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类论文范文检索,与野甘草的生药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生药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野甘草的生药学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生药学及国外医学及甘草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生药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目的:建立野甘草的生药鉴定方法.方法:利用性状、显微、理化鉴别的方法.结果:野甘草茎髓部存在针晶,茎、叶表皮细胞均有非腺毛存在,而且叶表皮存在6~8个细胞组成的腺鳞;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及黄酮类,生物碱主要分布在根部,黄酮类主要分布在地上部分.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为野甘草的药材的鉴别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
关 键 词:野甘草;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52-03
野甘草又名冰糖草、香仪、假甘草等,为玄参科植物野甘草(ScopariadulcisL.)的全株,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止咳,利尿消肿的功效[1].我国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肺热咳嗽、暑热吐泻、脚气浮肿、小儿麻疹、湿疹、热痱、高血压和丹毒等证[2].目前,国内外对野甘草的研究集中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方面[3~4],先后发现了野甘草酸(scopadulcicacid)A、B[5]、野甘草属酸(scoparicacid)A、B、C、野甘草都林(scopadulin)[6]等活性成分,但尚未见野甘草生药学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就其生药学特征展开研究,为该药的鉴别、质量控制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仪器与试剂
XSP-ZCA生物显微镜;SK3300H超声波清洗器(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HH-6恒温水浴锅(江苏金坛市宏华仪器厂);YH系列规格1000ml电热器(江苏近湖镇教学仪器厂);ZF-20C暗箱式紫外透射仪(上海顾村光电仪器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野甘草采于广东省广州市和肇庆市,经广东药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杨全副教授鉴定为玄参科植物野甘草(ScopariadulcisL.).
2.2试验方法运用徒手切片、粉末装片、表面制片方法进行野甘草的显微鉴别;采用试管定性反应及薄层色谱法进行理化鉴别.
3结果与分析
3.1药材性状鉴别主根呈圆锥形,平直或带弯曲,木化,长10~30cm,表面棕黄色,常具侧根,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绿色,皮部薄.茎多分枝,基部圆柱形,黄褐色,上部灰绿色,茎节明显,体轻;嫩茎表面具6条纵棱,质脆易折断,断面髓部中空;分枝由叶腋伸出,光滑无毛.叶片多,皱缩易碎,灰绿色,完整叶浸润展开后为菱状卵形或菱状披针形,叶缘具齿或细小缺刻,网状脉序,草质,两面无毛.花黄白色,生于叶腋处,偶见卵圆形至球形的蒴果,黄褐色,皱缩,多开裂,散出极小粉状种子.
本文来源:http://www.sxsky.net/yixue/0101069114.html
3.2显微鉴定
3.2.1根横切面木栓层由4~5列细胞组成,多呈扁平状,类长方形,排列整齐,往往多层相迭,细胞壁木栓化,呈褐色.皮层较宽,为数层薄壁细胞组成,细胞呈长卵圆形、圆形以及不规则多角形,排列疏松,有明显的细胞间隙,偶见大型裂隙,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较狭窄,细胞小而不规则.形成层为2~3列排列整齐的扁平细胞组成.木质部较宽,约占2/3左右,导管多单个散在,偶见几个相连,木射线明显.见图1.
1.木栓层;2.皮层;3.韧皮部;4.形成层;5.木质部
图1野甘草根横切面简图
3.2.2茎横切面茎的横切面略呈圆柱形,有六条纵棱,棱角处为厚角组织.表皮由一列排列整齐紧密、扁平的细胞组成,外壁稍厚,常见由4~5个细胞组成的非腺毛.皮层所占比例较小,细胞大,壁薄,多为球形或椭圆形,排列疏松,靠近表皮的细胞具有叶绿体,有断续排列成环状的不规则小型裂隙.维管束为外韧型,呈放射状排列,韧皮部较狭窄,约占茎的1/8,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组成,细胞小且不规则.木质部比例较大,约占茎的1/4,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髓部较宽,约为茎的1/2,呈类三角形,常有针晶束分布.见图2.
1.表皮;2.厚角组织;3.裂隙;4.皮层;5.韧皮部;6.木质部;7.髓
图2野甘草茎的横切面详图
3.2.3叶片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一列,排列紧密,均有气孔和腺鳞分布,上表皮细胞较大,外壁厚,多不规则,下表皮细胞类方形.栅栏组织1列,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素,与海绵组织分化明显.主脉维管束为半月形,外韧型,维管束上下方均有厚角组织,木质部位于向茎面,导管呈放射状径向排列.见图3.
