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影像方面论文范文集,与数字影像的后现代性相关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数字影像方面论文格式,关于数字影像的后现代性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数字影像及计算机技术及影像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数字影像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诞生,促使影像的形式与内容更加多样化,影像发展和社会文化总是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的情况.数字影像的出现对应的正是后现代社会文化.对于后现代社会来说,数字影像的特性对照的正是后现代意义消解,中心离散,主体隐退的价值观念.
关 键 词:数字影像;后现代;解构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09-02
这是一个影像的世界,不管我们是打开电视,还是启动电脑,不管我们是走进影院,还是顿足广场,又或者只是乘坐电梯、地铁,甚至只是从口袋中掏出手机,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的影像即刻就呈现于眼前,使人不禁眼花缭乱.而这些影像的生产传播,大都需要依赖一系列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影像技术.仔细对照文化转型的表现与影像形式的进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存在一种对位发展的关系.甚至可以认为每一种新的影像形式的出现,总会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那么数字影像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数字化、简易化、普遍化等特性,也正印证着意义消解,中心离散,主体隐退的后现代特征.
一、意义消解的数字影像
后现代性是诞生在现代性的基础之上,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性迷恋的是基础、权威、统一,“现代主义想要表现的是‘绝对’,最终的真理”[1].后现代对现代的反叛首先必然出现在对绝对、权威、真理和基础的解构上.
对于数字影像来说,一方面依赖计算机技术和影像技术的发展,图像技术(CG)愈来愈先进,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出越来越复杂的影像.这些影像不但包括仿照人类真实生活图景的影像,还包括很多人类自我想象的画面,使影像语言空前丰富.丰富的影像语言带给观影者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而这种震撼显然是一种感性的,来自感官刺激的震撼,而非内在的理性的思索.这种倾向在电影工业中尤为明显,各种视觉“大片”争相上演,观众亦期待在电影院看到更多惊心动魄的画面.当亿万观众在为《阿凡达》惊呼时,毫无疑问,这种追求视觉刺激的“奇观电影”已经取得了胜利.显而易见,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不是后现代影像所追求的,来自身体的、感官的、感性的刺激才是后现代理念真正的存在.后现代社会里的数字影像只打算利用视听刺激带给观众一种自我的,私密的或者身体的个人体验,至于影像的深层意涵,则渐被眼花缭乱的画面淡化乃至消解.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数字影像相关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学年论文、学年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33 | 写作解决问题: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如果说画面对意义的消解还只存在与个别影像内部某些部分,那么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恶搞视频则处于集体狂欢的局面.自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各种恶搞层出不穷,恶搞对象从红色经典到流行影视,任一具有一定关注度的影像或事件都可能遭受这种解构.那些出自“大师”之手,具有重大意义价值的电影或电视,在数字技术的剪辑拼凑之后,原本之意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引来网友莞尔一笑的拼接镜头.“也许恶搞者的初衷只是表达一种个体的‘解读’行为,而他们采取的策略却是标准的后现代‘解构’――将作品的能指和所指撕裂,从而瓦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度模式.它往往以戏谑、搞笑的方式让人们开怀一乐,并给被批判者一种尴尬.[2]”这种“恶搞”最终又被某些电影或电视等传统影像所借鉴,比如《大电影》与《武林外传》等.后现代最具有代表的性的呈现手段――拼贴、戏仿、反讽,在各种网络视频乃至某些影视作品中得到最大体现.在这样一个后现代影像世界里,任何企图生产意义和制造“神话”的努力几乎都是徒劳的.
该文来自:http://www.sxsky.net/yishu/04062590.html
环顾我们的生活,电视频道里的各种娱乐节目眼花缭乱,电影院里的“大片”纷至沓来,网络上的恶搞视频层出不穷,这一切都在为我们打造一场视觉的盛宴,为我们提供感官上的极度快感.这一系列的数字影像强调的是直观的、形象的内容
关于数字影像方面论文范文集
二、中心离散的数字影像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学者利奥塔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对元叙事的不信任”,后现代叙事是一种对“元叙事”的反叛和对“宏大叙事”的消解.而所谓的“元叙事”或“宏大叙事”指的是启蒙思想中关于“人类解放”、“永恒真理”“人类自由”等总体叙事话语.这些元叙事话语在各种话语中占有一种先天的优先权,具有赋予一般话语合法性的特权地位.如此一来,“元叙事”就成为话语的中心,并具有某种专制性的色彩.但在后现代社会中,“元叙事”出现了危机.庞杂的影像系统淹没“元叙事”的中心地位,多元化叙事逐渐被提出,边缘文化开始浮出历史的水面.
由于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制作、发布及传播影像的权利被分配到更多人手中.大众不再仅仅是受众,不再只能是影像传播的末端接受者.甚至任何人,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能制造出一段影像,并能将其在广大的互联网中传播出去.影像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殊权利.影像制作和传播设备的普及,手段的简便化,让更多的普通人乐意将自己身边的事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影像如同一支笔一样成为人们记录和写作的工具,甚至这一工具的操作更为简单,传播力量更为强大.一种自采、自编、自播的新的传播机制也由此诞生.而这些来自于广大群众的影像,毫无疑问,是一种属于私人的叙事话语,呈现出碎片化的形式.这些私人的、碎片化的叙事话语的基础显然不属于“元叙事”,其出发点也大多与绝对真理相去甚远,内容和形式几乎都是与“宏大叙事”相对的“微叙事”,很多也并不试图拥有深层内涵或崇高价值.它们或许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新奇见闻,又或者是作者的无意间拍摄下的场景画面.这些影像显著的个人化和碎片化的色彩,成为其后现代影像的标签.
发达的数字技术与互联网不仅允许大众自由的参与影像的制作,还帮助志同道合者汇聚于一起,在具体的小众范围内实现身份认同,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共同点群体,这类群体可以被视为“亚文化”群体.对于“亚文化”,布雷克将其定义为“一个意义系
关于数字影像方面论文范文集,与数字影像的后现代性相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