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相关论文例文,与硕士生文答辩报告书,答辩报告书相关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老师相关论文提纲,关于硕士生文答辩报告书,答辩报告书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老师及博士生及神经科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老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016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感想
序言
2016年5月下旬,本课题组分别有3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进行了学位论文答辩.先后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张厚粲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彭聃龄教授,朱朝喆研究员,宋艳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魏景汉研究员,罗劲研究员,李娟研究员,北京视觉与脑认知研究中心主任赵伦教授等参加了答辩会.博士生中有2名属于延期一年答辩.博士生在正式答辩前进行了规范的预答辩,所有研究生在答辩前都先后进行了2-4次的模拟答辩.但是,正式答辩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不少常识性的问题.为此,在答辩结束后,请所有答辩的同学和所有课题组其他参加答辩会的同学,就答辩过程中的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想,希望对各位成员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为人处世都能有所启发.我个人的感想更多,留待日后梳理.看了各位成员所写的感想,觉得有必要集结在一起发给大家,便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周仁来
2016-6-3
rwrw.bnu.edu.
本次答辩的感想——陈思佚
态度
做学问,当有"孤往精神".学术贵在专一,曰用心专一,曰用情专一.我觉得要赋予学术以一种与生命同价的内在的神圣性,如黄侃说:"学问文章,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远大为贵",如熊十力说:"做学问,要像战场上拼杀一样,要义无反顾."只有靠这样的精神,即使手头上有许多其他事情需要做,但是心中的信念一定不动摇,一定要以自己决心要做的研究为主,不怕困难.一个好的学者,应心中有事,意中有人,眼中有泪.心中有事,即应深知人生责任所在,意中有人,即服膺在本专业登峰造极的人物,眼中有泪,即魂牵梦绕,喜怒哀乐,惟在名山事业.心中有事,意中有人,眼中有泪.
继续地专心致志,确定了领域就要专一,不东一下西一下,始终如一,但是却要关心目前相关的前沿.术业有专攻,"少则得,多则惑".专注,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咬住青山不放松,建立并不断巩固自己专业领域的根据地,自然能够在本专业掌握话语权,取得他人无法取代和难以超越的成就,在学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努力摒弃浮躁情绪,每日静下心来看书,看文献,思考,总结.日积月累便有所得.
行动
一个"好的"问题基本上决定了论文的质量.而一个好的问题不仅在于它的现实价值,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的程度,这决定了这篇论文的深度.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步一步去论证,每一步需要怎么去做,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我这么做有可靠性吗能够说明问题吗不断地反问自己,然后确定自己是否在一个正确地方向上前进.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老师类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电大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92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技巧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技巧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师兄师姐的答辩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首先,开题答辩很重要,感觉许多开题答辩存在的问题,在结题时依旧存在那些问题.在开题答辩时就要好好地琢磨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改进实验.许多基本的技术问题如果出错,会显得自己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自己的实验不负责任.
做研究要踏实,一步一步的来,文献功底深厚,深刻理解文献,总结文献中的问题.在实验技术上不要盲目跟从他人,要寻求最客观和可靠的手段,多寻求老师们的意见.将方法做到可靠,才能对数据结果有保证.
做研究要不断地静下心来思考,整个研究应该像一个故事那样前后连贯,突出主旨.
成长
我把做研究的过程看做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自己伴随研究成果一块儿成长,从孕育,出生,到长大成人.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熟.所以眼界在开阔,思想在丰富,见解在加深.那么自己所孕育的成果也应该呈现出自己所成长的表现,表现出深度,富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不一样的感觉,又显得丰富和具有内涵.这是我所期望的.这样的成果才是一份能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2016年毕业答辩观后感
原琳
连续两天的毕业答辩,答辩人不同,研究内容不同,技术方法也不同,但是在我看来,有一些问题却是类似的.
首先,从文献综述来看,文献综述的量还是不够的,因此所研究问题的意义和创新性容易被答辩老师所质疑.文献综述中,如果把相关文献都齐备的归纳总结,那么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必定一目了然,也就无庸置疑了.
其次,研究方法上,大家也有些共同的问题.在提出所欲研究的问题之后,恰当的研究方法对于证明问题更为重要.我所指的共同问题,不是某个研究中一个方法上的漏洞,而是大家对于研究方法的态度.我们课题组有个习惯,大家在实验编程,仪器和软件的设置时,习惯性的师妹问师姐,参数设置代代相传,大家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自己研究的具体条件和特点,更没有在实验前查阅相关文献,或者咨询权威专家.印象很深的是,有同学答辩时,在老师问及为什么要用AC记录时,回答说因为他用的是某师姐的模板.这不禁让我想到在最近和睿哲一起做的幼儿园的ERP实验中,我也是直接使用的睿哲设置好的模板,而并未根据我和她实验的差异,考虑并重新设置适合我实验的参数.如此这样,我们课题组便一人错,人人错.大家都觉得别人这样做了,我也可以这样做,却造成了日后论文难以纠正的硬伤.以后的研究中,实在是应该注意.
最后,在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总结上,多位同学被提出看似有很多的结果,但是却无法证明一个有意义的实际问题.换言之,几个子实验的结果并没有层层递进,互相补充,围绕一个问题得出一个整体的结论.我认为,一方面是大家总结实验结论的语言技巧不够(注:实际上是结论的综合分析和理论凝练不够),没有将一条一条的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并上升一个高度.另一方面的原因似乎更重要一些,即在最初的问题提出时,就不是整体的思考研究思路,而是想到一个实验就先做一个,然后再想到一个就再做一个.这样做在发表论文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作为学位论文,却感觉逻辑连接不严密,甚至有些牵强,本就不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研究,也就很难在做结论时就一个实际问题来进行了.
以上是我听这次答辩的一些感觉,希望自己日后的学位论文中加以注意.
参加08级硕士毕业答辩有感
华弥之
由于周四上午博士毕业答辩我有课未参加,因此主要谈谈周五上午参加硕士毕业答辩的感想,主要有以下五点:
感想一,关于态度与准备
首先想表达的是,真的很欣赏师兄师姐在正式答辩中表现出的流畅的表达与沉着的应对,包括PPT的制作也比预演时有了不少改观,这也印证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往往在正式场合会超水平发挥的规律.究其原因离不开两点,一是更为认真的态度,二是更为充分的准备.相比之下,也许每周组会上的报告就往往是很匆忙地准备后草草地展示一下,虽然这确实锻炼了短时高效准备报告的能力,但就大家在正式场合的发挥来看,我们课题组成员的潜力非常大,我想如果每次组会都抱着这次答辩的这种态度来准备,相信潜力会有更大的挖掘,并且最终毕业答辩前
老师相关论文例文,与硕士生文答辩报告书,答辩报告书相关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