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方面论文范文集,与网上购买文证券投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信息化方面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网上购买文证券投资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信息化及管理系统及青年教师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信息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时在近几年里优化外聘人员数量,将用工总数予以控制.3,关于外聘人员的加班费问题,目前我校执行的外经贸学人字[2007]182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聘人员及临时用工管理暂行规定》中第八条规定,"各单位外聘人员及临时工的工作时间要符合劳动法的要求,加班费的发放要严格执行劳动法中规定的标准",以及2016年修订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聘人员管理办法》(2016年重订征求意见稿)中的第五部分薪酬待遇也明确规定,"各部门外聘人员的加班费由所在部门支付,发放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加班费标准执行."后勤管理处不应简单将外聘人员与在编人员的加班费定为统一标准.对于特殊工种的特殊工作时间,应在招聘时明确说明,在合同中以书面形式明确约定,并做好考勤记录,避免不必要的劳动纠纷.
4,关于外聘人员社保卡不能及时发放的问题,我校已向劳务派遣公司多次提出,要求朝劳综派遣公司以明细的形式核对相关数据和实际金额,并将因朝劳综统计有误而产生的额外费用退还我校.同时,人力资源处正在针对《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关于派遣公司的相关规定,与朝劳综公司进行沟通,今后将就相关惩罚措施纳入到合同当中.
(六)提案编号:7--9
提案摘 要:后勤队伍稳定与建设问题
后勤工作涉及学校"医,食,住,行",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保障.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后勤保障,一流的后勤保障需要一流的后勤队伍,为给学校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我校也需要一只素质较高,且稳定的后勤队伍.经过调研和反复梳理,2016年核定出后勤集团55个核心岗位.但由于后勤队伍底子薄,后勤队伍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缺乏.后勤现有在编正式职工116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仅32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仅1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仅12人.后勤服务集团下属办公室与6个中心,共设有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正职11名(正科级),副职10名(副科级).在这些后勤中层管理人员中,具有技师等级者仅6名,具有中级职称及以上者仅6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10名.
同时在目前后勤非在编442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仅24人,其中本科13人,中级职称以上仅1人,没有技师等级人员.
2,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后勤现有在编正式职工116人的平均年龄为51岁.后勤集团21名中层管理人员中(正科和副科),平均年龄也是51岁.11名正职中,男性9名,平均年龄53岁,女性2名,平均年龄45岁.10名副职中,男性8名,平均年龄55岁,女性2名,平均年龄44岁.
3,"青黄不接",后备力量不足.学校人力资源处2016年以来给予大力支持,分别于2016年,2016年各引进1名硕士研究生,2016年拟引进2名硕士研究生,2016年调入2名中级职称的医生.但目前后勤40岁以下的在编人员仅11名,本科及以上人员仅6名.其中工人5名,没有技师等级人员,干部6名,4名为中级职称人员(2名为校医院医生).
而在集团目前的442名非在编员工中,40岁以下的人员有228名,但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有10人,具有中级职称者仅1人.
4,非在编员工缺乏明确的晋升渠道.后勤非在编员工数量庞大,承担着后勤的大量工作.在后勤55个核心岗位中,目前有10个岗位由非在编员工担任,非在编员工没有任何晋升渠道,即使处在核心岗位的非在编员工目前也是以劳务派遣方式签订合同,严重缺乏归属感,另外,目前在校工作满8年的后勤非在编员工有80余名,他们有的在核心岗位上,有的在管理岗位上,有的在技术岗位上.由于目前学校对非在编员工只有劳务派遣一种用工形式,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对工作满8年的外聘员工要进行清退,对后勤队伍的稳定直接造成影响.
5,用工形式单一.今年1月,《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出台.规定"用工单位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而且"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由于我校目前只有劳务派遣一种用工模式,同时随着后勤人员的老化与逐步退休,为做好后勤保障,后勤很多关键岗位(包括技术岗,管理岗)的工作只得由非在编员工承担.以2016年底人员数量为例,我校在编员工1600余人,按照法律规定,劳务派遣员工数量不得超过177人.而后勤服务集团非在编员工目前有442人,大部分为劳务派遣,部分为退休返聘人员.
