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艺术— 范文

关于新闻传播方面论文范文,与在团结协作中新闻传播教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新闻传播方面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在团结协作中新闻传播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新闻传播及新闻学及中文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新闻传播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情谊;第五,我们成立了学生通讯组、采访组、秘书组等,让学生为
关于在团结协作中新闻传播教育的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新闻传播方面论文范文
办好校报做贡献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

实际上,19年的校报经历,带给邱沛篁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娴熟的采写经验与频繁的业界往来其实更深层次地打开了邱沛篁的工作理念与思路,并对他日后的新闻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他所言,“这19年的采写经验对我搞新闻教育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什么后来川大的新闻教育模式改革能够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这与我在这19年的新闻实践中积累了经验,跟业界、政界都建立了很自然、很友好的关系有关”.

不仅如此,在调离校报转为一名新闻专业教师之后,邱沛篁依旧保持着记者的本色.“1981年,四川大学新闻专业正式开课,我主讲新闻采访课,当了老师我也不忘自己还是记者,并把新闻实践看作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新闻教育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邱沛篁继续说道,“1979年7月,我有幸在北京采访了著名作家茅盾,发表了通讯《手浇桃李千行绿》.1980年8月至1981年7月,我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进修学习期间,7次登门到著名作家巴金家里采访,发表了《金秋时节访巴金》《巴金谈文明》《三访巴金谈体会》等专访与文章.1981年6月,我又受《文学报》委托专程到广州采访了著名作家秦牧,发表了《花城访秦牧》的通讯.”不仅如此,唐弢、牛群、魏明伦、倪萍、谢晋等文学艺术界的名人都曾接受过邱沛篁的专访,在他的实践生涯中,这些经历已然传为佳话.

同时,在各种教学、科研活动中,只要有机会,邱沛篁就会把自己亲历的事情、见闻、故事采写并报道出来,先后发表了《二进中南海》《聚会新华社》《眉山新貌》《莫斯科掠影》《澳大利亚见闻》等文章.他说:“正是在这些难得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我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知识和素材,从许许多多的地方和事件中受到宝贵的文化熏陶与感染,并得到终身受益的教育与鼓舞,进一步尝到了新闻实践的甜头.”

对新闻工作的热爱,让邱沛篁有着乐此不疲的劲头与动力,在教师与记者的双重身份中游刃有余地行走.丰厚的新闻采写经历,又让邱沛篁充满了乐于分享的自信与激情,在勤勉与钻研的工作风格中开拓探索,不止步、不守旧.毫无疑问,这种积极实干的精神既受益于他的过去,也将施益于他的未来.

“我乐意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谈起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的创建史,邱沛篁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川大新闻专业的诞生,要追溯到三十多年以前.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学校就曾有过创办新闻专业的考虑,并在1960年从复旦大学要来了两名新闻系本科毕业生作为师资的基础.但由于当时客观情况的变化,新闻专业没有办成.1979年,教育部正式发文(79教高字第044号文)批准成立四川大学新闻专业,学校多年来的计划和愿望才变成了现实.”

1979年,为了支持新闻专业的筹建,四川大学党委将邱沛篁从校报编辑部调回了中文系,“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同当时的系党总支副书记程述章同志一起,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取经”.就这样,邱沛篁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事业征程.

“从1980年3月9日出发,到4月11日返校,历时一个多月,我们由重庆坐船顺江而下,先到南京访问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以及新华日报社、南京日报社.3月23日,我们拜见了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教授,又连续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分别到了复旦大学新闻编辑评论、新闻采写、新闻摄影、基础写作等几个教研室,听取了叶春华、夏鼎铭、林帆等老师的介绍.在上海,我和述章同志还到文汇报社、解放日报社就新闻教育问题求教、取经.4月初,我们又北上首都,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请教,受到了系主任罗列、副主任秦硅的热情接待和支持.随后,我们又去了北京东郊外的广播学院,学习参观这里的广播电视教学,新闻系主任康荫同我们就广播电视教学的特点和任务进行了探讨.回到川大时,我们手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闻专业筹建计划》.”1980年5月,在学校专门召开的新闻专业筹建工作校长办公会议上,邱沛篁与唐正序、吴梦楠三人由校方任命,正式组成了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筹备组.

