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类有关论文格式范文,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西医结合及统计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西药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内科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在本院诊断为颈性眩晕的125例患者,将其按照随机编号法分成五组,其中低、中及高剂量组以低、中高剂量的颈复康汤结合倍他司汀西药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中药组采用单纯中药颈复康汤治疗,西药组采用单纯倍他司汀西药治疗,观察并比较五组患者的DHI眩晕障碍程度、症状积分以及眩晕缓解的时间.结果:中西医结合三个组DHI眩晕障碍程度、症状积分以及眩晕缓解的时间均优于中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及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的症状积分与DHI眩晕障碍程度均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法应用与颈性眩晕的治疗更具优势,是安全有效、科学规范、经济便捷的一种内科综合治疗方案.
【关 键 词】中西医结合;颈性眩晕;内科方案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病变引发椎基底动脉缺乏供血导致的眼花、头晕、恶心等临床症状[1].西医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及药物对症治疗,但手术治疗费用昂贵,且患者要承受极大痛苦.药物治疗则多以扩张血管和改善脑灌注为主.中医治疗主要是按摩、推拿以及牵引,活血化瘀的通络中药及穴位注射等.但是临床多数患者由于伴有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定以及椎管狭窄等,所以在进行按摩、牵引及推拿之前,必须经过医师的准确判断.反复不恰当的按摩、牵引及推拿等方法治疗均会使症状加剧,甚至造成截瘫.因此研究分析安全有效、规范科学以及经济便捷的一种内科综合治疗方案十分必要,现将其方法及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在本院诊断为颈性眩晕的125例患者,随机将其分成五组各25例.其中低剂量组女14例,男11例.年龄33~73岁,平均(57.43±3.15)岁.中剂量组女13例,男12例.年龄32~74岁,平均(58.42±2.41)岁.高剂量组女16例,男9例.年龄34~71岁,平均(56.42±4.03)岁.中药组女15例,男10例,年龄30~75岁,平均(55.82±6.10)岁.西药组女13例,男12例,年龄33~73岁,平均(54.61±7.21)岁.全部患者病程时间10d~2年.其中伴有偏头痛、恶心者41例,颈肩部疼痛或麻木者68例,伴下肢乏力者16例.各组患者的病程时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眩晕属于首发突出症状,同时发作和一定的头位及颈部活动有关,发作反复,次发作的时间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不等,在间断发作时病程数天甚至数年.(2)会伴有呕吐、耳鸣、眼球震颤、恶心、发作性意识障碍、双眼拾阶而上障碍以及猝倒等症状,是椎基底动脉缺乏供血的表现.(3)转颈试验呈阳性.(4)颈椎X线片或CT或MRI显示为不同程度的椎体不稳、横突孔狭窄、硬脊膜压迫、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以及主键盘突出等影像学的表现.(5)TCD检查表明椎基底动脉出现供血障碍,可发生动脉硬化的变化[2].
1.3方法
1.3.1中药颈复汤处方为水蛭、地鳖虫、地龙、羌活、川芎、葛根等[3].低剂量组的药物比例为1.5:1.5:1.5:1:1:3.中剂量组的药物比例为3:3:3:2:2:6.高剂量组的药物比例为6:6:6:4:4:12.各组间中药均由本院中药房统一煎制.每袋剂量150mL,1袋/次,2次/d,疗程1周.
1.3.2西药倍他司汀选用上海三维制药生产的倍他司汀.8mg/次,3次/d,疗程为1周[4].
1.3.3基本治疗每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基础治疗.避免不必要的运动和体位变动,多卧床休息.饮食清淡,予以低流量吸氧.每天颈部热敷2次,每次热敷0.5h.每天佩戴颈托2次,每次佩戴2h.眩晕改善后,尽早活动.静脉滴注20mg丹参酮结合250mL生理盐水,1次/d[5].禁止使用其他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的中药或西药.
1.4观察指标DHI眩晕障碍的评分量表积分内容包括25个题目,E表示感情性分值,F表示功能性分值,P表示躯体性分值.回答选项时,是标记4分,有时标记2分,无标记0分[6].眩晕缓解的时间.选用症状视觉的模拟评分法,主要包括治疗前、后的头晕、漂浮感、闭目减轻、天旋地转感、转头发作或加重、肢体无力、呕吐、恶心、肢体麻木的积分.
1.5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痊愈指眩晕、其他伴随的症状消失,可以参与正常的工作和活动.(2)显效指眩晕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头略有昏沉,或是头晕目眩程度轻微,但是没有自身和景物的旋转感,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3)有效指眩晕、头晕症状减轻,仅伴有自身和景物的轻微旋转感,虽然可以坚持工作,但是对工作和生活具有一定影响.(4)无效指眩晕等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者症状加重[7].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五组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中西医结合三个组DHI眩晕障碍程度、症状积分以及眩晕缓解的时间均优于中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及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的症状积分与DHI眩晕障碍程度均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3讨论
中医理论病机属本虚表实,主要与劳累、体虚、淤血、气滞、寒侵以及痰浊等因素有关.以肝、肾以及脾为主,外邪容易乘虚而入,产生火、风、於、痰等病理演变[8-10].临床辨治眩晕证多以肝脾肾为主.本组中药处方中,葛根性味平、甘、微凉,药如肺、胃、脾以及膀胱经.具有生津止渴、解肌退热及升阳止泻之功效,还能活血化瘀、升引作用及舒筋活络.现代药理表明对改善脑循环,扩张脑血管等具有显著作用[11-13].川芎性味温、辛,可入胆、心及肝经,具有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表明对血管平滑肌具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总之,中西医结合法应用与颈性眩晕的治疗更具优势,是安全有效、科学规范、经济便捷的一种内科综合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苏丽雅,谢兵,范志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559-3560.
[2]宋世雄,吴俊红,王长垠,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5(5):68-69.
[3]张富荣,晋库根,武承迅.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10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3(15):19-20.
[4]霍清萍,梁芳,魏德芝,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7-8.
[5]胡黎清,金国栋.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5(4):213-214.
[6]潘佳蕾,汤聘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症4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5(4):213-214.
[7]谢惠芳,田时雨.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5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3(14):268-269.
[8]欧阳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45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6(6):186-187.
[9]俞云升.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8):599-600.
[10]崔俊雪.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0,23(4):293-294.
[11]王瑞萍.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26例[J].光明中医,2012,27(6):1213-1214.
[12]富寅,许向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0,25(12):34.
[13]苏丽雅,谢兵,范志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559-3560.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论文范文集 | 大学生适用: | 本科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64 | 写作解决问题: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本科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