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方面论文范本,与社会学文提纲湖北,社会学文提纲2016年相关论文下载
本论文是一篇文化方面论文下载,关于社会学文提纲湖北,社会学文提纲2016年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及社会学及人际关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digital-divide-workshop/2-2.全球数位落差研究,刘燕青,南华大学社会所研究生mail.nhu.edu.tw/~society/e-j/26/social/26-08.
数位落差nii..tw/t/info/Report/20020305_1.
七,虚拟社群
Rheingold(1993)认为虚拟社群是一种社会的集合体,它的发生来自於虚拟空间上有足够的人,足够的人们情感以及人际关系在网路上长期发展.
Hoffman(1996)认为网际网路是一种动态分散式的超媒体(hypermedia)网路系统,它提供多对多(many-to-many)的多媒体交谈环境,让使用者对使用者或对机器,直接透过网际网路上的沟通媒体进行沟通与互动.由於网路上沟通互动频繁,久而久之,一群同好便会形成一个网路讨论虚拟社群,此种电脑网路所形成的虚拟社群,打破了传统以地域性为核心的社群构想,形成一种基於资讯分享与情感支持的专属网路虚拟社群文化.
苏芬媛(1996)网路上虚拟社群的形成,在於不同使用者对网路有「虚拟实境」的感知,且意识到这个虚拟实境中有他人共同存在,它们共享着一套社会规则,语言,称为虚拟社群.
Romm(1997)提出虚拟社群(virtualmunity)为一群人们藉由电子媒体相互沟通所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Baym(1994)认为虚拟社群是在以下四种沟通过程中产生的:
(一)社群中创造不同意见表达与沟通形式(FormsofExpression)
由於电脑沟通媒介以文字为主,所以无法表示沟通双方的情绪或是表情,於是社群内就产生一些特殊的符号形武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笑脸的符号是:),不高兴的符号是:(等,
(二)虚拟社群中个人的身分(identity)也是社群能够存在的要素之一
在网路上,因使用昵名方式建立成员在社群中的身分,成员之间彼此很难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而身分的认定则是经由讯息中的称呼,签名档,角色的扮演,以及文章中的自我揭露,在长时间沟通下,所建立於社群中的个人身份,并为其它成员所接受,
(三)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relationship)
虚拟社群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型式,有些是原本在真实世界中就认识的,有的则是透过电脑媒介,例如:讨论群,电子公布栏(BBS)和聊天室中所建立的关系,
(四)建立行为规范(BehaviorNorms)
在使用电脑沟通的媒介上,管理者与使用者会建立一套管理社群的行为规范,用来控制不适宜出现的内容,
八,影响网路使用者参与虚拟社群的因素
在网际网路尚未兴盛的1980年代,对於虚拟社群(virtualmunity)的研究,都局限於公司内部的虚拟组织(virtualanization)范围,且以负面(negative)角度来进行研究,例如:系统使用介面不友善,人员抗拒改革,保守态度等,探讨为何组织成员拒绝加入虚拟社群.Romm(1997)整理过去学者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一套整合型的虚拟社群三阶段模型,其中第一阶段是描述何种变数会影响人们参与虚拟社群,分别为:
(一)技术(technological):很多早期研究发现,电子邮件操作更具友善性(friendliness),将可让更多使用者去采用它.电子沟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虚拟社群形成的基本要素,因此媒体技术的操作性(operational),弹性(flexible),易用性(easeful),可靠性(reliable)及容易了解(accessible)等特性,将会影响使用者参与虚拟社群的意愿.
(二)动机(motivation):Romm指出过去的社群研究都倾向负面角度,如人们的保守主义,抗拒改变,认知风格矛盾等,使着虚拟社群的形成更具因难,且研究范围局限於组织企业内部的社群活动.对於网际网路所形成的虚拟社群,张绍勳(1998)以大台北地区800位网际网路使用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使用者参与虚拟社群的动机,其结论出五点为(1)归属/自我实现(2)增广见闻(3)休闲娱乐/好奇(4)人际沟通(5)交换解决问题.
