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写论文— 范文

分数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分数有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分数及图书馆及质因数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分数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式,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可以列算式求面积,如果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或高)时,可以列方程求高(或底).第16题给出了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把已知的摄氏温度换算成华氏温度,只要列算式计算,把已知的华氏温度换算成摄氏温度,列方程解答比较方便.学生一旦获得这些体会,就不会把列算式与列方程绝然对立,而是把两种解题形式有机联系,灵活使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单元《整理与练习》(P20)里的"探索与实践",设计了在画图操作,探索规律,猜数游戏等活动中应用本单元教学的方程知识.

(二)折线统计图

本单元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够看懂折线图中的数据内容,并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够在提供的方格纸上画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态势.

内容编排:

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例1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一组数据(P21)

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表示两组数据(P23)

新旧比对:

一,内容的合并:新教材把单式折线图和复式折线图安排在同一个单元里教学.

在教学单式折线图以后立即教学复式折线图,是考虑到学生已有单式条形图与复式条形图的基础.我们知道,虽然条形图和折线图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条形图呈现数据的思想方法与折线图仍然有本质上的一致,学生已有的利用直条表示数据的经验可以变式应用于折线统计图.所以,具有同时学习单,复式折线图的条件.而旧教材是在四年级下册学习单式的,五年级下册学习复式的.这样时间相隔比较旧,学生的学习经验比较难调动.

二,素材改变:选择有意义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教学折线统计图.

对小学生来说,有意义的统计素材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相对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现象和事实.因为感兴趣的素材应该是他们喜欢的,比较熟悉的现象与事实,有助于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热情.原教材是选取的青岛和昆明两个城市的降水量作为例题的素材,而新教材例1是用折线图表示一名儿童从6岁到12岁身高的变化情况,"练一练"则用折线图表示学生自己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例2用复式折线图分别表示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的保温性能,"练一练"则用复式折线图分别表示陶瓷杯和陶瓷碗的保温性能.练习四里的素材更能吸引学生,有表示病人的体温变化的折线图,表示风信子的根和叶生长情况的复式折线图,有表示某商场去年各月销售电冰箱数量的折线图,有比较两架模型飞机飞行时间与高度的复式折线图,有比较我国上海市和澳大利亚悉尼市2016年各个月平均气温的复式折线图等

三,练习的对比与思考:

在练习四(P25-26)里增加了第1题,第4题目的是巩固单式折线统计图.增加的第3题,进一步巩固前一单元的方程.练习四里的题围绕折线统计图设计,使用这些练习题要注意三点:

第一,练习的主要力量应放在观察统计图的上面,提取并利用图中的数据信息,解决或回答一些问题.这样的练习题占大多数,有四道之多.

第二,适当进行画图练习,且都在方格纸上进行.第6题已经给出统计图的标题以及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只要画出表示各个数据的点,并连成折线.第7题在教科书附页里的方格纸上画一周各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可以仿照第6题的平均气温统计图进行.教学应提醒学生按步骤画图:写出统计图的标题,简明指出统计图的内容,标注画图的日期,写出相应的年,月,画出折线图的横轴与纵轴,在横轴上表示一周的各天,用纵轴上的一格表示1℃或几摄氏度,规定图例,用不同的线分别表示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先描点,再连线.即画出表示各天最高气温的点,连成折线表示其变化情况.一周最低气温的折线也要这样画.

第三,在练习数学内容的同时,了解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第1题用折线图表示了病人体温"上升——下降——趋于平稳"的过程,正常人的体温在37℃左右.第2题用复式折线图表示了植物一般先长根,后长叶,根和叶都逐渐生长,慢慢变长.第4题用折线图表示了家电商场一年中销售电冰箱有旺季和淡季,有节日的月份销售量通常大些.第5题用折线图表示了模型飞机的飞行过程,先是高度上升,达到最高点以后就逐渐高度下降,有时会有一段时间水平飞行.第6题的折线图能看出一年中上海市气温较低的那几个月,悉尼市气温较高,这是因为上海在北半球,悉尼在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天,南半球是夏天.

(三)因数与倍数

本单元着重教学自然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求各个自然数的因数与倍数,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与公倍数.显然,这些知识能丰富学生对自然数的认识,而且为教学分数的约分,通分作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内容编排:

全单元一共编排十二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因数和倍数的含义(P30)

例2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P30)

例3从小到大列举出一个数的倍数(P31)

例42和5的倍数的特征(P32)

例53的倍数的特征(P33)

例6质数和合数的意义(P37)

例7质因数的意义(P38)

例8分解质因数(P38)

例9公因数的意义(P41)

例10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P42)

公倍数的意义(P43)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P44)

新旧对比:

一,内容的增删:例7(P38)质因数的意义,例8(P38)分解质因数是新增添的内容.随后安排的练习六是巩固因数和倍数,2,3,5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以及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由于新教材中对倍数和因数的所有相关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单元,所以在单元末尾安排了整理与练习,系统整理与复习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以便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增添了探索与实践第13题(P49)探索9的倍数的特征,以扩充学生对一些特殊的数的倍数的特征的经验积累.第14题探索1到15这些自然数与3的最大公因数,并二维方格图上描点,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这些数的特点.新教材删除了在你知道吗中介绍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顺序的调整: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教学安排调整了顺序,旧教材是先教学公倍数再教学公因数而新教材是先教学公因数再教学公倍数,为什么这样调整我的理解是便于进行结构化教学,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教学具有相同的结构和板块.而找因数要比找倍数更复杂些,这就意味着公因数的教学相对于公倍数来说要稍微困难些,放到前面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公因数的基础上,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下一节课采用同样的结构进行教学,就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便于学生学会学习.

三,练习的对比与思考:练习七(P45-46)中的练习是由旧教材中的练习四和五精简改编而成的.其中新增添了第2题第10题和你知道吗第8题是原教材第10题改编的,由原来的一问改成了两问符合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降低了思维的难度.第11,12中的数据也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在兼顾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的基础,数据稍大了一些.

其中例1到例6我们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主要阐述例7到例12的教学.

教学建议:

(一)

教学例7(P38)可以让学生"看"给出的两个乘法算式,"识"乘法算式的因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读"教材里关于质因数概念的介绍,"想"质因数的概念内涵,"找"乘法算式里的质因数.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质因数概念,体验质因数概念的本质特征.练习六第4题(P39)为辨别因数与质因数而设计安排,35等于5×7里,5和7都是35的质因数,27等于3×9里,3是27的质因数,9只是27的因数,不是质因数.

2.分解质因数是应用质因数概念的推理过程.

把一个合数写成两个或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叫作分解质因数.如果被分解的合数不是很大,一般通过口算来分解质因数.

例8(P38)教学分解质因数,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即什么是分解质

1 2 3 4 5 6 7 8

分数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写科技论文

怎么写物理论文

怎么写高考满分作文

如何写数学建模论文

如何写地理论文

如何写数学论文

撰写科研论文

议论文作文怎么写

博士

论文撰写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