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类论文范文集,与保障北京市蔬菜价格稳定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蔬菜类本科毕业论文,关于保障北京市蔬菜价格稳定的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蔬菜及价格及批发市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蔬菜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2012年北京市的人口总数超过2200万,是国际化大都市,其蔬菜流通的特点是“本地供应为辅,外埠供应为主”,其蔬菜本地供给率只有28%,外埠供应率占到72%.蔬菜流通直接影响着蔬菜价格,对蔬菜流通环节的优化与控制对解决“菜贵伤民、菜贱伤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北京市蔬菜的供需情况、流通渠道及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最后得出优化北京市蔬菜流通的建议.
关 键 词蔬菜供需流通流通渠道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建议
一、北京市蔬菜供需情况
北京市作为国家的首都,是国际化大都市,目前拥有人口超过2200万,北京的蔬菜供应特点是“本地供应为辅,外埠供应为主”,对外地的依赖度很高.蔬菜自给率只有28%,外埠供应占72%.通过对新发地批发市场25年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北京市主要消费的蔬菜类型是:第一类储存菜,以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的土豆、胡萝卜、大白菜、洋葱等为主,约占总销量的30%.第二类是南菜,是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的豆角、圣女果、冬瓜等,约占总经销量的40%.第三类是山东、河北的保护地蔬菜,黄瓜、西红柿等约占20%.第四类北京自产菜,以油菜、茴香等为主的叶菜类约占10%.
北京市的蔬菜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为主,形成八大批发市场,即新发地批发市场、大洋路市场、顺鑫石门市场、回龙观市场、昌平水屯市场、八里桥市场、岳各庄市场、锦绣大地市场,其占北京市蔬菜上市量的情况如图1所示.
随着市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蔬菜的消费从原来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2001―2012年北京市居民蔬菜消费价格指数如表1所示.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蔬菜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 大学生适用: | 自考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2 | 写作解决问题: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1.北京市蔬菜的流通渠道.
北京市现行的大型运输车辆不能进入五环内的政策切断了外埠蔬菜进京直销的路径,迫使零售商进入产地批发市场进货,独自将蔬菜运到销地批发市场.此外,还有蔬菜销售发票、蔬菜质量检查等方面的制约也迫使北京市的蔬菜流通必须经过批发市场.
目前外埠的蔬菜进入北京的渠道是通过批发市场,当地的蔬菜有直接进入销售渠道的,即“直销”,中小型城乡集贸市场、配送中心、连锁店、大型超市等.还有一些本地的蔬菜生产基地直接和一些大型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餐饮业饭店、大型超市等建立关系,形成直销的流通渠道.
2.北京市蔬菜流通过程中价格形成方式
以大白菜为例说明北京市蔬菜流通环节及价格形成机制:
(1)第一次价格形成:地头价(25%)等于生产成本(20%)+农民保底收入(5%);第一次价格形成产生“地头价”(产地原价),即菜农把大白菜收割下来,销售给产地收购商时得到的价格.
(2)第二次价格形成:集货价(35%)等于产地价(25%)+收购成本(5%)+产地收购商保底利润(5%).“集货价”,即产地收购商把大白菜运输到产地批发市场,销售给中间收购商时得到的价格.
(3)第三次价格形成:批发价(55%)等于收购价(35%)+中转商储运成本(15%)+中转商保底利润(5%);第三次价格形成产生“批发价”,即中间收购商将大白菜运到销地大型批发市场,转手给坐地一级批发商时发生的价格.
(4)第四次价格形成:分批价(65%)等于批发价(55%)+批发市场费用(5%)+二级批发商保底利润(5%);第四次价格形成产生“分批价”,即二级批发商(从大型批发市场一级批发商处购进)将大白菜运到小型批发市场,分批给零售商时得到的价格.
(5)第五次价格形成:零售价(100%)等于分批价(65%)+摊位费用(20%)+销售损耗(10%)+零售商保底利润(5%);第五次价格形成产生“零售价”,即零售商依托超市或者社区菜市场,出售给消费者时得到的价格.
二、结论
一是以大白菜为代表的蔬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是一个不可控的开放型供应链,整个流通过程缺乏有效监管,蔬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中安全无法追溯.
二是蔬菜交易过程中,每个节点的主体不具有同等的话语权,每个交易环节都是买断式交易,蔬菜所有权发生转移,经销商在流通过程中可以控制蔬菜的所有权,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则处于弱势地位.
三是新发地等大型销地批发市场作为蔬菜流通和销售中转站,只提供交易场所,收取部分的进门费用,而对蔬菜的供求信息和价格确定没有实质性控制权.
四是蔬菜从产地出发到消费者餐桌之前,经历了多个流通环节,形成了多个交易价格,从批发市场得到的各种信息不具有全面性、确定性和可控性.以此信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必然会导致农民盲目种植,由此带来的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在所难免.
蔬菜在流通过程中价格影响因素:
(1)供需变化.蔬菜属于商品,商品具有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蔬菜在种植到采摘的过程中,菜农投入了劳动力,因此蔬菜具有价值,蔬菜能够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具有使用价值.蔬菜的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需求增加或者供应减少的时候,蔬菜的价格会上升;当需求减少或者供应增加的时候,蔬菜的价格会下降.
(2)流通环节.从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可以看出,蔬菜流通经过的环节越多,最终的价格也会越高.
保障蔬菜价格稳定的措施:
(1)政府的宏观调控.长期以来,我国对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扶持政策,许多城市忽略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公益属性,一味交给社会投资,便民市场不足,摊位费、管理费、卫生费等收费不合理,导致蔬菜的最终售价过高.迫切需要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尽快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核心是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菜园子”县长负责制.设立“绿色通道”,落实“绿色政策”,降低蔬菜运输、仓储等流通成本,使供应链瘦身,切实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低廉的服务.
(2)搞好“三个对接”,缩短流通环节.一是农区对接,即蔬菜种植地区的乡镇与城市社区对接;二是农超对接,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城市超市对接;三是农企农校对接,即地方蔬菜合作社与城市大型企业集团、高校对接.
(3)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实现蔬菜供应机制的常态化.城市社区、超市、大型企业及高校,根据所需要的蔬菜品种、数量、质量标准、价格等信息与菜农洽谈,签订合同,双方共同遵守.农户按“订单”种植,形成良好的供需平衡,不至于出现蔬菜的“卖难买贵”现象.
(4)优化布局.蔬菜生产布局不合理会造成蔬菜供求脱节,价格波动频繁,流通成本高.从两个供应圈优化蔬菜的生产布局
蔬菜类论文范文集
(5)技术研发.蔬菜复杂的流通网络和蔬菜保质期短、易腐烂的特点,对创新蔬菜流通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应加大蔬菜流通技术研发力度,构建包括保鲜和储运技术、物流配送技术、电子化交易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在内的蔬菜物流技术支撑体系,保证蔬菜品质稳定和价格稳定.
这篇论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yishu/04072292.html
参考文献:
[1]孙前进.北京
蔬菜类论文范文集,与保障北京市蔬菜价格稳定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