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艺术— 范文

电影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莫言获“诺”奖与当代传媒文化相关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电影方面有关论文提纲,关于莫言获“诺”奖与当代传媒文化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电影及小说及文学创作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电影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言注重生动形象性.我刚参加讨论一部小说,有人就批评它的语言太一般化、太公用化、太公文化,更像纪实作品而离小说语言远.小说语言强调的是独特性,是独一无二的.纪实作品则不需要.因此从创作角度说,纪实作品可以写得很快,因为他不需要字斟句酌地为确立语言风格而战.现在的网络小说,大家认为许多作品的文学性低,也是这个原因.在网上写作,每天都被网站和网友逼赶着必须完成多少字,语言来不及锤炼即抛出,等而下之的则根本不懂得也不会锤炼语言.电视连续剧语言许多也是如此,一个项目接下来,掐时限日地拼命写完它,就顾不上语言的精确性了.我们常常会感到许多电视连续剧的语言很蹩脚,不是人物在说话而是编剧在说话,因为要为编剧交代剧情.比如男人对女人说:“杏花,咱去城里打工再生个男孩吧?”可是为什么非得去城里,为什么要再生个男孩?前因观众并不清楚,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杏花,咱俩已经结婚10年了,生了4个孩子都是女孩,计生委说再生就得扒房.咱去城里打工再生个男孩吧?”观众倒是清楚了,可是夫妇俩平时要都这么说话,不把人累死!这些意思是不能让剧中人替你说的,编剧和导演得另想办法.

影视剧在注重事件(故事)方面接近纪实作品,但更加注重空间和画面的处理.事件必须放进空间和画面里来表现.再进一层,空间和画面最好还能表现出意蕴,表现出诗意,那就更为上乘,配以美妙的光影、色彩和生动的音乐旋律,它的表现力就成为立体传达了.当然,它还依仗蒙太奇的神奇效果、镜头语言,这些当然不用编剧来考虑.

如果我们想在小说和影视剧创作上进行转换,想一虾三吃,在这些问题上就必须能够跨越,必须注意到其各自的规律与特征,注意到其同与不同.让我们看看刘恒的经验和教训.这里,我要借助一下专门研究者的成果.2007年有两位硕士研究生撰写出研究刘恒影视剧现象的论文,有着很好的论述.一是南京师范大学孙灵囡写的《刘恒影视剧作研究》,一是浙江大学徐安维写的《刘恒影视改编作品的叙事研究》.我很赞成徐安维的观点,下面的议论主要参考了徐安维的文章.

