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相关论文例文,与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重构相关论文发表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电影相关论文发表,关于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重构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电影及原著及情节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电影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转变成影像,而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电影和小说的性质以及表达方式迥异,不同编剧的改编方式与创作风格以及对同一部小说的理解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意境也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他们改编后作品的整体风貌与原著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原著出发,将分析类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不同电影改编版本间情节的异同,以探讨从小说到电影情节重构的特性.
[关 键 词]《安娜卡列尼娜》,电影改编,情节重构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经典的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感人故事,情节复杂、跌宕起伏,展示了俄国社会各阶层在大变动时期所呈现的生活状态,同时将这一变革时期的经济、思想观念、阶级、家庭婚姻等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中的任意一个情节都能启发人们对人生
关于电影相关论文例文
一、电影改编中情节重构的可行性分析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1].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主要反映人物与事件的相互联系,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对于电影和小说来说,情节都作为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来推动故事发展的必要元素,但由于它们使用媒介的性质及所提供的条件差别迥异,在处理情节时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情节安排.正因为电影与小说具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小说才有可能被改编为电影,但电影并非机械地把小说搬上银幕.
小说是纯文字性的表现形式,一般具有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激烈的矛盾冲突,通常采用章节的设置,一条主线甚至多条主线交叉进行把各种错综复杂的情节贯穿起来,使小说的情节紧密相连.特别是篇幅较长的小说,情节更是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电影则不同,属于另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视听类艺术,视觉形象、听觉刺激共同作用于观众,而且是一遍过.阅读小说时读者可以停下来反复推敲和咀嚼,甚至回头重看,电影则不能,观众没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简单易懂才能为观众理解和接受.正如安德烈勒文孙所说:“在电影里,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在文学里,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2]因此,电影的情节设置不仅要环环相扣,也要有一定的故事性,引人入胜,能创造全新的视觉看点.与小说相比,电影的情节设置更为形象化,仅仅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对白、环境渲染等就能达到小说花几万字描述的情节内容.
情节重构,是改编电影最常见,也是最直接到位的处理方法,这种重构无外乎在原著的基础上通过适量的增加、删除、扩充、浓缩、虚实相化以及改动等手法,把情节串联起来,使之贴近观众的欣赏需要,从而达到电影的要求.电影作品的改编往往会使用到多种手法,各种手法的灵活运用是相互联系的.正是由于这种重构,改编后的电影,虽然是来源于小说,但已和原著大不相同,成了完全不同的产品.那么,改编后的电影背离了原著就一定不好吗?不是的,即便两者的叙事手法相似,改编电影也有独具匠心之处,它们两者可以相互独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正如布鲁斯东说的,“说某部影片比某本小说好或者坏,这就等于说瑞特的约翰生腊厂大楼比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好或者坏一样,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归根结底各自都是独立的,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本性.”[3]更重要的是,改编电影也可为小说提供可资借鉴的创作模式.
二、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故事始于奥布朗斯基公爵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与妻子道丽闹翻,求助于其安娜.安娜在车站认识了年轻军官沃伦斯基,两人在一次舞会中再次相遇并产生了致命的恋情,自此不能自拔.两人陷入热恋,频频幽会,安娜怀孕后向丈夫承认了私情.卡列宁一度想与妻子分居,但为了面子,他拒绝离婚并要求妻子终止恋情.后来安娜分娩时难产,在死亡面前,得到了卡列宁的原谅.病愈后安娜无法压抑自己对沃伦斯基的爱,终于离家出走.
沃伦斯基带着安娜前往意大利旅行,这时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其后回到俄罗斯,于儿子生日时,按捺不住偷偷会见自己的儿子,却无法见容于俄国社会.上流社会把安娜看做堕落的女人,断绝和她的往来.安娜只得移居乡下,靠写作打发时间.二人共处日久,沃伦斯基和安娜在生活上的不信任日增.安娜认为情人为前途名誉离她而去,沮丧失望之下,为处罚沃伦斯基,在火车驶近时跳下火车月台自杀.葬礼之后,卡列宁带走安娜的女儿,沃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大病一场,后来志愿从军,前往巴尔干参战,但求一死.
三、从小说到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受到改编最多的小说之一.单从电影改编剧本来看,由其改编的电影多达几十部,不同国家版本的电影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若以时间为序来统计的话,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10―1919年.当时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刚刚起步,受改编观念、改编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只是将文字以图片的形式串联成影像,大多是没有声音的黑白片且时间较短.此阶段的改编对后世影响不大.第二阶段:1927年至今.随着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改编剧本.若以改编后电影剧本的影响力来评判的话,有以下几部较为成功,包括1935年克拉伦斯布朗执导的美国版,1948年朱利恩杜维威尔执导的英国版,1955年李晨风执导的中国版,1967年亚历山大扎尔西执导的苏俄版,1997年伯纳德罗斯执导的美国版,2012年乔怀特执导的英国版等.
四、《安娜卡列尼娜》不同电影改编版本的
情节重构对比
《安娜卡列尼娜》原著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但一部90~150分钟的电影是不可能装下托氏笔下那个关乎爱情的宏大历史画面的,因此影片改编需要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矛盾冲突等,必要时对情节进行重构.在原著的大体框架内对情节结构作一定的调整,既是必需的,又是能取得很好效果的.原著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如在片头与片尾都出现过的火车站场景,安娜与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的场景等,都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的,它们是电影改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必然地出现在了不同的改编版本中.[4]1935版的电影按照原著的叙事顺利展开,只是对原著进行了适当的压缩,而没有做大的改变,可以说改编是中规中矩的.它在情节内容上作了变置,重点突出安娜与沃伦斯基在情感上的变化,减少了外界场景的描绘,压缩了时空范围.影片只围绕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三人的情感纠纷展开,详细地叙述了安娜背叛婚姻的原因、对真爱的勇敢追求直至最终的死亡,其中心都是安娜的故事,而对其他事件,如列文和吉提的爱情这条线索描述很少,导致故事情节单一无趣,使原著的情感色彩发生了变质.
1948年版的电影中导演想要主要讲的仍是
关于电影相关论文例文,与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重构相关论文发表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