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医学— 范文

关于桂枝论文范文素材,与中医临床用药技巧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桂枝毕业论文提纲,关于中医临床用药技巧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桂枝及剂量及中医临床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桂枝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中医临床的用药治病多数采用复方形式,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便进入了具体的遣药组方阶段.众所周知,要组织一首有效方剂,必须重视遵循君、臣、佐、使的基本组方结构,并注意配伍禁忌,同时要熟练组方技巧.而对方药剂量的配伍技巧也是其中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如若调配方药剂量产生误差,则会打乱方药配伍的严谨法度,降低辨证施治的整体疗效,难免会产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不良后果.笔者试从药量变化、剂型变更、特殊用药对功用主治的影响,来阐明中药剂量配伍技巧的重要性.


怎么写桂枝硕士毕业论文
播放:35927次 评论:3422人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需要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同时又有极大的灵活性,许多时候由于药物剂量稍有变化,就使方剂的功能主治迥然有别,这从古代医家传留下来的名方当中便可以得到验证.

先看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药仅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炙)、生姜9g、大枣12枚五味,却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但张氏对原方中药物剂量加以改变,遂衍化出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从而由治表之方变为治里之方.桂枝加桂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桂枝用量为15g,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作用,主治太阳病发汗过度,伤损心阳,心阳不能下煦于肾,肾之寒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气病.而桂枝加芍药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芍药用量为18g,以柔肝缓急止痛为主要功用,主治太阳病误下损伤脾气,肝木乘脾所致之腹满时痛.

中医临床用药技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桂枝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笔者近日看到一篇《不同折算剂量桂枝汤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1】,按照考证经方折算剂量1两等于13.8g,这样《伤寒论》桂枝汤的原含量应该为桂枝3两(41.4g)、芍药3两(41.4g)、甘草2两(27.6g)(炙)、生姜3两(41.4g)、大枣12枚(34g―由本院药房具体称量所得).该剂量组称为大剂量组,由习惯认为1两折合3g计算的桂枝汤为小剂量组.结果是大剂量组能够明显下调升高的IL-1、PGE2水平而起到解热作用,下调升高的体温,接近正常组体温,并且较小剂量组作用明显;而小剂量组解热作用不明显

关于中医临床用药技巧的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桂枝论文范文素材
.可以看出药物剂量的不同,药效差异明显,桂枝汤的解热作用与剂量有关.

再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的名方――半夏泻心汤,该方由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12枚、甘草6g(炙)七味药组成,张氏略使妙手加重炙甘草用量为12g,干姜为9g,黄芩为9g,推出了甘草泻心汤,取炙甘草调中补虚之功效,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旋即边为主治胃气虚弱,寒热互结所致之痞证.


该文来自:http://www.sxsky.net/yixue/0101028634.html

类似的还有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等.笔者平时在浏览古代医家方剂时,还发现有时药味相同,但仅是用量变化,居然会产生剂型的变更,引出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导致主治病情轻重与缓急的差异.且看枳术汤与枳术丸,两方皆是用行气之枳实配伍益气健脾之白术,枳术汤中枳实量重于白术,消重于补,意在以消为主,适用于气滞水停心下坚满之证;而枳术丸中白术量重于枳实,补重于消,以补为主,且为丸剂,作用更缓,适用于脾虚气滞食停之胸脘痞满证.再如抵当汤与抵当丸,方中皆由大黄、水蛭、芒硝、桃仁四药组成.抵当汤为汤剂,主治下焦蓄血之重证,身热、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人发狂或如狂;而抵当丸则是水蛭、芒硝减量,大黄同量,桃仁加量制成丸剂,主治下焦蓄血之轻证,其人身热,少腹满而不利,小便自利,无狂.古代著名医家李杲云:“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在浩如烟海的方剂中,我们不难发现,岐黄杏林的圣人先哲们,在对其中某些特殊用药的运用上,精当之处令人叹为观止.如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用量为当归的五倍,取其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之意,用治劳倦内伤,血虚气弱之发热证,但若当归用量大于黄芪,则恐有成为活血方剂之虞,其原方的功用随之改变.再如用治阴疽的常用方剂阳和汤方中熟地用量是麻黄的十五倍,用少量麻黄,乃是取其达卫散寒,温通气血而和阳之意,如若麻黄量大则又有解表之弊.还有用治肝火犯胃的的左金丸,方中重用苦寒之黄连为君以清泻肝胃之火,同时少佐辛热疏理之吴茱萸,取之下气之用,可助黄连和胃降逆,但需留意黄连用量是吴茱萸的六倍,如若使吴茱萸的用量大于黄连,则恐有辛热燥烈,耗气动火之忧了.由此可见对中药剂量的合理应用,有很多的技巧.

