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建筑方面论文范文,与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相关论文下载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西方建筑方面论文下载,关于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西方建筑及传统建筑及中国建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西方建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行政建筑,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修建将西方建筑特色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的行政建筑.例如,在清末民初的北京,美国人CharlesDavisJameson设计建造了外务部迎宾馆,该宾馆大门建筑采用西式拱形风格,但大门外两侧摆放了两个硕大石狮,两旁毗连的也是中式琉璃瓦红墙,整个建筑俨然一座西方式的中国衙门.在中西方建筑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确涌现出一批由中外建筑师共同设计建造的中西合璧的优秀建筑作品,这表明一部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绝非将西方建筑文化全部照搬照抄,而是在吸收和互补的基础上,使民族建筑仍然保持一些话语权.中国进入近现代后,社会生活结构和人们生存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西方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民居交汇后衍生出新的住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结构,这方面以清朝咸丰年间城市中出现的里弄式民宅为显著标志.里弄式民宅尽管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其踪影,但最集中的当属上海.上海里弄式民宅建筑诞生于十九世纪初,其最初形态就是模仿西方联排式住宅的木板房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居民对安全需求的日趋强烈,容易失火的木板房屋被砖木立帖结构的石库门民宅所取代.这种里弄式民宅属于单体建筑,其平面结构虽然继承了中国北方的三合院、四合院特点,并兼具中国江南传统民居的优长,但在整体布局上仍然借鉴西方联排式建筑式样.所以,从外貌特征审视,它是西洋建筑;从综合效能上衡量,应是中西联袂建筑.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这种石库门住宅在上海又出现新的升级版,即建筑材料由砖木混合改为单纯的石砖,同时在建筑体外立面上增添了阳台,安全系数和整体功能均得以提升.但里弄内部仍保持欧洲联排式条状住宅格调,门面装饰也赋予更浓郁的西洋化风格.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种石库门住宅再次演变出新式里弄住宅,西方现代建筑形式被放大,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被置于次要位置,谋求商业利益成为里弄建筑的第一要义.这一时期的里弄民宅最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就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现上海兴业路76号石库门.这些建筑表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复杂的背景和特殊的渊源,那种认为建筑文化是政治和经济力量对应物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合理性,换言之,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和演化在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既冲突又交融的空间实践.3现代中国对西方建筑文化主动吸纳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曾荣膺世界文化艺术的诸多荣耀,表现出与西方建筑文化截然不同的东方性格.但由于建筑艺术固有的抽象性和思辨性,轻易不为普通人所察觉和认知,经常会被大众所忽略和淡化.从文化学角度来考量,西方建筑文化植根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它不仅哺育了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支撑着整个西方现代文明.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主导型文化精神之一的技术理性主义,直接导源于希腊的古典理性主义,是传统理性主义同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精神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仅直接构成西方建筑文化的内在机理,而且成为西方建筑艺术被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主动吸纳的文化诱因.[7]如果说鸦片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里,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列强欺凌、殖民统治的结果,那么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政治经济开始步入现代史轨道,基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渴求和时展的需要,中国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借鉴采纳开始持积极主动的姿态,于是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后西方建筑活动在中国沿海和内地迅速铺展开来,仅仅十几年时间内众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西方建筑在中国被建造出来.这些建筑以人本主义精神为内核、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中国古典建筑要素为补充,综合了中西建筑文化各自优长,实现了中西建筑文化实质性的融合.在硬件方面,新型建筑材料——钢材、水泥和钢筋混凝土等大量进口并广泛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使中国近代建筑开始向现代建筑转轨变形.在软件方面,中国建筑工匠们“师夷长技”,学习掌握西方建筑的理念、手法和技巧,主动接受相关专业训练,提高建筑本领.在软硬件双重作用下,现代西方建筑由近代在中国的崭露头角演化为现代的大放异彩,具体表现就是在大城市中,砖木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日渐让位于钢筋混凝土的西式建筑,不断增高的高楼大厦逐步取代平房化的院落空间,快捷舒适的室内设施逐渐淘汰机械手动的设备,飞檐、斗拱、庑殿顶、悬山顶等中式元素渐渐淡出建筑视野.例如,1932年由中国商人顾联承建造的上海百乐门舞厅和1928年由中国商人高永清与美国人亚伯特·华纳建造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不仅采用当时最新型的现代建筑材料,而且设施及装修也全部使用西方先进的模式与技术,二者代表了当时中国现代建筑的新潮.文化的发展不能用逻辑来推测,有时要被政治事件和社会动荡所打断和阻隔.就在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开始全面影响中国建筑领域时,中国社会进入了为期八年的抗日战争和为期三年的解放战争,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甚至扭曲畸变的窘地.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很快沦落为倭寇的殖民地,在这块日顽敌伪铁蹄践踏蹂躏的土地上,经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进行了有限度的建设,尤其是在作为伪满帝都的长春,由日本建筑师设计的伪皇宫和伪满“国务院”,将西方古典建筑符号、东洋帝冠式屋顶和中国古代牌坊等因素进行杂糅组合,建成以中国古典建筑为基本范式的亦中亦洋的殖民建筑,这是中国被奴役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建筑文化裂变瓦解的实证.在八年抗战时期,由于战争初期敌强我弱,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力量被迫向西南撤退,导致川、滇、黔等西南各省特别是作为陪都的重庆人口数量激增,发对了居所的巨大需求,于是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开始出现.但受物资匮乏、资金紧张、临时避难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在重庆、贵阳、桂林、成都和昆明等地进行的城市建筑,大都结构单调、材质单一、风格雷同、设施简陋,除了极少数为西方现代建筑,绝大多数又回归中国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之路陷入困境.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动员辖区所有资源和力量用于保障战事,建筑发展几乎停滞,甚至很多优秀的古建筑和现代建筑毁于炮火,中国近现代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如同“过山车”,在坎坷曲折的路途中踟蹰而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计划、有组织的国民经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建筑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工业项目,其建筑主体大多呈现出鲜明的俄式巴罗克风格,中外建筑文化交流出现
关于西方建筑方面论文范文
4结语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精神席卷全球的当下,重新回顾和简要梳理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历程和整合成效,对于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具有重大意义.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要求我们以包容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心态对待和接纳包括西方建筑文化在内的一切先进文化,正确处理好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关系,既要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质素,又要摒弃西方建筑文化中的不良因子,最大限度地将二者统一于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212.
[2]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6,127.
[3]董黎.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研究[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98.
[4]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25.
[5]佚名.耶稣会士书简[J]//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7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33.
[6]张力,等.中国教案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87.
[7]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2.
关于西方建筑方面论文范文,与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