建议如下:
1,学校继续给予大力支持,每年给后勤引进1-2名硕士研究生人员.
2,灵活非在编员工用工形式,给非在编人员的晋升"开口子".实行无固定期限合同,人事代理等多种渠道的用工形式,制定相关条件,设置一定的门槛,拓宽非在编骨干员工的晋升路径,使其能够享受在编员工的待遇,并有希望"进入编制",保证后勤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人力资源处回复:已经落实.
后勤队伍是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学校历来重视后勤队伍建设,每年在党政教辅人员招聘中,都积极为后勤部门招聘人才.近五年,后勤部门引进事业编制人员8人(含校医院专业技术人员5人).但是受教育部人员队伍比例限制,后勤队伍中的工人比例要求是逐年递减,而且要逐步社会化.目前,在后勤队伍中已实现了多种多种用人方式,劳务派遣员工占很大比例,此外还有退休返聘员工,如何规范用工,降低用工风险,提高用工效率是我处和后勤部门下一步需要配合解决的问题.对于符合我校进人标准,又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非事业编制人员纳入事业编制,学校已经按照进人程序试点实施.
(七)提案编号:7--10
提案摘 要:关于专职教师科研年度考核改为聘期考核的建议
2016年,人力资源处经过认真周密的调研,出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专职教师/科研人员年度考核暂行办法》等五个文件,解决了我校教师人事管理中的多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该项举措深得民心.欢庆之余,我们有一个建议,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专职教师/科研人员年度考核暂行办法》中的科研考核由年度考核变为聘期考核.
《考核暂行办法》中规定,A,B类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考核按照年度考核.如B类副教授,实行年度考核,每年须发表1篇CSSCI论文或3篇公开发表论文或1篇公开发表的国际期刊论文.如果实行聘期考核,则要在三年内发表3篇CSSCI论文或9篇公开发表论文或3篇公开发表的国际期刊论文.初看起来没有大差别,但如果一位老师第一年,第二年都没成果,第三年完成三倍科研量,按照《考核暂行办法》规定,前两年的科研考核视为不合格.因此,我们认为,年度考核不如聘期考核合理.理由如下:
1,年度考核不符合科研规律.科学研究是一个渐进而有起伏的过程,任何人不能保证一直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十足的灵感,真正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都需要长期艰苦的前期努力,而一旦成功,则可能出现短期内多项成果的完成.从当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建设时限来看,一般都认为三年是比较合适的科研周期.按照三年聘期来考核则比较符合科研规律.
2,学科间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大差异.应用性学科由于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因此相对而言出成果略快一些,而基础性学科与现实生活相对较远,出成果的时间相对要慢.因此,即便是部分应用性学科认为年度考核没有压力,也应该考虑基础性学科的实际情况.据调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人文学科都施行聘期考核,可供我校参考.尤其北京师范大学,据说原来也是实行年度考核,后来改为聘期考核.
3,年度考核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我校教师发表高层次的科研论文.众所周知,当下写论文难,发论文更难.很多老师不是没写论文,而是苦于发表渠道不畅,或在排队等待发表,而这都需要时间.对于没有多少资源的普通教师而言,一篇论文从完成到发表可能需要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迫于年度考核的压力,本来有可能发表在高层次刊物上的文章,现在就可能发表在普通期刊,本来可以花时间撰写一篇精品,现在就可能放弃而写三篇短平快的小文章.如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一部分教师科研潜力的发挥,不利于我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实行聘期考核,则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4,实行聘期考核并没有降低科研要求,三年的科研成果总数没有变化,实际上高层次成果还应该有所增加.既不违背考核的初衷,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聘期考
关于信息化方面论文范文集,与网上购买文证券投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