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心理援助策略相关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道路交通事故相关论文格式,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心理援助策略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道路交通事故及心理及心理辅导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道路交通事故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道路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强、杀伤力大等特点,会给受害者及其他受影响人群带来难以承受且不易恢复的心理创伤.文中论述了道路交通事故受影响人群分类、道路交通事故心理援助的要求、道路交通事故心理援助的一些基本策略及对道路交通事故心理援助的建议几个方面的内容,为道路交通事故心理援助部门和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 键 词:交通事故;心理援助;策略
收稿日期:2013-10-15
基金项目: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云南省道路交通事故心理援助管理机制研究”(云交科教[2012]187号)
作者简介:孙云(1966-),女,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截至2011年11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23亿辆,汽车保有量1.04亿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保有国.由于人、车、路及道路交通管理的相对滞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事故伤亡人数与万车死亡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高居世界前列.由于道路交通事故具有普遍性、突发性、破坏力强等特点,不仅使受害者遭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还会给受害者及其他受影响者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事故无情人有情,心理援助者需要用自己的爱心和专业技能,及时为受害者和其他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受害者接受不幸的现实,放下内心的痛苦,找到生命的意义,恢复正常的生活.
一、道路交通事故受影响人群分类
与自然灾害较大破坏范围的特点不同,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影响范围一般只是直接受害人、亲历者和救援者.交通事故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可能会给大多数受影响人群都造成长期的心理伤害;交通事故的责任者也会存在心理危机;交通事故造成的生理伤害和财产损失可能是长期性或永久性的,事故的责任人以及受害者的家属都承担着不同的心理压力.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我们一般将援助对象分为以下几种:
1.受害者
受害者包括直接遇难者、伤残者及其家属.每一次重、特大交通事故,都会造成生命的消逝或身体的伤害,伤残者可能无法接受一些身体上的残疾和无法治愈的伤患,而其他人可能亲眼目睹自己的亲人去世、受伤,这些都可能造成受害者的悲伤、沮丧甚至是绝望的心理.这时,伤残者及遇难者的家属等可能出现非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如情绪波动较大、认知障碍、异常行为等,更有甚者出现精神崩溃,表现出自残、自杀的倾向.
2.亲历者
亲历者包括经历事故但末受伤害的幸存者和目击者,以及知情者.经历事故的幸存者大难不死,心存余悸,也容易出现应激反应.身体上的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呼吸急促;过度的惊吓反射动作;虚弱感、麻木感、疲惫感、食欲改变等等.在心理应激方面,会表现出忧虑、抑郁、愤怒、易激动、缺乏安全感;有个别人甚至因亲身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而导致人格改变.路过的目击者也会因为受到惊吓而导致身心的应激反应.知情者主要是死难者和伤残者的同事、朋友邻居和熟人,当他们听到道路交通事故的经过及其造成的伤害后,也会产生同情、担忧、悲痛等应激反应.
3.救援者
救援者包括参与事故救援的交通警察、消防人员、医护人员和交通系统的职业救援人员,以及其他志愿救援人员.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会马上投入到抢救工作中去,因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看着生命在眼前消失,以及各种惨痛的场景,会使他们产生替代性创伤,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心理应激反应,如恐惧、焦虑、无助、挫败感.惨烈的道路交通事故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就能消除的,甚至在救灾结束很长时间后,会逐渐出现类似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后遗症,这种后遗症会延续很长时间,严重影响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参与救援的交通警察、道路交通管理人员、消防人员和医务人员,在完成救援工作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感到疲劳、食欲减退、睡眠紊乱、头痛、麻本、肌肉酸痛等身体症状,以及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应激症状.还有的救援者会觉得自己应该抢救更多的人,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感到软弱、内疚和羞耻,感到自己的问题与受害者相比微不足道,羞愧于诉说自己的心理压力,更无法开口求助;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难于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下降;无法休息和放松等.
4.事故的责任者及其亲属
绝大多数道路交通事故是一种人为灾害,事故的责任人无论死伤与否,都会受到心理的创伤.他们一方面内疚、悔恨、自责;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来自其他受害者和社会的谴责.最现实的问题是还要给受害者支付巨额的经济赔偿,在这些情况下,事故责任者会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自己的痛苦无法释怀.肇事驾驶员固然有义务安全驾驶,但是在有不可避免的原因或情境下,他们也会犯下错误,而他们的亲人更是无辜的.当事故发生之后,我们心理援助者也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给予他们人性的关爱,支持他们与受害者一起共同理性地处理善后事宜.
二、道路交通事故心理援助的要求
1.及时反应
重大的道路交通事故往往会对当事人造成猛烈的心理冲击,经历了事故的幸存者、受害者及其家属以及现场的目击者都会产生恐惧、震惊、慌乱、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问题.为避免这些反应的持续发展而导致心理障碍,心理援助应当及时对此做出反应,并应迅速介入其中开展工作,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这时候的心理援助的主要任务是立即处理事故后的紧急情况,并对事故的幸存者进行援助.其主要的援助为:(1)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安慰,促进交流,鼓励当事人充分表达情感和思想;(2)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攻击行为等;(3)提供适当的医疗帮助,比如简单地包扎.
2.分类分阶段进行
交通事故发生以后,要求及时地进行心理援助,但这并不意味着立刻就对受伤者进行安慰.援助人员应当根据事故后心理状况的不同,分人群、分阶段地进行.一方面,创伤本身因人而异,有些当事人的心理创伤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需要仔细地观察和评估;有的人心理比较脆弱如老人、儿童、丧亲者、致残人员等特殊群体,心理创伤可能会比较严重,需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援助.另一方面,许多事故发生后,受影响人群的心理状态也会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因此,心理援助应根据心理变化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一般心理援助的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即,(1)一周之内的心理应激时期;(2)第二周到三个月的灾难后早期心理适应期;(3)四个月以后的心理重建时期.3.积极主动参与
这篇论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yishu/040107056.html
交通事故发生后,大多数当事人并不能意识到自身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很少有人主动到心理诊所来寻求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的工作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去接触这些人员,尤其是在早期的心理干预阶段,援助者对他人主动、真诚的关心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援助者从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这样的关怀效果会更好.
4.提供长期的心理支持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当时所进行的心理干预作为一种短暂、应急的措施,往往会得到许多人的关注.但随着应急处理的结束,人们会逐渐减少关注,心理援助人员也渐渐离开.而这一时期仍然会有很多心理问题表现出来,如一些痛苦的回忆随时有可能由潜伏的刺激而诱发.对于部分当事人来说,这些创伤可能持续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这决定了心理干预工作的长期性.如果心理干预缺乏持续性,不能持续跟进,一些创伤就可能成为永久性的心理障碍.
5.心理援助的禁忌
在心理援助中,对幸存者进行干预时要注意
道路交通事故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心理援助策略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