在这里我们不光领略到古代医家对审证处方精益求精的风采,更重要的在于昭示我们:对方药配伍剂量的切不可等闲视之.笔者在二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遵循古训,将中药的应用技巧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将此举一反三,每每获效,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以小柴胡汤举例说明.

王某,女,52岁,2008年4月15日就诊.主诉:脘腹胀满,食欲不振2个月.现病史:2个月前因生气上火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未经治疗,逐渐出现两头角痛,心烦口苦,手足乏力,入睡困难,时有胸闷,头昏耳鸣,烘热阵汗,舌尖红,苔黄而湿润,脉弦细无力,月经停行2年.中医诊断为胃胀,肝郁脾弱.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健脾.方用小柴胡汤:柴胡12g、黄芩9g、人参6g、半夏3g、甘草6g、生姜2片、大枣3枚,日一剂,水煎半小时,煎两遍,分早晚饭前两次服用.六剂后,诸症明显好转,继服六剂而告痊愈.本证虽无外感,但有肝气郁结之史,肝为中枢之脏,肝郁则上下表里不和,上下不顺则脘腹胀满,表里不和则阴阳难以相通,故出现烘热阵汗,气郁久可化热,故苔黄,津液未伤故舌面湿润,肝木郁达而脾土受伤,则出现手足无力、脉弦细弱,仍然符合小柴胡汤证.但无呕恶,又有热像,故减用半夏量.其头角痛,入睡困难,系为肝郁所致,故未再加用安神镇痛之品,肝郁得解,其症自除.

刘某,男,12岁,2008年10月6日就诊.主诉:发热头痛3天.现病史:患者2天前,外出游玩时汗出受凉,继而出现发热恶寒交替出现,头痛咽痛,口干口苦,纳差恶心,周身酸楚,尿少色如茶水,舌苔薄白,脉弦.经静脉抗生素治疗一次无明显好转,今求中药治疗.证属邪入少阳,方用小柴胡汤:柴胡30g、黄芩12g、人参6g、半夏9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日一剂,水煎20分钟,煎三遍,分三次服用.一剂热退寒止,三剂痊愈.本证为汗出太阳受寒,失治而寒邪进入少阳,但太阳尚未全尽,故见周身酸楚;正邪相争,正盛则热,邪盛则寒,故见往来寒热;胆有热则口苦,热伤津则咽干咽痛;热邪循经而上则头痛;胆病则肝郁,犯胃则纳差恶心;苔白为邪尚未入阳明,少阳之脉弦.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重用柴胡意在加大清透少阳,解表退热之功,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臣以黄芩清解少阳半里之热,两药相合,外透内清,使少阳之邪得以和解;人参、大枣、甘草扶正祛邪;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本方特点在重用柴胡.

以上两证迥然不同,但用方则一,仅药量相差,均收效很好,足以说明中药剂量的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探讨临床用药技巧,一定不要忘记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服用方法对疗效的影响.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药物的煎法及服法,如《伤寒论》中每个方子后都有详细的煎服方法,如麻黄汤方后有“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方后有“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现代医生大多忽视中药的煎煮及服用方法,一般一剂或数剂一次煎取(煎药机),早晚分服.有许多正确的辨证施治,却收不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古人经验,不妨一试.

参考文献

[1]《中医杂志》2009.3P258作者:程光宽等.

关于桂枝论文范文素材,与中医临床用药技巧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

医学论文集

心绞痛护理毕业论文

怎样写中医论文

医学伦理

解决医患关系

中医护理就业

综合医学杂志

外科护理毕业论文

医学论文发表代理

如何快速发表医学论文

中医临床用药技巧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