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类论文范文文献,与大众传播时代的客家文化传播策略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文化传播类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大众传播时代的客家文化传播策略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传播及客家及文化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化传播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际传播在客家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众传播时代,客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和危机.为应对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应注重意见领袖作用、充分利用新型人际传播,拓宽人际传播渠道、积极营造客家文化传播的环境.
关 键 词:客家文化;大众传播时代;人际传播;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55-06
一、客家文化渊源
近年来,文学界、史学界、艺术界、新闻媒体以及客家地区的党政府部门等社会各界对客家文化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客家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日益成为被关注的话题.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民系.他们主要是4世纪(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他们都操着共同的客家方言,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目前,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贵族、台湾、海南等省、自治区.客家人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不忘母语,即客家话,到落脚之地仍能说客家话,并代代相传,因此客家话成为识别客家人的主要标志.谢栋光教授在《客家话形成的三个阶段》一文中指出,“移民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故乡的语言风俗就不会丢失.一是集团式的迁徙,在移民过程中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由强宗大族或德高望重者为流亡领袖;二是抵达迁入地之后,居住要相对集中[1].”客家人每次迁徙的队伍均具备这两个条件,故客家文化也得以延续和传承.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风.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话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鸡、酿豆腐、落水狗等.
客家文化主要以人际传播渠道传播与传承,并发展成有自己个性的文化.正如《荀子王制》所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人能结成社会群体,而它们(指牛、马等)不能结成社会群体.这说明人际关系在传播客家文化过程中起到凝聚和纽带的作用,客家人通过社会关系进行客家文化传播活动.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方式,是人类最广泛、最主要和最复杂的社会行为之一.它在维系和形成人类社会、孕育和延续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客家文化的传统传播渠道
客家文化1000多年的传承离不开人际传播这种传统的传播渠道.在大众传播时代到来之前,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教堂、人际影响是文化传载的主要渠道.时至今日,大众传播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然而人际传播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
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方式,是人类最广泛、最主要和最复杂的社会行为之一.它在维系和形成人类社会、孕育和延续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家人由最初河南洛阳到黄河以南地区、由黄河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到南洋,最终遍布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际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客家妇女、商人移民、艺人文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各类不同的人群构成了客家文化传统传播渠道.
(一)客家妇女
文化通过传承代代相传.本土文化的学习过程从你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父母、同龄人、学校、宗教机构等都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老师.其中父母的文化传承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客家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着大部分的活儿:“等(客家妇女)在家庭中是一家之主,主持家政,农事以及家务,概由其包办,而老弱之抚养,少长的教导,亦概由她们负责[4]”.客家妇女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包括教育.另一方面,客家妇女具有不可多得的良好素质,如勤俭、精干、耐劳、大方、热情等,英国学者爱德尔曾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应为民系),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类型.等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乳酪,这光辉,至少有70%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5]”客家妇女从孕育就开始教育,从婴儿到成年子女的寝起庭扫,乃至家居生活的柴米油盐,言传与身教结合教育子孙,子孙受其影响又将这些教育内容教给其后代,客家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客家人的传统家教主要有三个特点:1.重视培养后代敢于冒险,敢于进取,不畏艰难,勇于接受厄运的挑战的精神.客家子弟自小就听着“宁愿出门做到死,不愿在家吃老米”,“胆大漂洋过海,胆小死守家门”这些客家谚语成长.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客家子弟成年后陆陆续续离开家去打拼,即使自己不走,也会被父母或妻子赶出家门去闯荡.2.教育后代平等对待士农工商.冯秀珍在《客家文化大观》记载:“在客都梅县泮源源里的公王庙里供着红脸、黑脸、白脸三王,红脸为铁匠,黑脸为农夫,白脸为教书先生,他们平等坐于神庙,享受客家人的香火祭祀,保佑客家子弟的谋生生涯平坦、顺利”[6].3.对男女区别施教,这与中国传统家教一样.而客家人对女子的教育要求更严格,要求她们女耕女织,既主内也主外.这一特点是由客家妇女在家庭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二)商人异客
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经过五次大迁徙,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因此,客家人的足迹从黄河一带向长江以南一带迅速延展,范围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地,18世纪末远渡南洋、美洲做劳工,之后辐射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繁衍了众多客家人及其后裔.听着“情愿在外讨饭吃,不愿在家掌灶炉”这些客家俗语长大的客家子弟年龄稍长,就会有出门创业的念头,甚至漂洋过海创基业,如广东梅州石扇人罗芳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罗芳伯抱着南洋采金谋生的希望,邀集同乡,带着工具、种子、干粮和淡水等出海,经过两个多月的
文化传播类论文范文文献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以及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在出门开拓的客家人身上更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客家人走得越来越远,在哪里立下根基就在哪里成功,便有了“哪里有咸水,哪里就有客家人”这一说法.
(三)艺人文人
在客家文化元素中,客家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音乐是人们抒发、表现、寄托感情的艺术,而艺人们创造出的音乐作品则能体现出他们的文化和精神.民族和地方音乐往往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那么艺人们创造出的客家音乐也体现出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客家音乐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它包括客家器乐曲中汉乐和闽西十番、客家山歌、山歌号子、客家小调、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以及宗教音乐.近年来,一些客家音乐得到国家相应的保护,广东梅州客家山歌和广东汉乐、福建龙岩与福州市的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和茶亭十番音乐、江西赣南采茶戏、广西博白县桂南采茶戏、闽西汉剧和木偶戏、广东紫金县花朝戏等共7项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音乐在传承的过程中,客家人通过现场的看和听,养成对客家音乐的浓厚兴趣,熟悉客家音乐的歌唱、演奏、表演的程式,逐渐参与表演,从而客家音乐的作品、表演方式和表演技术也就在现场的音乐活动中得以研习和传承
文化传播类论文范文文献,与大众传播时代的客家文化传播策略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