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方面论文范文集,与人际关系向度在互联网中的可能性表现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人际关系方面论文摘要,关于人际关系向度在互联网中的可能性表现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人际关系及互联网及社会关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人际关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交往方式的不同.不同的社交方式,其交往模式也有所不同.微博与微信交往模式的不同表现在以下方面:(1)往复交往或一次性联络.往复交往发生于强关系的熟人中,网友通过重复多次的互动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联系.一次性联络一般多表现在弱连接的关系中,如在微博中,用户与明星的联系.微信以强连接关系为主,以往复交往为主.
(2)在线交往和线下交往.网络上的交往模式不仅包含在线交流,一些用户会在建立在线交往关系后发展离线联系,如微博中的“发私信”与微信中的语音通话功能,都能实现.微信上的好友多为自己熟识的人,是基于血缘、业缘、地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是现实人际关系的投射.相对来说,微信的线下交往比较频繁.
3.信息的传播机制与特征不同.人际关系对人际传播内容和方向的决定性影响.格兰诺维特在其《弱连带优势》一文中,将社会关系划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自己与亲人、同学、朋友、同事之间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强关系,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例如一个被人无意间提到或者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一个人等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连接”.[3]这样的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交往双方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透过强连接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因此,在传播信息的内容上,微信的朋友圈就是一个封闭系统,用户所发表的信息容易造成信息冗余,趋同性高,但因信息是在熟人之间传播,因而可信度也相对较高.而微博上主要以弱连接为主,相对于强连接关系,弱连接则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讯息,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广.另一方面,从信息的传播速度上来说,微信是点对点的传播模式,难以形成快速的传播,而微博信息是病毒式的链式传播,只要用户对某一条信息感兴趣,只要点击“转发”、“确定”就能瞬间将信息转发出去,但过于丰富的内容也会造成用户的困扰.
四、结语
翟学伟认为,互联网的介入将市场社会或流动社会中本已失掉的关系再一次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将长久而低选择的关系打破了.尤其是互联网使人际关系向度中“长久性”与“低选择性”的特点消失,从而造成其他三种交往模式的变化.但笔者认为,事实情况却不是如此.在网络普及之初,人们愿意主动在网上寻找新人,试图同完全不认识的人建立关系,比如与陌生人视频、聊天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社交方式的不断进步,在方便交流的同时,诸如招嫖、诈骗、不良讯息等也随之而来,人们越来越对与没有任何关联的陌生人交往产生一种恐惧,而此时即时通讯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网络社交的主要工具.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真实身份的交往关系让人获得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网络实名制”就是最好的证明.人们倾向于建立“长久性”与“低选择性”的社交关系,因为“长久”而“低选择”的关系给人带来的是全知性的信息,“长久”而“低选择”关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因此笔者认为“长久”而“低选择”的关系不会因为网络因素的介入而消失.笔者仅从人际关系上对微信与微博进行比较浅显的对比研究,对微博微信的相关功能、特点上的认识还存在局限,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2]自我表露.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view/976981.?fr等于aladdin.
[3]格兰诺维特.TheStrengthofWeakTies:ANetworkTheoryRevisited,SociologicalTheory,Vol.1(1983).
[责任编辑:传馨]
人际关系方面论文范文集,与人际关系向度在互联网中的可能性表现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