为了更好地参与川大新闻专业的筹建,1980年9月2日,邱沛篁再次来到复旦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进修生活,这段经历令他对复旦充满了感恩,并称之为“心中的第二母校”.在不懈努力之下,四川大学新闻专业首届本科生和干部专科生100多名学生于1981年9月正式入学,邱沛篁陆续承担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名记者研究、新闻采写研究等实务课程的主讲,完成了从记者向教师的转变.

1985年6月,四川大学新闻系正式成立,系主任由中文系主任唐正序教授兼任,邱沛篁任系副主任.1990年2月,邱沛篁被正式任命为系主任.1995年,学校成立新闻学院,邱沛篁被任命为首任院长.谈及当年从记者向教师的转变,邱沛篁说:“我很高兴啊,我乐意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因为搞了19年实践工作,我认为要从理论上梳理一下了.而且,我觉得新闻专业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就是缺少教育资源,需要有善于搞教学的人去支持这项事业.”实际上,尽管邱沛篁满腹豪情,但是在新闻专业的创建初期,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依旧是不小的.“当时,我们只有10平方米的一间教研室用房,办公条件急需改善,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省、市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修建了新闻系办公楼.”从破土到竣工,历时半年,坐落在川大东风楼5幢东面的新闻系办公楼最终于1986年5月圆满落成.这座四层高,拥有400多平方米空间的办公楼确实为新闻系当年的独立、起步与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是第一步,我们克服了一个很大的困难,也就是办公环境的困难.”

“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我们的师资力量不够.”邱沛篁说.为此,1995年新闻学院建立后,作为首任院长的邱沛篁就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紧了工作.“一方面,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选留了李少军、姜英、夏泽友、李宜鹏、段弘等青年教师;另一方面,又从兄弟院校教师队伍中引进了周啸天、董天策等优秀人才,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

1998年8月,川大新闻学院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成立文学与新闻学院,根据干部年轻化原则,我不再担任院长.常言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闻学院在合并之后有利也有弊,但现在看来,我们合并后还是不断发展的”.邱沛篁谈道,“和文学院合并以后,有利的地方是我们在语言文学功底和师资方面大大加强了,新闻传播学挂靠文艺学博士点,新增了文化与传媒研究方向,并开始招收了博士生.不足的方面是,新闻传播学科在管理机制上不再是直属学校领导的独立学院编制.当然,格局不会一成不变,管理机制也不能说哪个绝对的好,关键在于适合学科发展”.

2006年,蓬勃发展的四川大学获批新闻学博士授权点,继而又在2011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2年又再次获批设立新闻学博士后流动站,使中国西部新闻传播教育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而早已从行政岗位上卸任的邱沛篁并没有解甲归田,除了一直担任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导之外,他还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和报业发展中心研究主任,在2007年正式退休后又返聘兼任博导,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与研究工作中.

“川大新闻系的发展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们创建学院也是通过一批人的努力,我只是他们中的代表.”回顾这段步履艰辛却充满激情的创业史,邱沛篁强调,“没有学校的重视和领导,没有自身的努力和团结,没有兄弟院校的鼎力支持,没有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我们是不可能成功的”.

“请进来,走出

1 2 3 4

关于新闻传播方面论文范文,与在团结协作中新闻传播教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艺术生毕业论文

音乐研究生毕业论文

艺术类本科论文

幼儿园音乐游戏论文

体育与健康论文

体育专业考研

论文体育与健康

体育核心期刊

体育美学论文

高校体育论文题目

在团结协作中新闻传播教育(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