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系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状况探究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声乐系方面论文查重,关于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状况探究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声乐系及声乐及音乐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声乐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后由叶素教授任声乐系系主任(1958―1966年),蒋箴予副教授任声乐系副主任,1966年5月6号学院下文,任肖漱云为声乐系副主任.图22012年文化部全国第十届声乐比赛(合唱组)第二名
1958年正好赶上开展“大跃进”和“教育大革命”的浪潮之中,在此期间,学校号召师生向民族民间学习,组织师生下乡下厂采风创作,进行教学、劳动、创作、科研、采风、辅导、演出与展览等“六结合”教学革命活动.
据钟碧如教师回忆,她们曾经带领当时还是学生的冯家慧教师等到襄阳地区挖掘山歌,并填词创作成重唱、小组唱等不同形式的声乐演唱作品,并把这些作品带回来进行汇报演出,虽然很辛苦,但是大规模的下乡也给了广大师生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教学机会.
在学院1959年的演出档案中查询到,从1959年4月6号到19号,在这13天的下午和晚上,学院总共举办了16场下乡工作总结汇报演出,表演者涵盖了附中和各系师生,尤其是声乐系带领的小组演出节目形式众多:独唱、齐唱、重唱、小组唱、小合唱、小歌剧、歌舞、表演唱、湖北大鼓、歌剧清唱、男女生重唱.如1959年4月9日第4场汇报演出中,我系崔文湘教师演唱了自己作曲的“唱四季”和恩施民歌、1959年4月10日的第5场汇报演出中,我系杨金岚教师带领声乐系学生肖敏、陈巧美等联袂演出由孝感大队应城队的师生创作演出了歌剧《五巧姑娘》,1959年4月15日第10场襄阳大队汇报演出中我系钟碧如教师、田寿龄教师(田老师后于1985年调至厦门大学)表演了地方民歌的对唱,4月16日第11场荆州大队汇报演出中蒋箴予教师演出了湖北天门小曲、1959年4月19日第16场宜昌大队的汇报演出中肖漱云、高玉山教师表演了京剧《七仙女》插曲之一等等一系列汇报演出.1959年7月11日湖北艺术学院举办了音乐系暨附中第一届毕业生音乐会,其中13个节目中声乐独唱就占据了5个,演唱作品都以民歌为主.
冯家慧教授深情的回忆到,在那个年代提倡音乐走民族民间道路,经常下乡采风、学习,虽然在教室学习的时间不固定,生活也很苦,但是这些下乡的学习也给了她一辈子深深受用那是真正能接触到民间的民歌、地方的戏曲的舞台,是真正能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精华的课堂.
1959年6月,中央文化部发布《关于整顿各级各类艺术院校的几项规定的通知》,学院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任务,结束了下乡实践活动,声乐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1959年学院做出整体规划,要求各专业按照新的系部结构及教学要求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并为每位学生制定相应教学计划.使湖北艺术学院成为一所以培养文化艺术部门、艺术团体工作干部,中学与艺术学校专业教师为目标的专业性艺术院校.在学校1959年的声乐系教学计划中,每个教师对针对学生制定了一对一的教学计划,36位学生每人都有一份明确的教学计划,叶素、肖漱云、张玉明、崔文湘、蒋箴予、陈安、阎国宜、杨金岚教师的教学计划至今仍保存在档案室中.
图3第六届原生态比赛获第一各
在声乐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清晰指出声乐教学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优秀传统,重视吐字咬词,正确掌握中国民族的语言特点和规律及演唱风格,学习苏联和西欧在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方面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更快的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和教学体系.在教材上的选取上以我国优秀的民歌、创作歌曲、歌剧选段和戏曲片段和说唱音乐为主,苏联、西洋古典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为次,这表明了当时声乐系对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视,民族声乐在这一时期有了广泛的发展.声乐系要求每年级在一学年内开4-6场演唱会,以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当时学制为3年制专科5年制本科,从每个年级的教学曲目中可以清晰的的看出,教学曲目主要是中国民歌、中国歌剧等,5年级的学生毕业要参加中国歌剧的片段演出和独唱音乐会的演出,可计入考试成绩.教学计划最后细致到了每个年级的每学期的演唱曲目、演唱程度、演唱进度、课程安排的要求.