1.非腺毛;2.厚角组织;3.下表皮;4.韧皮部;5.木质部;
6.海绵组织;7.气孔;8.栅栏组织;9.上表皮;10.腺鳞
图3野甘草叶片横切面图
3.2.4叶表皮片上下表皮细胞不规则,侧壁(垂周壁)呈波浪状,彼此互相嵌合,有腺鳞分布,由6~8个细胞组成;上表皮气孔器为不定式,下表皮为不等式,偶见直轴式.见图4.
AB
A.上表皮,B.下表皮1.腺鳞,2.气孔,3.表皮细胞
图4野甘草叶片上下表皮片
3.2.5粉末灰绿色,淀粉粒多为单粒淀粉,偶见复粒,直径10~30μm.导管多为螺纹导管,直径20~34μm.纤维有2种,一种细长,壁厚,另一种壁薄,两头稍尖,直径12~32μm.腺鳞成群存在,腺头由6~8个细胞组成,直径85~120μm.非腺毛偶见,由3~4个细胞组成.可见木栓细胞碎片,细胞呈正方形及多角形.见图5.
1.淀粉粒,2.螺纹导管,3.非腺毛,4.腺鳞,
5.纤维管胞,6.纤维,7.木栓细胞
图5野甘草粉末图
3.3理化鉴别
3.3.1显色试验
3.3.1.1生物碱类成分鉴别取本品根部粉末6g,用40mL乙醇加热回流2h,过滤,滤液加热浓缩至10mL过滤,滤液用3倍量水稀释后加30mL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乙酸乙酯层,水浴蒸干,残渣用4mL乙醇溶解.溶液置于3支试管中,1号试管加入2mL苦味酸试剂,有黄色沉淀产生;2号试管加入2mL碘化铋钾试剂,有黄棕色沉淀产生;3号试管加入2mL碘-碘化钾试液中,有红棕色沉淀产生.
3.3.1.2黄酮类成分鉴别取本品地上部分粗粉10g,用60mL95%乙醇加热回流2h后蒸馏水稀释至含醇量为70%,滤过,滤液用石油醚萃取,水浴蒸干,加30mL50%乙醇溶解,25mL水饱和正丁醇洗涤2次,取水层水浴蒸干,加4mL乙醇溶解[7].吸取0.5mL上述样品溶液乙醇稀释至2mL,加少量的镁粉,滴入2滴浓盐酸,溶液显红色.用毛细管吸取上述样品溶液约4μL,点于滤纸上,晾干,喷1%的三氧化铝乙醇试液,热风吹干,置于紫外365nm下观察,显鲜黄色荧光.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生药学类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电大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0 | 写作解决问题: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学术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3.3.2薄层色谱鉴别
3.3.2.1黄酮类薄层层析①根部供试液制备:取根部粉末2g,用20mL乙醇加热回流2h,过滤,滤液加热浓缩至约2mL;②地上部供试液制备:取对照样品粉末3g,用30mL乙醇加热回流1h过滤,挥干滤液,用2mL甲醇溶解;③对照样品制备:取对照样品粉末4g,具体方法参考3.3.1.2.取上述供试液各1μL,点于同
生药学类论文范文检索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3.3.2.2生物碱类薄层层析根部及地上部供试液制备方法参考3.3.2.1;对照样品制备同3.3.1.取上述供试液各8μL,点于同一聚酰胺薄层板上,氯仿-环己烷-甲醇(19∶1.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①依次喷碘化铋钾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105℃烘至斑点清晰[8],根部及对照样品在Rf值0.35、0.65处呈现红棕色斑点,地上部分未见斑点;②取同条件下展开后的薄层色谱,喷1%钼酸钠硫酸试液,105℃烘至斑点清晰[8],3种供试液均在Rf值0.64处呈现蓝色斑点,根部和对照样品更清晰.
4结论与讨论
显微鉴别中,野甘草茎的髓部存在草酸钙针晶束.叶片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有腺鳞和非腺毛存在,气孔轴式为不定式和不等式.理化鉴别初步判断野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其中,生物碱类主要分布在根部,黄酮类主要分布在地上部分.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药大辞典[M].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54.
[2]李宗友,倪暮云.野甘草的化学、药理[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2):11~
生药学类论文范文检索,与野甘草的生药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