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学相关论文范文集,与邓嗣禹:最早将中国名著推向西方的华人学者相关论文格式模板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历史学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关于邓嗣禹:最早将中国名著推向西方的华人学者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历史学及科举及图书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历史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上皇”.1942年,邓嗣禹以《张喜与南京条约》为论文题目,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费正清在哈佛大学亲自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生.1944年,邓嗣禹将他的博士论文修改后,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为他撰写了前言,高度评价了他的学术成就.这本书后来成为学者们研究鸦片战争的重要史料.1946年,费正清回到哈佛大学设立中国问题研讨班(国际著名的“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前身),邀请邓嗣禹、杨联升、房兆楹等几位学者帮助他整理清代史料,并合作出版了多篇论文.
1949年秋,费正清在哈佛大学最早开设“现代中国问题研究”课程时,邀请邓嗣禹回母校哈佛大学讲授该课程.在任教期间,邓嗣禹与费正清再次合作,共同编写了著名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一书,以及《中国对西方的反应:文献通考,1839—1923》.
1953年,费正清在“美国亚洲研究会”换届、出任第二任会长时,又聘任邓嗣禹为董事,任期为三年.1955年哈佛大学设立东亚研究中心时,邓嗣禹任执行委员会委员.1962年,邓嗣禹在哈佛大学任教时出版的《太平天国历史学》一书时,费正清为他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前言,并提到了在25年前两人初次愉快的合作经历.
这篇论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yishu/04089850.html
1964年,邓嗣禹与费正清又再次合作,发表了《中国的外交传统》论文,刊载于美国汉学家JoelLarus所著《世界比较政治》一书中.邓嗣禹因此成为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者中,与费正清合作时间最长、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据不完全统计,在1938年至1964年期间,两人先后合作发表的著作、论文就有六部(篇)之多.
1960年,世界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开展第14版修订工作,编委会邀请邓嗣禹参与“太平天国起义”与“捻军起义”两部分的编写工作.2005年,在他逝世的17年之后,《不列颠百科全书》开始第15版(最新版)内容修订,编委会在“洪秀全介绍”长篇文章之后,还特别注明:此部分内容是引自邓嗣禹1966年再版的《太平天国史新论》一书中的内容.由此可见,邓嗣禹在美国对太平天国历史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军学者的地位.同时也说明,海外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一直是由中国学者领衔担当的.
在1961年、1962年,他还参与了被列为世界三大百科全书之一的《科利尔百科全书》(GrolierEncyclopedia)九大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除了“太平天国”之外,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乾隆皇帝(1735-1795)”、“皇太后:武则天”、“李鸿章”、“孙中山”等介绍.
1972年2月,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之间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对立格局.5月,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邓嗣禹随同费正清一行六人,作为中美建交后第一批美国历史学家代表团,到中国进行访问和演讲,受到了周恩来、乔冠华的热情接待.
邓嗣禹1976年退休之前,在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任“大学讲座教授”,这在美国大学中是很难得到的特殊荣誉称号.1976年4月,年满70周岁的邓嗣禹在印大退休,校方特别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荣休庆宴.费正清为此特地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并由校长芮安(JohnRyan)在会上宣读.
退休后,邓嗣禹与费正清始终保持着书信或联系,交流学术动态.然而不幸的是,1988年邓嗣禹因车祸去世,时年83周岁.
在邓嗣禹去世后的第三天,费正清为他特地撰写了一篇讣告,后来发表在《美国亚洲研究期刊》(1988年第8期)上.费正清在讣告的结尾部分还着重称赞:“邓嗣禹是一位乐观、谦虚、勤勉不懈的‘儒家’,同时也是一位对我有帮助的老师和有教养的绅士.”
科举学领域的“陈景润”
“哥德巴赫猜想”命题,这项200多年来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而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
在七十年代初期,中国科学界公布了一个举世震惊的信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居于六平方米小屋,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六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成就.
科举制起源于中国,但它却对东亚和西方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日本,曾一度仿行过科举,韩国、越南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度;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东亚诸国仿行科举于史有证不成问题,而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20世纪初,清朝统治者在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实行1300年的科举制也走到了穷途末路.为了推广新学、兴办学堂,清政府不得不于1905年废止了科举制.随后,八股科举被看作和鸦片、缠足等同类落后丑恶的东西,为人们所唾弃.因此,一些谈及科举考试史的人往往避免使用“科举”这一名词,而代之以“中国历史上的考试”的说法.在中国人多对科举加以批判的20年代,长期接受西方教育的孙中山说出的话石破天惊:“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正是在孙中山这一说法的启导下,一些中国学者对科举西传问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
1936年,邓嗣禹以1934年在《史学年报》上发表的《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为基础,完成了《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并由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出版发行,顾颉刚、邓之诚等著名史学家为其作序.该书后于1956年、1967年、1982年、1997年、2010年、2011年,先后七次在台湾及大陆再版发行,成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奠基之作,目前仍是国内外科举学研究者普遍引用的重点书目.与之后发表的《中国考试制度对西方的影响》,构成了对于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的“三步曲”.
1943年9月,邓嗣禹在国际著名期刊《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了“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一文,长达三万余字,搜集、引用了1870年以前西方人论述科举的文献70多种,围绕“西方考试制度的发展、西方记述或涉及中国科举制的资料、英国对于中国文明的推崇、英国驻华使臣论中国科举制、确认中国影响的证据”等问题旁征博引,论述详赅.邓嗣禹称:“根据上述所有同时代的证据,我们可以确凿无疑地证明:中国的科举是西方制定类似制度的蓝本”.文章发表后,在海外引起广泛的反响,被先后两次翻译成中译文本,同时还被多种文集收录.目前该论文在西方汉学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此之前,“科举考试与现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是否具有联系”、“西方文官考试是否曾借鉴或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直是桩悬案.基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考证的难度,学术界一直未能提供有力的证据.
邓嗣禹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性的,它不仅再一次印证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促进人类文明的基本途径,科举制度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曾发挥过积极的影响.他同时也开创了科举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揭开了科举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责编张圣荣)
关于历史学相关论文范文集,与邓嗣禹:最早将中国名著推向西方的华人学者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