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育方面论文范本,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启蒙之形而上相关论文发表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音乐教育方面论文发表,关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启蒙之形而上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音乐教育及教育实践及音乐教育实践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音乐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关于音乐教育方面论文范本
关 键 词:音乐教育教育启蒙西学东渐中国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外音乐交流的性质,在侵略/被侵略、强势/弱势、主动接受/被动接受等相互关系中发生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慢慢脱离了平等交流的方式.“趣不乖本”、“教儒结合”的“中国化”方针,在鸦片战争之后,揭开了其真实的面目.从此,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变得合法而暴力.
于是中国开始从“自卑”、“自负”中寻找谋生之路,走上了从器物、体制到文化的改革历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早期的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门“特殊”学科而逐渐得到重视和建构.
一、西方宗教音乐教育机构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最远可以追溯到公元635年,阿罗本把景教传入中国的实践活动.从这时起,西方基督教赞美诗颂唱便作为传播教会思想的“携带”关系随之传入中国.
随后,约翰·孟德高维诺在中国组建唱诗班、利玛窦“教儒结合”传教方式的《西琴曲意》、徐日升、德礼格的西方音乐理论《协韵度曲》、威廉博士的方言演唱形式《夏腔神诗》等在这1000年之内也慢慢渗入中国.
从马礼逊在香港创办的“马礼逊纪念学堂”开始,中国便有了在新式学校中来接受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黄埔条约》签订后,西方便纷纷在中国建立教会学校、并出版唱歌教科书,希望通过传教的“唱歌方式”,将中国“基督教”化.
这从客观上推动了西方的教会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并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启蒙,奠定了“向西乞灵”的心理准备.学堂乐歌的兴起正是当时中国人借鉴西方音乐教育模式的第一次实践活动.
1872年,狄就烈在《圣诗谱》原序中说:
“从前用功教导学生同教友们唱诗,因为没有合适的乐书,常觉累赘.因此就出上功夫,开清乐法的大略,并且考究定规要紧的名目.起先是单为自己的学生预备的,后来思想,不如印成一本书,教众人便宜用.如是又加细工,修改补全,编成这本乐书.”①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音乐教育的论文例文 | 大学生适用: | 专升本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73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本书可以说是继《律吕正义》之后,对西方乐理知识的比较好的补充.书中提到了如何学习唱歌的两个方法:“等学唱,有两样顶要紧的:一是要仔细效法乐师.因为书中的话,不论学得怎样明白,乐中的法子,不论看得怎样透彻,不效法乐师,总学不完全.二是要恒心演习.因为学唱原不容易,必得功夫到了才能学成.倘一面效法好乐师,一面用功演习,这样学乐,并不甚难.从小学,更是如此.虽说乐不甚难学,却不可看轻,以为乐是浅薄的.当知乐本是无穷无尽的,其中的妙趣,就是一辈子也学不尽.”②
第一要效仿乐师,第二要恒心练习.我们回看当时的中国音乐教学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中国音乐“唱歌方法”对其两者教学运用上的缩影.
1911年,吴福临写的《小学唱歌之实验》中有这方面的描述:
该文网址:http://www.sxsky.net/yishu/04093452.html
“授新生以歌谱,亦甚棘手事也.盖教师之声,为成人的,音带之颤动之速率,必缓于儿童,则声音亦必低,骤闻之似不甚相符.故全未知乐律之儿童,难以模仿.欲导以琴声,则有音无语,亦难妥洽.故莫妙以旧生之选手高唱使和,及稍知轨范,然后以教师之声及琴音一齐使和.”③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模仿”训练是当时中国唱歌教育方式的一种,虽然借鉴了西方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在借用的过程中还是理性地结合了自己对孩子生理、心理的状态,使之在中国实践中得到合理化运用.
传教士们为西乐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种子,这同时也为日后中国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提供了借鉴的模板.另一方面,中国在西方“强势”的压力之下,中国人心理上的“西倾”,使得他们的努力在中国开花结果.
西方音乐萌芽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中国“器物救国”失败的局面,使得自身开始反思,进行了向西方“乞灵”的外出考察活动.
二、早期对国外音乐教育模式的观察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向国外派出的外交使节,记录到了当时各国的教育情况.对西方音乐教育的观察也零星地留在了他们的记录中.
1871年在张德彝的《三述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十二日等西国儿童,不拘男女,凡八岁不送入学者,议罚有例.故男女无论贫富,无不知书识字.而学堂之制也善,有男学堂、女学堂、大学堂、小学堂等”④
从这则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已经看到了西方教育的一部分.“凡八岁不入学者,议罚有例”,中国人已经看到了了西方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不仅如此,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已经被西方纳入到了教育的课程设置里.
在1887年的傅云龙《历游日本余记》中记录到:
“又有高等女学校等立于明治五年.当同治十一年,其生:普通学科百七十八.
等其学不外汉文、国语、英语、伦理、地理、数学、史学、理学、家事、图书、音乐、体操.”⑤
这些是中国人外出考察中所以外得到的信息.这些无意的观察,为日后中国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的兴起,做了心理和文化上的铺垫.
而对于音乐教育的“刻意观察”,自始于1898年康有为提出的“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之后的考察运动.
在1902项文瑞《东游日记》中就已经有比较详细的刻意考察记录:
“观音乐教室,凳长七尺,以两凳连接为一列,共五列.左右置大小两琴,师弄大琴,学生皆依琴声而歌.初唱《大炮歌》,次唱《德川公歌》、次唱《海之世界歌》,其所用书为《幼年唱歌》(四编上卷).每一歌终,师复略略弄琴,作他歌之琴声一句,学生皆举手.师择一生问之,答是某歌,又弄琴,又问而又答之,所以令其辨音也.歌声十分雄壮,十分齐一,其气远吞洲洋,令人生畏.余心大为感动,毛骨悚然,不料海外鼓铸人才乃至若此.⑥在刻意观察之下,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对西方音乐教育过程的描述比起早期的记录要详细得多.分别对西方音乐教育的教学地点、教学用具、教学课本、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记录.这些与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很是相似,而我们借鉴了西方音乐音乐教学方式之后,对自身的音乐教育的实践也是经历了一段“中国化”历程.
三、中国音乐教育启蒙的理性建构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还在萌芽阶段,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
关于音乐教育方面论文范本,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启蒙之形而上相关论文发表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