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纭争背后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跨学科类有关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纭争背后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跨学科及学科及旅游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跨学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逻辑的概念结构,具有可由经验检验的特定表达方式,尤为重要的是具有方法上的不可还原性(irreducibility,即库恩提出的“不可通约性”).美国学者金和布朗内尔(King&Brownell)认为,学科标准包含着“一种研究方法”、“一个概念结构”、“一块研究领域”,这些与其他学者的观点大同小异,不同的是他们还认识到学科中同样需要“一个共同体”、“一个交流网络”、“一种传统”、“一套特别的价值观和观念”.随着库恩(Kuhn)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paradigm)这一范畴,学者们开始用是否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范式”这一依据来判断学科成熟与否.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为科学共同体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是一组对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共同承诺.此后,库恩又建议用“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一词代替含义比较泛化的“范式”,并界定其中4种重要成分:“使用公式和逻辑形式来表述的符号概括”,“共同体共同享有的信念即范式的形而上学部分”,“存在个体差异的共同体成员不可能以相同方式享有的共有价值”,以及“实践中涉及工具、经验等的具体范例”.国内学者在借鉴这些学科理论基础上,将构成学科的基本条件总结为4要素:组织机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和研究规范.
从上述各项标准来衡量,旅游似乎还不足以成为一门学科,可能仍处于前学科或“前范式”(pre—paradigmatic)阶段.以中国为例,尽管旅游研究人员的群体规模已经很大(在组织机构的规模上,截至2011年,全国有505所普通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表于学术期刊的论文也越来越多,但人们依然不敢断言已经走进了一个统一的“旅游学科”.就知识的实在性而言,在最基本的“旅游”这一“元概念”上,人们还存在着分歧:“旅游是指人的活动,还是人的活动所引发的现象和关系?”由此产生的概念逻辑也比较混乱,旅游内涵无限“泛化”,旅游研究成了其他学科概念的“跑马场”和“领养儿”.揣博也正是认识到旅游研究中的很多概念“都是在别处产生的,只是被情境化或延伸到了旅游的维度”,故而放弃了对旅游的学科化诉求,转向了旅游的知识社会学这一意义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加拿大学者艾科特纳(Echtner)和贾马尔(Jamal)在阐述旅游的“学科困境”(disciplinarydilemma)时,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在每一个‘学科基质’之中,旅游都只将继续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主题.目前这种情况下,旅游研究很难建立自己独特的范式.”如此看来,强调旅游是一门学科似乎的确有某种“情绪主义”,甚至悲情色彩.
尽管如此,但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领域(在笔者看来,由于旅游世界的客观存在,因此,旅游学便可由此获得其独有的研究对象),这一根本认识是可以赋予我们以学科信心的;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其明显的系统性和可见性,因此也是可以寄望共识的形成的;旅游活动的内在基本矛盾的本质揭示以及旅游“硬核”、“共核”或“基点”的可寻和知识共同体的构建,是可以加快旅游学科成熟的步伐的.换言之,即使“旅游学科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会延续到未来,但学科自觉的使命决定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命题:如果不解决旅游科学的“内在逻辑”这一问题,旅游学科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没有“内在逻辑”的科学知识自然经不住学科标准的推敲,没有内在一致性的科学知识自然也不能形成知识共同体.要认识旅游科学理论体系所需要的“内部逻辑”,就是要研究者们从旅游的种种具体的复杂现象形态进行抽象,将旅游现象“一般化”或“概化”(generalization),不断追寻“旅游何以可能”这个基本问题,恰当地从中缕析出能规定旅游本质的最抽象、最直接、最简单的“存在”范畴,以此作为旅游学科的“逻辑起点”,完成体系构建的准备工作,进而逐步展开属于旅游学科独有的严密的逻辑系统.因此,主张用现象学直观本质的方法来认识旅游现象,也是源于黑格尔所推崇的这种寻找“科学开端”的姿态.至于“旅游经济预测”、“旅游产业创新”、“旅游扶贫”、“性旅游”、“低碳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等诸如此类的旅游现象及范畴,倘若还原到根本,其实都只不过是发生在旅游世界的简单、普遍、直接、常见的“旅游体验”.针对这些范畴所涉猎的现象而展开的所有越来越具体的解释,都应当并可以显现出起点和终点的统一.在这个历程中,那些倾向于从旅游现象的包罗万象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入手并试图从社会影响、产业利益和政府决策层面来证明旅游学科的合法性的学者,他们的努力即使看上去更加间接,也终将对旅游学科这棵大树的枝繁叶茂贡献其创新性的知识.就此,韦伯认为任何有思想的探讨都不外乎出于“目的”和“手段”两方面的考虑,“要么是由于它自己的价值,要么是把它看作服务于最终希求的东西的手段”,旅游学科也不例外.遗憾的只是仍有一些学者过度缠绵于旅游知识的细枝末叶甚至因叶而障目,还有一些学者则情愿完全受交叉学科思维的操纵,甚至大有凭空超越“旅游学”而创造出一门“交叉学科”的企图.就这一点而言,这也许是一种群体记忆的迷失:人们忘了交叉学科可能只是近现代学科发展路径的一个阶段性状态或成果而已!在笔者看来,现当代社会知识爆炸背景下所发展起来的任何一个学科,都可能经历初始的单学科关注以及后续的多学科进入、交叉学科渗透、跨学科整合,直至一个新学科的最终形成.以这样的一种思想理解并引导旅游学科建设,就会少走甚至不走弯路.
三、多学科的贡献和困境
即使从旅游研究的历史来看,我们也不必再细述早期的经济学单科性介入的历史,因为二战之后的旅游研究,很快就开始“在研究路径上表现出明显的多学科渗透的学术特点”,尽管旅游在研究上仍然被肤浅地局限于“产品”视角,其中,旅游企业、政府、投资者以及当地居民被定义为生产者,旅游者被定义为消费者,从而暴露了学者们受制于某种“实证极化”(positivistpolarization)的困扰,但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重要学科的角度展开的旅游研究已经渐成潮流.旅游不
跨学科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纭争背后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