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大堡子山秦公陵园述略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博物馆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大堡子山秦公陵园述略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博物馆及堡子及乐器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博物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文物.其中有两座五鼎墓,出土器物尤其可观.经初步调查和勘探,已知该地带是一片范围较广、跨时甚长的秦国墓区,有春秋早期也有春秋中、晚期乃至战国时期的墓葬,且多为贵族墓葬.这表明,在秦都东移关中后,此处仍有公族留守.从其位置和规格看,这应当就是秦国最早的一处国人墓地.它与大堡子山公陵一南一北成犄角之势,共同拱卫着国都的西郊.这片墓区的发现,更坚定了我们对秦都西邑地望的判断.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面世,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也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也随之展开.2006年,由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博物馆考古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
关于博物馆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首先,对大堡子山城址的发掘.
城址位于大堡子山顶部西南向和东北向相连接的两道山梁上,平面大致呈长方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城墙依山势而修,夯土建筑,大都残毁严重.东西断续长约1000米,南北断续长约250米.东北角一处保存较好,长约5米多,残高约3~4米,夯层厚8~12厘米.20世纪发现的秦公大墓及车马坑、新发现的乐器祭祀坑及大型建筑基址,均在城址内,中、小型墓葬城内也有零星发现.发掘报告坦承:“大堡子山城址的城墙只是经过了初步调查和钻探,尚未试掘,有关城墙的准确走向和详细结构,以及城墙的建造和废弃年代等尚不明了,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工作.”⑤笔者陋见,从该城址的位势、规模,尤其是城内文化遗存(主要是秦公大墓、车马坑、乐器祭祀坑、府库建筑和中小型墓葬)看,城墙当为保护陵园而建,并非常规性的民众居邑,更不可能是都城.
其次,对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
基址(编号21)位于城址内南端高处两个相邻的台地上,为夯土建筑,呈南北向纵长方形,南北长107米,东西宽16.4米,东西两墙基间宽11.4米,基槽深1.12米,宽3.2米,夯层7~10厘米.东西两墙之间的正中位置,有南北一字形排列的17个柱础,础间距约5米,另有一柱础被移位至西北方5米以外处.柱础石质,为当地有所暴露的青灰色页岩,形状不规则,未经加工,个别柱础由小石块堆积而成.室内地面基本上全被破坏,残存小片地面显示与柱础石面相当,柱石应为暗础.未发现木柱腐朽后留下的柱洞痕迹,表明立柱非建筑物隔墙所用的墙内柱.未发现瓦片堆积,因地表破坏严重,也未发现门道和台阶一类设施.综合诸因素考察,这应是一座具有梁架结构的两面坡式建筑,估计为茅草屋顶(图6).
基址夯土内出土两件可断代陶片,时代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基址内发现分别属于春秋早期偏早和战国时期的墓葬,前者被基址打破,后者打破了基址.这可以确证,该建筑始建于春秋早期偏晚或中期偏早,而至战国时期即被废弃.发掘者认为,这应是一座大型府库类建筑,“始建年代与被盗秦公大墓的年代大体相当或稍晚”.⑥
第三,对祭祀遗迹的发掘.
这是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田野考古收获最丰硕、意义也最深远的后续发现.
祭祀遗迹位处被盗秦公大墓M2西南方约20余米的平缓地带,包括1座乐器坑、4座人祭坑、6个灰坑.附近盗洞遍布,最大一个盗洞紧贴乐器坑南壁而过,相距仅20厘米.乐器坑有幸未遭毒手.
乐器坑(K5)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8.8米,南北宽2.1米,残深1.1~1.6米,距地表深1.92~2.06米(图7).坑内乐器分两排设置,坑南部置青铜编钟与编镈,靠坑壁一字形摆开,8件甬钟在东、3件镈在西.编镈由西向东依大小顺序排列,编钟则以大者在中间的方式置放.钟镈均有挂钩,在器上或器旁.钟镈表面残留布纹痕迹,说明入坑时包以麻布.3件镈上或其侧各有1件铜虎,钟镈及虎的纹饰沟槽内均发现朱砂残存.钟镈北侧为钟架,存有时断时续的木质朽痕,由朽痕可知是用一根东西向长方木条和两根南北向短方木条构成,长8.8米,宽1.97米,外表经髹漆,但纹饰已无法辨别.未发现钟架上附有铜质构件,且钟镈皆安放于木架一侧而未悬挂,可猜测钟架为象征性冥器,非实用物.坑北部置石编磬与磬架.编磬5件一组,共两组,按规格大小依次由西向东排列.磬架亦木质,形制与钟架近似,长2.5米,宽0.8米,有髹漆.编磬发现于磬架之下,不排除悬挂摆置的可能.磬的形制,与被盗大墓中所出相同,股、鼓两边都微凹呈弧线形,显示出秦磬的特色.