ArmstrongandHagel(1996)认为动机的产生,来自於一些诱发的因素,人们在虚拟社群内,藉由互动沟通,彼此之间创造出一种互相依赖和了解的气氛,而互动沟通的基础,主要是基於人类的四大基本需求:兴趣,人际关系,幻想及交易.此四大需求即是诱发的因素,亦即人们为了满足本身需求的动机,详述如下:
兴趣(interest)
很多早期的虚拟社群都是建立在兴趣上面.此种社群主要是结合对某一特殊兴趣的议题或事物而形成,强调高度人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例如运动,娱乐或旅游度假等.很多人则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例如投资理财,产业趋势,专业公会等.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
人生各阶段有不同的遭遇与经验.虚拟社群为这些具有共同人生经验的人们制造相遇相知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而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人们基於事业经验,维系生活,交友,人道关怀,爱心付出,社会道义等关系为出发点,例如:社会福利义工网站,疾病论坛,男女交发园地,慈善网站等即是.王嵩音(1997)针对原住民网路新闻讨论群研究结果显示,成员参与虚拟社群动机中,以『社交』的强度最强,正说明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需求会促使虚拟社群的发展.
幻想(fantasy)
人们有无限的想像空间,可以随心所欲「扮演」不同角色,创造游戏构想及线上交谈,达到消遗娱乐的目的.早期出现的是一种模仿「地牢与恐龙」的角色扮演游戏,称为MUD(Multi-UserDungeons),後来演变成复杂精致的「多使用者空间」(Multi-UserDemensions).MUD是一种有组织的网路角色扮演游戏,参与成员可在游戏中扮演奇幻角色,例如:至高无上的国王,巫师,精灵,武士等,然後跟其他角色互动.苏芬媛(1996)针对MUD所做的初探性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者参与MUD,除了「消遣娱乐」之外,还有四项更深层的动机因素:
A.自我肯定:释放无比想像力,并证明自己聪明机智,B.匿名陪伴:以不同於真实世界身分的行为模武和别人来互动,C.社会学习:把MUD当做是一个小型社会,在里面可以有一些社交性活动,D.逃避归属:可以摆脱既有的社会规范,自由自在地在MUD做一些平常想做,但现实社会规范不容许的事.
交易(transaction)
Butler(1998)指出社群参与者在线上交换资讯的行为,在广义上来说,是为了满足「交易」的需求.通常使用者在进行线上交易决策之前,会利用网路收集相关资讯.因此,相关交易资讯提供者(例如:虚拟中间商,智慧型代理人等)在目前纷纷出笼.此种交易资讯的集合,强调高度互动,特定与非传统的特质,然而,因受限於网路交易安全与法规,以及无法众集足够的买卖双方,导致满足此类交易需求还有一段距离.但只要社群成员对某种产品具有高度兴趣,不仅社员可以向卖家沟通,同时社群成员可以彼此交换购买经验,将可取集一群买主与卖家,形成一个以交易为主的虚拟社群.
任务(task)Romm在影响人们参与虚拟社群的「任务」因素上,特别强调资讯丰富理论(richnesstheory).在特定任务之下,会选择何种型式的沟通媒体,已经牵涉到沟通媒体所承载的资讯量(informationcarryingcapacity),例如(同步沟通)可得到立即回馈,具有较高的资讯丰富性.
系统(system)
Romm所指的系统影响因素,主要是探讨组织环境,结构,文化及政治导向理论(Collectiveleveltheories),较偏向社会规范影响而非个人认知的选择.
(资料来源:虚拟社群的概念与内涵,王璿,南华出版所研究生,mail.nhu.edu.tw/~society/e-j/35/35-22.)
参考书目
Bainey,KenhR.IntegratedITprojectmanagement:Amodel-centricapproach.
Norwood:ArtechHouse,(2004)
Carey,James,W.CommunicationasCulture:EssaysonMediaandSociety.New
York:Routledge,(1992).PARTIITechnologyandCulture.
李希光.孙静惟主编.下一代媒体:来自清华园的思想交锋.广东:南方日报
出版社,(2002).第九章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页100-119,第十章新
旧媒体的交锋,页120-154.
顾敏.网站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创新.台北:扬智文化,(2003)
风云媒体工作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文化方面论文范本,与社会学文提纲湖北,社会学文提纲2016年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