教学任务.
六,教学形式
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讲授,研究,案例分析,体验,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选题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特别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相关的问题展开论文研究.学生应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或改进管理的措施.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经过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完成.其中,论文开题时间应至少在答辩前半年进行,论文正文字数应在2万字以上.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社会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九,办学环境
各培养院校应为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与其他在校学术型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办学环境和学习条件,包括硬件设施,教学投入,学习保障,后勤服务等.同时,根据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特点,应特别注意加强案例分析和研讨所需相关设施的建设.
附件2:
关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若干问题的说明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以下简称MPA)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而制订的.
我国自1999年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以来,MPA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建立了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为我国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MPA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公共管理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基于MPA教育十年的经验总结,经过多次充分调研,制订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供MPA培养院校制订具体培养方案时参照.
一,关于培养目标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主要为党政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中包含着很高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意志品质要求,体现着鲜明的公共性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握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公共管理专业教育要紧密结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特别注重培养公共管理人才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突出专业学位的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满足特定社会职业需求,创造性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才为目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实践领域的高层次开发应用型人才.
二,关于招生类型及报考资格
1.招生类型
招生类型分为"全日制"和"在职攻读"两类.
"全日制"研究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可以转户口,调档案,毕业时颁发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在职攻读"研究生通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招收.不转户口,不调档案,毕业时只颁发学位证书,不颁发毕业证书.
2.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一般要求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并具有三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具体报考资格和考试科目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当年有关文件规定和各MPA培养院校当年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3.录取
主要依据考生参加全国考试的成绩和复试(含面试)成绩,并结合考生的工作业绩择优录取.具体细则以各MPA培养院校当年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三,关于学习方式与年限
被录取的研究生可以选择"脱产"或"非脱产"方式
公共管理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专业硕士学位基本数据表,专业学位硕士就业栏目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