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眼科五轮学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中医眼科类有关论文查重,关于眼科五轮学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医眼科及学说及中医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中医眼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五轮学说渊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总结和积累而不断完善.它运用中医脏象、阴阳五行等学说,结合古代解剖学形成了眼科五轮的独特脏轮配属关系,再通过辨证来指导眼科临床,值得后世学者深入研究和继续发展.本文探讨了眼科五轮学说的起源、发展、临床应用及其局限性,为中医眼科学的五轮学说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 键 词]五轮学说;眼科;黄帝内经
[中图分类号]R7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1(c)-0101-04
Applicationoffive-orbiculustheoryofophthalmolog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FENGYinkeZOUChunpu
CollegeofBasicMedicine,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1203,China
[Abstract]Five-orbiculustheoryofophthalmologyisoriginatedfromHuangdiNeijing,whichisaccumulatedbymanydoctor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fromdifferentstages.Itisaspecialmethodthroughmatchtherelationshipfromviscera-staleandfive-orbiculus,basedonviscera,YinYangandthefiveelementstheoryofTCM,andancientanatomy,whichissignificanttoguidedifferentiationofTCMinclinicalofophthalmology.Thisstudydiscussestheorigin,development,clinicalapplicationandlimitationoffive-orbiculustheory,andthereforecanprovidenovelviewsforfive-orbiculustheoryofophthalmologyofTCM.
[Keywords]Five-orbiculustheory;Ophthalmology;HuangdiNeijing
五轮学说是源于中国古代并延用至今的中医眼科的基础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方法之一.它是古代医家运用阴阳五行、取象类比以及脏象等朴素观点学说,并结合古代解剖学来描述人眼的生理、病理等症状,进而阐述这些症状与人体其他脏腑的关系的学说.一般而言,中医眼科五轮包括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等五个方面,其中肉轮指上下眼睑,对应的脏器为脾;血轮为目的内眦与外眦,对应的脏器为心;气轮为白睛,对应的脏器为肺;风轮为黑睛,对应的脏器为肝脏;水轮为瞳仁,对应的脏器为肾.五轮学说认为,五脏与五轮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其中脏为本,轮为标,脏腑发生病变时,每个相应的轮位均会出现对应的病症.《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中指出:“脏本也,轮之有症,由脏之不平所致,未有标现证,而本不病者.”上述论述清晰地说明了“轮属标、脏属本”的轮位-脏腑配属关系,并在当代中医临床具体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五轮学说的起源及发展
五轮学说也称之为眼部的脏象学说.历代多数医家大都认为五轮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其中《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中就记载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等[1]”这段话首次将人体组织官窍的“目”从解剖学的层面上分成了黑眼、瞳子、络、白眼等几个部分,并且根据“同气相求、取象类比”思想按不同部位与脏腑进行分类联系,从后世的临床来看,这种脏轮配属的分类方法是比较符合临床实践的[2].这段话也因此成为后世医家形成和发展眼科五轮学说的基础.
晚唐《刘皓眼论准的歌》把眼分为五个部位,并将各部位与五脏分别联系起来,是最早提及“五轮”一词的医著.北宋·王怀隐[3]在《太平圣惠方》(992年)中提出“眼有五轮,风轮,血轮,气轮,水轮,肉轮.五轮应于五脏,随气之主也”.他首次系统论述了眼科五轮学说,主张“摄养以预防眼病”,成为历代中医眼科学术的思想精髓,并一直沿用至今.而五轮学说的脏轮配属观点则是南宋后期的杨士瀛所提出的,他在《仁斋直指方》[4]中指出:“其首尾赤眦属心;其满眼白睛属肺;其乌睛圆大属肝;其上下肉轮属脾;而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元代的危亦林[5]也在《世医得效方》(1337年)对五轮的病因及症状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且开始记录了五轮的相应治疗方法.明代的李木延在《医学入门》(1575年)中不仅将五轮配属五脏,还将五轮出现的症状分为虚、实二类,每类均有对应的治疗方法,使得五轮学说更趋于完备.同一时代的王肯堂[6]在《证治准绳》(1602年)中开始对眼科五轮学说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论述,并逐步完善了五轮学说.如将眼的内眦分属为实火、外眦分属为虚火,并将上、下眼睑分属为肉轮,根据“象土能藏万物而主静”理论,提出将两眼闭合呈思睡状即是一种“藏纳归静”的表现.明·傅仁宇[7]《审视瑶函》对五轮学说更加推崇,认为“夫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势必然也”.不仅详细描述了五轮对应的病证特征,还记载了各病证的系统治疗方法及手术处置手段等[8].到了清代,马云丛[9]的《眼科阐微》中“辨五轮病源用药论”在通过五轮分析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还具体提出了五轮对应病证的用药方法,如“两眼角红丝穿入白珠如线者”,被认为是“心火克肺金”,主张采用柴胡、黄连、菊花以“泻心火”.近代眼科名家张望之在《眼科探骊》中创制五轮主方,并随病证进行加减,再一次完善和丰富了眼科五轮学说,形成了五轮学说的理、法、方、药完整的辨证理论体系[10].及至现代,五轮学说依然受到众多中医名家的高度重视.陆南山[11]在《眼科临证录》中认为中医眼科辨证的理论依据以五轮学说为主,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总结了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治方法及常用方药的介绍.陈达夫[12]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首次提出“目病,须分五轮、审八廓、辨六经”,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移植应用于中医眼科,首创一种中医眼科辨证方法,并逐渐形成为中医眼科的一个新流派.陆绵绵[13]《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从生理、病理及眼底辨证等方法阐述了五轮学说在现代眼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认为五轮的病变部分地反映了其所属脏腑的病变.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中医眼科的论文例文 | 大学生适用: | 函授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41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技巧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技巧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此外,根据张颍清[14]的全息元理论,一个全息元(即一个生物体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明显边界和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上各部位与在整体中其他全息元上都有对应部位.如果将人眼看作一个全息元,五轮部位就是这个全息元在人的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对应[15].因此,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已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辨证体系,为中医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丰富而有益的补充.
2眼科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
2.1五轮学说的古代临床应用
虽然五轮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
中医眼科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眼科五轮学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应用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