本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yishu/04052526.html
1959年声乐系学生学习归类到专业课的有10门:专业主科、副科、汉语正音、民歌、说唱、戏曲、舞台表演艺术、化妆造型、排练、专业实习,这说明当时的学科建设已经很规范.到1963年湖艺调整学科建制,又将各教研室升格为系,招收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生.这样,音乐学科下即有理论作曲、声乐、管弦乐、钢琴,民族器乐五个系部.声乐又恢复为声乐系.
据钟碧如教授回忆,1962年―1965年声乐系设有美声教研室,后增设民族教研室,当时主要是从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中选择有能力独唱的学生成立一个民族声乐研究班,由万昌文教授主管,既上课又采风体验生活,还需演出,1963年以前都是美声教师教民族声乐,由于民族声乐专业的需求和发展,1963年开始成立民族声乐专业,增设民族教研室,1964年时只招民族专业,但进来后民族、美声都学,当时招生8人,4男4女,那时除上课外,经常出去采风,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当时全国正在掀起民族美声的辩论,在这种情况下,我院党委决定在声乐系掀起民族声乐的高潮,不管什么专业都学习民族民间,声乐系主任叶素积极组织并参与了民族声乐教学组的教学工作.还和教师学生一道,到剧团、戏校向戏曲演员和民间艺人学单弦、大鼓.民族专业一对一上课,美声专业主要是集体课,教师必须到剧团跟随名艺人学习一个学期,师生还要上台汇报,通过学习,老师丰富了对民间音乐的了解,充分感受到了民间技艺的高超,对民间音乐有了很大的改观,真正接触到了民间音乐的源泉.
这个时期,声乐系不仅组织师生出去学习各种民族民间音乐,还开设了京剧、南曲、说唱、戏曲等小专业,系主任叶素还聘请北方单弦、南方小曲的艺人到学校来上课,开设身段课、形体课,课程丰富多样,使声乐系学生的演唱得以全面发展.在不懈的探索与教学实践中,声乐系培养出蒋桂英、刘家宜、冯家慧、丁敬敏等民族专业学生,在民族声乐教学的道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国内局势动荡,声乐系名称也经历了2次变动,一次是1958年湖北艺术学院新成立时,声乐系变为声乐教研室,一次是1963年调整学科建制,又改回声乐系,在湖北艺术学院建立之初,通过史料和教师口述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我系在教学上对专业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了修订,并开设了许多新课程,使教学进一步走向规范;在艺术实践上响应学院号召,师生不仅多次参加下乡学习,还大量创作作品,进行多场次的下乡汇报演出和师生音乐会,这些汇报演出极大地锻炼了声乐系师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对声乐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师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师资建设上,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主动安排师生学习民族民间优秀传统音乐,而且由于这个时期民族化的要求,又开设了许多新的与民族声乐相关的小专业课程,当时的教学课程,能接触到民间的源泉,使声乐系的民族声乐专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图4声乐系演出经典民族歌剧片断
四、声乐系动荡期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声乐教学活动基本停顿.1970年6月,保留音乐系继续办学的湖北艺术学院也被宣布撤销.学校解散,大家何去何从都很茫然,钟碧茹、崔文湘教师心疼的回忆:教师们纷纷把积累多年的心爱的书谱一摞摞搬出来当废纸卖,一斤只值8分钱.当时学院留下一批学生,教师基本都被下方到潜江,只有肖漱云、蒋箴予、李万进、冯家慧等几位教师留在武汉.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1970年我系主任叶素教授被下放到湖北省英山县和罗田县时,也还继续收集当地民歌,编写吐字发音的教材培养农村文化人才.
1972年,上级决定在湖北艺术学院的原校址重新创办一所“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包括、戏剧、舞蹈和美术专业.至此音乐系恢复招生,当时办学条件艰苦,学校主要招收工农兵学员,同时开办短训班.
1973年6月20日,湖北艺术学校发文在7月5-15日设郧阳地区短训班,短训10天,时任声乐系主任叶素任短训班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还和万昌文、阎国宜、钟碧如3位教师一起组成短训班成员.
1974年,学校的教学也还在维持,1月6日的学校总结讨论稿中拟将声乐专业改为歌剧专业,开设了身段组合课,并将课程比例改革为:政治课14.9%,劳动课11.6%
关于声乐系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状况探究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