最大镈通高66厘米,体高48.5厘米,铣间距37.2厘米,舞长径29.4厘米,短径23.7厘米.平于,椭圆口,舞面中央开长方形孔,透雕扁体龙纹繁纽,镈身附4条透雕蟠龙纹脊棱,其中两条上延至舞部与繁纽相接.舞部以脊棱为界,分饰对称的4组龙纹.镈身被脊棱分为4个上下镶袢带的纹饰区,区内分饰对称的组合龙纹图案,上部为双首龙纹,下部为单首龙纹.三镈形制、纹饰大致相同,繁简略异,规格递小.造型宏伟,装饰华美,铸制精良.最大镈鼓部铸铭6行28字:“秦子作宝龢钟,以其三镈,厥音鉠鉠雍雍.秦子畯命在位,眉寿万年无疆”(图8).每镈附一铜虎,虎体中空,顾首向上,呈蹲踞状.三虎长分别为22.6厘米、22.4厘米、21.7厘米,宽分别为8厘米、11.1厘米、7.9厘米,高分别为11.1厘米、8厘米、11.3厘米(图9).有学者主张铜虎也是一种乐器,是用来为镈止音的,即古文献中所说的“敔”.⑦笔者认为,铜虎和大墓中所出的金虎、铜虎性质相同,显示某种神秘的宗教意义,对葬品起守护作用.这种举措当和嬴秦成为西方诸侯国后日渐昂扬的崇虎情结有关.⑧
8件甬钟形制、纹饰基本相同,规格依次递小.最大钟弧于,椭圆口,通高43.7厘米,体高31.5厘米,甬长12厘米,舞长径19.6厘米,短径15.3厘米,铣距22.2厘米,附钩.舞部分4个对称纹饰区,饰阴线卷云纹,钲部左右各分5个篆区,每区凸3枚,鼓部饰左右对称的阴线顾首夔龙纹.
乐器坑附近有4个人祭坑,形状与大小不一,共殉6人,其中4人为儿童.或俯身屈肢,或蹲坐蜷伏,或双手掩面,或骨架残缺倒置,其相甚惨.
乐器坑与人祭坑距秦公大墓(M2)很近,且与大墓及所附车马坑方向一致,可以肯定和大墓有关.因尚未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以乐器坑陪葬贵族大墓的先例,故发掘者认为这不属秦公大墓的从葬或附葬内容,而应为祭祀遗迹.⑨这种分析是正确的,出土器物的时代特征也能辅证.已有学者对已知秦镈体高与铣间比、主体纹饰个性、铭文内容及至字体风格,作过对比研究.结论是大堡子山乐器坑所出镈的时代,比陕西宝鸡太公庙所出武公镈的时代要早,而比上海博物馆所藏出土于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秦公镈时代要晚.⑩也就是说,乐器坑不大可能与秦公大墓同时修造,它应当是大墓墓主的后嗣为祭祀先公而兴建的.在此还须提及日本MIHO(美秀)博物馆所藏传出大堡子山秦陵的编镈和编钟(件数不全),其规格与乐器坑所出相近,而形制和纹饰则几乎完全一样.其甬钟铭文除了因不是编镈而少“以其三镈”一句外,内容全同于乐器坑所出镈铭,句式、语气、字体如出一手.如”秦”字,均为省臼而从三禾,这是该字后起的一种颇具个性的写法;又如“年”字,皆简笔写成近似“人”字形.笔者曾撰文指出,MIHO博物馆所藏那批秦子乐器,与乐器坑新出乐器当为同时铸造,乃另一座秦公大墓(M3)的祭品,而作器者秦子当为同一个人.11
本篇论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yishu/040139125.html
如此一来,便提出了两个新的也是近些年来学界正在探讨的问题:乐器坑的主祭者也即镈铭中的秦子究为何人?他与大墓墓主是什么关系?问题很不容易解决,因为这既牵涉到对“秦子”义涵的诸种解释,又取决于对M2墓主的判断是否正确.所以,答案可谓众说纷纭.秦子指谁,较有影响的即有静公、出子、宪公、宣公诸说.同上文对两座大墓墓主为襄、文二公的判断相照应,笔者认为镈铭中的秦子当为宪公,“秦子”乃宪公在文公丧期内的自称.12宪公在为其祖文公营建乐器祭祀坑的同时,也为其曾祖即开国之君襄公营建了一个.该祭坑已在大堡子山盗掘浩劫中破坏掉了,日本MIHO博物馆所藏秦子器即为该祭坑所出.学者们考证这两批乐器时代在秦公大墓之后,又在武公时代之前,也正与宪公的时代相当.
大堡子山遗址的后续考古成果,内容丰富,意义重大,不仅进一步夯实了该遗址为秦公陵园的性质,也为遗址的规模、范围、格局和时代,提供了更全面、更确切的实证.陵园护卫城墙及大型府库基址的揭示,反映了嬴秦对先公墓茔的深度眷顾,印证了我们过去所作秦都东移后仍有公族率部留守故都、保持宗庙陵畤祭统的论述.乐器祭祀坑的完整发现,不仅使学界对嬴秦祭祀制度及重乐传统有了新的认知,也使人们对秦国青铜工艺进步之快有了直观的感受.秦子镈铭引发学界对秦公大墓墓主及主祭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并关联到对秦国公室宗法伦理的辨析.这一切都在文献记载同田野考古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大幅度开拓了秦史、秦文化研究的视野,把这一领域的学术进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注释]
①李学勤:z
关于博物馆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大堡子山秦公陵园述略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