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医学— 范文

关于建筑技术论文范文例文,与沈阳故宫建筑的多民族特色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建筑技术论文查重,关于沈阳故宫建筑的多民族特色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建筑技术及故宫建筑及建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建筑技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着眼于沈阳故宫木构架营造技术中的诸多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构架体系和构造做法,指出沈阳故宫建筑吸收和传承了中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融合了满族的民族文化,借鉴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呈现出多民族的建筑技术的特点,对于丰富以清文化为主的沈阳城市文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沈阳故宫;木构架;多民族;文化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迁都之际草创,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极建成.1644年,大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从此成为“陪都宫殿”.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修建并使用过的宫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历史.在全国现存宫殿建筑群中,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居全国第二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重地,也是清统一中国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其作为举世仅存的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宫殿,是刚刚从渔猎、采集经济转入农耕经济的满族人,按照本民族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吸收和借鉴汉族及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艺术,设计建造出的宫殿建筑杰作,其独特的建筑布局、营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成为中外宫殿建筑中自成特色的杰作,被称为本地区各民族建筑遗存中最杰出的范例,代表着当时东北亚地区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

一、传承了中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

沈阳故宫建筑的木构架营造技术中,吸收和传承汉族先进的营造技术,是其诸多营造特点中最为鲜明的.其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各构件搭接构造以及用材制度等方面,与明末清初的中原建筑十分相似.如就结构体系而言,无论是正身梁架,还是排山梁架都采用了基本的抬梁式的构架组合方式;从各构件搭接做法和组合规律看,各构件的分件形式和尺寸虽有差异,但其基本组合规律同传统的做法没有太大差异,而搭接做法仍采用我国传统的榫卯形式;从基本模数和扩大模数的使用看,沈阳故宫建筑仍沿用有斗拱建筑以斗口为基本模数,无斗拱建筑以檐柱径为基本模数的用材制度,并且承袭着以檐柱高为扩大模数的设计方法,而且比较准确地掌握和运用了这一规律.大多数建筑自身的檐步、金步、脊步的距离相等或近似相等,这一点同我国其他古建筑的步距规律是一致的.大政殿的藻井做法是传统的降龙藻井的做法,而其他建筑上采用的平暗和海漫天花是我国传统天花中常见的形式,这缘于千百年来汉文化的影响,以及清朝的统治者,特别是两位先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认同和积极学习.


建筑技术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啊
播放:28790次 评论:3808人

二、融合了满族的民族文化

沈阳故宫是地地道道按照满族人的意图建造,并为其所用的皇家宫殿,在其大小木作的营造特点上反映出了诸多满族文化和满族人的民族气质.

1.体现满族初创期经济水平和军政体制的柱网

沈阳故宫单体建筑体量小,多数建筑的柱网尺寸在3~4m之间,这个数值几乎是大式做法开间尺寸的最小值.现以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为例来说明,崇政殿:面阔5间,进深13架椽,面阔明间8.44m,次间5.56m,稍间5.55m,尽间3.61m;而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7架椽,面阔各间均等为4.2m,

关于沈阳故宫建筑的多民族特色的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关于建筑技术论文范文例文
总高度28.33m.崇政殿和太和殿同为皇帝的金銮殿,崇政殿的体量和规模比太和殿却小得多,其原因在于,后金迁都沈阳后,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辽沈地区曾发生“粮荒”,逃判的人多,秩序很乱.虽然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当时的后金在手工业、商业上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但采集渔猎经济在那时仍然是获得部分生活资料和作为商品的重要手段.皇太极就指出:“人参、貂皮等我民所赖以为生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生产力仍比较落后,经济也远比不上发达的中原,因此,建设的规模、建筑的体量都比较小.当时,还无法像中原王朝那样讲究奢华.此外,皇太极在安定社会的同时,为了发展生产,他率先提出“工筑之兴,有妨农务.从前因边墙事关守御,故劳民力役,事非得已等今修葺已竣,嗣后有颓坏者,止令修补,不复兴筑,用恤民力,专勤南亩”,“吾躬行节俭微物必惜,正欲卑汝等效法耳”.皇太极称汗后的“尚俭”风习,导致沈阳故宫早期建筑的规制低、体量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满民族古朴淳厚的风气和讲究实际的民族特质.沈阳故宫建筑中2/3的建筑平面柱网沿用传统的布局形式,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了独特的布局形式,大政殿(见图1)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建筑.该建筑采用的是八角形的柱网布局,专家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政殿的平面形状给出了解释.本文通过查阅历史档案,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分析、总结出了大政殿采用八角形的原因.


这篇论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yixue/010249576.html

第一,八旗制度的影响.建筑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努尔哈赤作为一代国君,必然将他的一贯思想、文化、信仰反映在建筑上.努尔哈赤把自己在军事史、政治史上的创举———八旗制度,用八边形的建筑平面,简单直白地固化为后金(清)国家政权的象征.这也是努尔哈赤一贯的治国思想———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在建筑上的反映.笔者认为,这是大政殿采用八角形平面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多边形的平面,容易创造出帐幄的形态.努尔哈赤在行军打仗过程中,需要安营扎寨时,则“立黄幄,两侧搭八幄,八旗之诸贝勒、大臣于八处坐”,从现存的建筑布局看,就是这种战争状态的固化.矩形的平面不容易产生帐篷形状的外观效果,八边形或十二边形与圆形更为接近,很容易创造出帐幄的形象,而用八边形来创造此种形象,既是努尔哈赤熟悉的、乐于接受的,也是在当时战争年代能激发所有满族人斗志的,即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第三,努尔哈赤试图把大政殿建造成一座丰碑,把自己的功绩告知后人.塔是一种纪念性建筑,它是表达纪念意义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在辽金时期,八角形平面的塔比较流行,如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塔的平面形状与大政殿非常相似.努尔哈赤认可和接受了多用于塔的八角形平面形状,来为自己的军事成就树立永久的丰碑.2、主要建筑采用了满族民居的构架组合方式

沈阳故宫建筑中,硬山建筑占一半以上,这在宫殿建筑中是极少见的.硬山屋顶形式是东北地区千百年来被各族人民普遍采用的建筑形式,同样也是为满族人喜爱和乐于接受的形式.在早期的满族民居中被大量使用,甚至,努尔哈赤的汗王宫也采用了这种形式,所以沈阳故宫作为皇宫,其建筑结合东北的地方做法和满族的习俗,采用了硬山顶建筑,也就不足为怪了.沈阳故宫硬山建筑的构架组合方式一方面沿用中国传统木建筑广泛采用的抬梁式的构件搭接做法,这源于长期以来汉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如采用了满族人自己创造的檩木久式的构件组合方式:清早期的建筑,在金柱的柱头位置,沿面宽方向相当于金枋的是一根同金檩直径相当的圆木,当地人称之为“木久”,在檩和木久之间安装垫板.有些建筑檩和木久之间的距离很小,垫板的高度也很小,甚至有的建筑就是两根圆木直接叠落在一起.“檩木久式”的屋架组合方式,不仅成为满族民居屋架的主要特点,而且被皇宫建筑所采用,从而成为满族皇宫建筑的一大特色,如图2大清门屋架所示.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它是一

1 2

关于建筑技术论文范文例文,与沈阳故宫建筑的多民族特色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

医学伦理

中医文献论文

高血压饮食护理论文

医学职称论文

医学类职称论文

骨折术后护理论文

冠心病护理措施

急诊护理综述

医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应用预防医学

沈阳故宫建筑的多民族特色WORD版本 下载地址