刘恒是写小说也写影视剧的成熟作家.刘恒小说丰富的活动画面、电影化的蒙太奇剪切、力求客观的叙事方式以及小说语言极具动感和跳跃性、富于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对话等等,确实先天具有改编影视剧的优势.他的早期小说改编为影视的编剧都是他本人.1989年“触电”开始至1990年为止的电影改编作品,包括其改编“处女作”《本命年》(1989年,导演谢飞,原作《黑的雪》)、《菊豆》(1989年,导演张艺谋,原作《伏羲伏羲》)及一部未投拍的电影改编《白色旋涡》(1990,原作《白涡》).三部原著小说作者均为刘恒,三部电影均是小说作者刘恒接受导演的邀请而自己对作品进行改编.但他当时缺乏改编经验,他本着文学作者的思维方式、以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来进行改编,使用文学创作式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写作电影剧本,受此影响,他的电影文学剧本具有浓郁的文学内涵,具体体现在其文学化的叙事特征上.于是,他的文学剧本虽然有特点,就像当年的老舍,但不能算非常优秀的电影剧本.因为一方面,剧本过分地照搬小说的故事导致剧情冗赘;另一方面,改编剧本过多地沿用了文学性叙事语言,影响了电影化表达.例如,在剧本《本命年》中,对小说的直接照搬非常明显,不吝笔墨地把小说中他认为值得保留的部分逐一经过电影化加工,用场面表达出来,不仅保留了小说故事的各个情节,连大段心理独白也转换成一个又一个“闪回”场面.阅读剧本的感受仿佛在阅读小说,它是极度忠实于原著的,阅读时不用担心疏漏小说中的任何细节.剧本改写之“细”充分体现出刘恒对这部电影改编处女作的用心良苦,然而这个用心之处恰恰是改编的败笔:它太过文学化,太繁琐,太冗赘.刘恒按照作家的理解方式改编,理所当然的认为所有的“细节”都是应当表现出来的,否则“故事”将不完整,主题表达将不够明确.而从导演的角度看剧本,他们需要的是明晰的故事,是人物的表现,过多的细节堆砌反而埋没了人物个性,损伤了影片希望突出的故事.观众看电影一般来说就是想看它“讲了什么故事”,而对繁琐的细节没有兴趣和耐心.反观另一部没能成功投拍的剧本《白涡》,能充分说明刘恒如何受到了自己文学化改编手法的拖累,导致这部剧本的不成功.小说《白涡》是刘恒小说创作中著名的“心理描写小说”,又涉及到敏感的“性”和“婚外恋”主题,从故事上讲,足以吸引读者.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将人物矛盾、斗争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推动故事的逐步发展.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转化为电影,改编是一大难题,历史上许多著名心理小说如福克纳、乔伊斯、伍尔夫夫人等作家的作品,尽管具有强烈的电影化想象色彩,仍旧无法成功改编成电影.反过来,小说家写影视剧的并发症是后者风格对小说文本风格的冲击,现在许多剧本转化的小说读起来都是场景和对话的堆积,小说语言变成场景简介,缺少描写,无论是自然的、环境的还是心理的描写,小说失去美文性,失去人们阅读时在语言提示和暗示下通过领悟感受到的特殊美感,这是它的负面.所以一些有坚持的小说家不碰影视剧,怕写坏了笔养成了习惯,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四、各种改编语汇

社会需求带来小说与影视剧创作转换的大量实践,也给编剧理论提出许多新的命题.不同文学语汇的转换,碰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用舞台剧或电影手段处理长篇小说,就有一个很大的语汇跨度.首先是展幅的不同.一般来说,长篇小说可以没有容量限制,展现社会生活面广阔,表现情节和细节丰富,能够正面地、具体地、全方位地逼视它的全部对象.而舞台剧和电影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它们因此必须对小说进行选择、提炼和凝聚.容量本身就是一种质量,容量的改变也就带来质量的变化.其次是节律的不同.相对而言,长篇小说的构成是高密度的,舞台剧和电影则是疏朗有致的,这是由其展幅以及表现语汇的不同所决定的,前者的主体语汇流程呈平铺状,后者则呈跳跃状.当然,舞台剧与电影的节律也自不同,幕与蒙太奇的转接手法相去甚远,前者整,后者碎,前者空间相对逼仄固定,后者开阔多变,前者基本保持同一透视基点,后者时而拉开时而逼近.其三是意象的不同.从小说到影视剧,有一个从文字平面到形象立体、静态到动态、联想意象到视觉意象的转化,转化过程伴随着意象的重新结撰,新产生的形象意象与原有文本意象之间,在吻合方面构成一个明显的夹角.面对改编的语汇跨度,如何既能够顺利实现其转换和跨越,同时又保持住、捕捉住并传达出原著的原始立意、追求与神韵,创造的意象和原始意象能够达到多大百分比的吻合,这在实践中永远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困难命题.

我们所看到的、大家经常在议论的,创作改编中存在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这种语汇转换

1 2 3 4 5 6 7

电影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莫言获“诺”奖与当代传媒文化相关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

发表艺术类论文

数学与艺术论文

中学生体育运动

新课改体育论文

艺术硕士学位

体育旅游市场

大学体育舞蹈

体育论文摘要

电影艺术论文

关于幼儿体育游戏论文

莫言获“诺”奖与当代传媒文化(4)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